词条 | 黑龙江博物馆 |
释义 | 黑龙江博物馆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省级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46号。主楼建于1908年,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巴洛克式建筑物。现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黑龙江省博物馆,原名莫斯科商场,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商场之一。在整整90年前,继南岗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在广场西侧建起了第二座建筑物——莫斯科商场。将商场与神圣的大教堂毗邻而建,似乎是为做弥撒归来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购物场所,集精神与物质需求于一体。随着秋林商行(1904年始建1908建成)、秋林公司中山商场等商行的陆续建成,南岗区中心广场周围成为名副其实的气息浓郁的文化、商业中心。而莫斯科商场因绝佳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优雅的形象成为广场的重要界面。舒展的莫斯科商场似一条红黄相间的彩色飘带,精心修饰着广场的裙裾。每当阳光照耀着建筑的背面,广场上便投下生动的阴影——尖尖的穹顶、错落有致的轮廓线,犹如梦幻中的城堡倒影,为广场增添一份浪漫情调。 原因在于建筑的这十五个单元各自独立出入口及楼梯间也各自分设,犹如旅馆建筑的标准间一般,关上门自成一体。各单元之间没有联系,从一个单元进入另一个单元只能从分别的入口进入,互不扰,各自为政。很难说这种布局合理与否,优点在于立体地分散独立经营,但也有明显的弊端。随后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与之完全不同,后者作为综合性商场,初露现代商场之端倪。莫斯科商场建成之时,各个单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制品店、电报局等。直至1923年6月,东省文物研究会附属博物馆占用莫斯科商场的一部分作为展厅;1923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中学校在莫斯科商场内创办(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迁出解放后,莫斯科商场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历经九十载,昔日的商场成为今天的博物馆,尽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筑却风采依然。 发展历程一、是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增加。从建国初的两座发展到今天的115座,发展速度居国内前列。 二、是博物馆的门类日益丰富。由以往以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类)博物馆为主,新增加了艺术、美术、民族民俗、民间工艺、地质、酒业、古生物化石、齿科、石油科技、林业等类型的博物馆,改变了博物馆种类单一的状况。 三、是博物馆办馆主体多元化。除文化部门外,其他行业、部门办馆势头强劲,私人兴办博物馆日趋普遍。 四、是博物馆地域分布更加广泛。有40余个博物馆空白点市县新建了各类博物馆,改变了过去博物馆过多集中在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不均衡局面。 五、是博物馆藏品信息的传播形式和手段也在日益变化,博物馆既有长期的基本陈列,又有短期的临时展览。 六、是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职能逐步加强,进一步开拓了科研领域,向多种类多层次发展。全省各博物馆陆续编辑出版了许多论文、专著、通俗读物、教学资料、考古发掘报告、图录以及各种刊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七、是博物馆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宣传教育作用已逐步被社会所重视。博物馆拥有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有条件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教育系统。 设计风格由于建筑位于广场西侧一隅,左侧为今满洲里街,右侧为今红军街,要考虑两条街上的景观效果,因而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立面处理都经过精心设计。建筑平面呈折线形对称构图,由三个标准段和两个连接体构成,左、右两翼临满洲里街、红军街部分各有五开间;中部临广场部分为两个双开间、一个单开间共三个单元;两个转角处各有一个转角连接体,因而整个建筑由龟这十五个开间构成有趣的是这种布局使建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商业街上的店铺群,而不是一个整体的综合商场。 博物馆一角原因在于建筑的这15个单元各自独立出入口及楼梯间也各自分设,犹如旅馆建筑的标准间一般,关上门自成一体。各单元之间没有联系,从一个单元进入另一个单元只能从分别的入口进入,互不扰,各自为政。很难说这种布局合理与否,优点在于例题地分散独立经营,但也有明显的弊端。随后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与之完全不同,后者作为综合性商场,初露现代商场之端倪。莫斯科商场建成之时,各个单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制品店、电报局等。直至1923年6月,东省文物研究会附属博物馆占用莫斯科商场的一部分作为展厅;1923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中学校在莫斯科商场内创办(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迁出解放后,莫斯科商场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历经90载,昔日的商场成为今天的博物馆,尽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筑却风采依然。 结构布局简介馆舍面积1.2万平方米,藏品10.7万余件。其中五常学田村出土的古人类顶骨和左下肢胫骨化石,证明了2万多年前就有古人类在黑龙江地区活动;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金代齐国王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填补了中国金代服饰实物的空白;嘉荫县出土的平头鸭嘴龙化石、富拉尔基出土的披毛犀化石、松花江猛犸象化石骨架,其完整程度,都属罕见。尚有《黑龙江历史文物》、《黑龙江古动物》、《邓散木书刻艺术》等基本陈列。 一层黑龙江博物馆共两层第一层是《邓散木书刻艺术》,主要是些书法作品,其余大量的是印章作品,有一套的毛主席诗词。 二层左侧二层左侧《黑龙江历史文物》,从早期史前石器时代开始,展出了一些石器,陶器,玉器。战国时代有把青铜短剑很锋利,杀人没问题。然后是很长时间的断档,接着就是渤海国,随后是辽,金,元,明清的文物,都比较普通,但很精美。原来去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好多都看不懂,现在差不多看出点门道了。有个墓挖出来的骷髅,被嵌在特制的泥里,躺在展厅里,还是第一次看到。还展出了件赫哲族的鱼皮衣,看起来皮质很好,这是难得一见的。 二层右侧二层右侧是黑龙江动物,其实不光是黑龙江的动物,主要是一大堆标本,好多鱼都泡在福尔马林容器中,有个2,3米长的鳇鱼让人印象深刻。看着标本倒是比在动物园清楚的多了,它们也不会乱跑,尤其是鸟,很多在一起,区别一下就看出来了,鹤,鹳,鹬从前分不清,一对比大小差别很明显。还有天鹅,大雁,雕的标本,雉鸡的尾巴真的好长,是身体的几倍,难怪被人拔去插到京剧演员的脑袋上。还有几个恐龙的化石(有复制品),跟在地质博物馆是同样的,但有几个小恐龙,不到一米。 发展现状黑龙江博物馆正式启动整理、保护馆藏的几十万件“俄文老档”工作。这项工作将用时三年,届时将再现1903年至1940年期间哈尔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情况,同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也将得到确认,为哈尔滨市的历史溯源、城市变迁起到重要作用。 黑龙江博物馆的前身是1923年经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该会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和其他外文报刊。至1927年底,所藏各类图书、杂志已达12000余册,此外还有大量报纸。新中国成立后,这批“俄文老档”全部馆藏于省博物馆中,包括各类外文图书1000余种,杂志200余种,报纸近100种。总量超过几十万件,时间跨度从1903年至1940年。 这些馆藏中,有全套的《亚细亚时报》 (1909—1927年);比较客观地反映哈尔滨市开埠初期城市和市政建设的《哈尔滨公议会导报》(1908—1922年);记录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远东报·哈尔滨日报》(1903—1917年);研究当时中东铁路的重要刊物《东省杂志》(1925—1934年)等。此外,还有侨民报纸《流亡者之声》、《犹太人生活》等。 “俄文老档”种类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考古、教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动物、植物、地质、气象、水文等各个方面。据该馆外文资料室管理员关砚秋介绍:“俄文老档”详尽地记录了俄国、波兰和犹太侨民在哈尔滨市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为研究哈尔滨市外侨史提供直接、可靠的史料。此外,一些俄侨报纸对我国自民国以来的各种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东三省易帜、“九·一八”事变,以及日寇对我东北地区人民的屠杀和蹂躏等,也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记录。 这批“俄文老档”内容之广、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仅有,世界罕见。为此,省博物馆从今年以来投资上百万元,重新装修了恒温、恒湿、防虫、防尘的“专题库房”,成立了“再生工作组”,采用“歇人不歇机”的工作方式,开展扫描、录入、整理备份等各项工作。 “俄文老档”的整理将成为研究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地方史、东北亚国际问题和中俄关系等的重要资料,也将填补哈尔滨市开埠前期中文史料匮乏的不足。整理工作预计用时3年左右完成,届时部分资料将制作成专题展览,并实现藏品资源信息共享。 旅游信息地址:哈尔滨市红军街50号 邮编: 150001 交通指南:位于市中心,2、7、16、21、101、103、108、109、115线省博物馆下 票价:从2008年2月21日起,黑龙江省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带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