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贺兰暖泉汉墓群 |
释义 | 贺兰暖泉汉墓群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墓冢数量达100多座,其中最大的土冢高约7米,直径达15米。在几座清理后的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代铜器、铁犁壁、铜战刀、陶器等文物。 银川地区最早的城市,是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19年前后)的廉县城,其城址就在今贺兰县暖泉农场北部,地处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之上。《汉书-地理志》记载说,“廉(县),卑移山(今贺兰山)在西北”,为西汉北地郡19县之一。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曾将廉县改名“西河亭”。东汉时恢复原名,为北地郡6城之一,是两汉时期管理屯田殖谷、移民实边的县级政治中心,也是贺兰山东麓的边防要塞。此后城市名称不断变化,位置也由地势高亢的洪积扇向黄河低阶地迁徙。 而贺兰县暖泉汉墓群被发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上世纪70年代,宁夏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县暖泉农场的台地上,发现了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古汉墓群,墓冢数量达100多座,其中最大的土冢高约7米,直径达15米。在几座清理后的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代铜器、铁犁壁、铜战刀、陶器等文物。一些专家认为,暖泉一带可能就是汉代廉县城的所在地。廉县的设置,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先后存在了300多年,是银川地区时间最长的县级建制之一。兴建廉县之初,正值西汉政府向河套地区大规模移民屯守时期。银川平原因迁入大批移民而使农业人口骤增,引黄灌渠亦在此间开始兴修。作为管理银川地区移民屯田的廉县,为银川早期的农业开发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战乱仍频,朝廷无力北顾,放弃北地等边缘8郡,迁丁民于内地,于是匈奴“转入塞内”。公元107年至159年,羌人爆发了3次大起义,东汉政权失去对北地、安定等沿边郡县的控制,今银川全境逐渐成为羌、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灵州县、廉县城也随之废弃。这一地区渐渐成为匈奴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应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历史上驻守这一地带的,除了一些游牧民族外,最主要的还是戍边的军队。而暖泉汉墓群就是戍守边关将士的墓葬群遗址。而且根据汉墓群出土的各种器物不难推断,这些汉墓群下的埋葬者,就是当时戍守边关的战士。 毁坏-苍凉 尽管一些远古文化遗存,经沧桑巨变和历史磨洗,最终也流传到我们现代人的手中,但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和人为开发的破坏下,古文化遗址本身和周边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部分遗存因遭受破坏而消失或变得面目全非。我们知道,这一带在历史上一直是战争频繁发生的地段,遭受战争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不言而喻。即使到了近现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它们也难逃各类“运动”(如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的劫难,尤其解放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荒滩变良田的军垦(农垦)建设运动,对这些古文化遗存也不同程度地产生“建设性破坏”。1955年开始建宁夏暖泉农场,其时正值全国开展兵团垦荒运动,因缺乏宏观的调控和规划,对这一古文化遗存的原貌存在不自觉或无意识地造成损坏。而暖泉农场场歌《创业者:暖泉人》中“贺兰山下曾寂寞,拓荒者洒汗水逞英豪……处女地睁开了眼睛,田野上马达声响彻云霄”的唱词,即是这期间建设性破坏的明证。直到后来,古文化遗存仍然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劫难。虽然从1972年宁夏博物馆对贺兰暖泉汉墓群进行调查和发掘后有关部门一直想方设法保护,且在1983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时不时仍会出现各类破坏活动。尤其民间不法分子的盗墓行为,历来都是对古墓群遗存最猖獗的破坏行为。贺兰县暖泉汉墓群自然也逃不脱此劫。 旅游-未来 暖泉古汉墓群位于贺兰山东麓贺兰县境内暖泉农场六队、七队及园艺队西部,南与贺兰县金山林场接壤,北与平罗县下庙乡为邻,总面积1万亩左右,坐落在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的沙丘地带,属于东汉时期的庞大墓群,现有100多座墓冢,墓中可见壁画的残迹,有绿釉陶壶、翡翠、木器、铜器、铁犁壁、铜战刀、陶俑、陶马、五铢钱等,是该区现存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 汉墓群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东有201省道,向西毗邻沿山公路。沿山公路将汉墓群遗址与其南边的西部影视城、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滚钟口旅游区、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和北边的国家旅游王牌景区沙湖等贺兰山东麓旅游景(点)区连成了一条旅游带。且汉墓群现在贺兰县洪广镇境内,传说康熙皇帝当年曾来这一带微服巡访,驻守洪广营(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5年所建)的将士坚决予以阻挡,康熙皇帝叹曰“铁打的洪广营”,于是洪广镇就名扬千里了。所以说,这一带历史非常悠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各种文化和古今文明的交汇地。也正因为此,暖泉汉墓群也就受到众多旅游开发商的青睐。当地想将农场的农家乐旅游与汉墓群古文化遗址旅游及其他旅游结合,开发一种新的综合旅游形式,并且关于这种设想的各类投资论证也是越来越激烈。多年沉寂的汉墓群在如今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暖泉汉墓群是人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了解东汉时期银川境内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依据,是悠久的人类文明在这里发展和演化的有力佐证。 但有时候,记忆反而比忘却更可怕。若是功利性很强的记忆,比如为了眼前经济效益而无节制地开发旅游等,就会使古文化遗存重新遭受破坏。但愿这些宝贵的古文化遗存,不会因为我们追求短期利益,再次遭受包括建设性破坏在内的各种劫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