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鹤形目 |
释义 | 鹤形目(Gruiformes)鸟类体型大小差别很大,有最大型的飞禽,也有很小型的种类。鹤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广泛,多数科则局限于狭小的地区,有些种类分布限于一些偏僻的海岛,甚至失去了飞翔能力。鹤形目中不少成员都是濒危物种,特别是那些分布于海岛的种类。 物种特征鸟纲的一目。除少数种类外,概为涉禽。眼先被羽或裸出;翅大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 2枚短;尾短,有12枚尾羽。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脚趾一般细长,后趾不发达或完全退化,存在时位置亦较高;趾间无蹼,有时具瓣蹼。不具真正的嗉囊,盲肠较发达。鸣管由气管与支气管的一部分构成;鹤的气管 发达,能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有利于发声共鸣。 科学分类现存8亚目12科约189种。其中鹤科(Gruidae)和秧鸡科(Rallidae)为世界性分布,鸨科(Otididae)遍布东半球。其余各科的分布有局限性:秧鹤科、喇叭鹤科( Psophiidae)、日鷉科(Eurypygidae)和叫鹤科(Cariamidae)为新大陆或新热带界的固有科;拟鹑科 (Mesoenatidae)为非洲热带界特产;领鹑科产于大洋洲;日鷉科分布于南半球;鹭鹤科仅产于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本目鸟类体型多样,有鹤形、鸭形(例如骨顶鸡)、秧鸡形和鸵鸟形(例如大鸨)。大型种类大鸨的体重可达18千克,为世界上能飞翔鸟类中最重者。 生活习性栖息于水域附近的沼泽草地或草原,涉水或奔走取食小型脊椎动物、蠕虫、软体动物、昆虫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种子,较少飞翔。繁殖期常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尤以鹤类和大鸨最著。 生长繁殖两性共同筑巢。在湿地以干草茎编成简陋的板状或皿状巢,或仅在土穴中敷以少许茎叶。巢多置于水草丛中或地表;一些生活于热带雨林中的种类主要在树上筑巢;极少数(如喇叭鹤)能在树洞中营巢。大型种每 窝产卵2~3枚,小型种产卵4~10枚。卵的形状和色泽多种多样。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小型种类孵卵 期为10余天,大型种类28~36天。刚出壳雏鸟被有暗色密绒,短时间内即有离巢能力,为早成性。已离巢的幼 鸟尚需亲鸟饲喂数天至1个月。多成家族群聚活动,直至迁徙。 保护级别鹤形目中的三趾鹑和秧鸡类是著名的猎禽。大鸨在19世纪是著名的猎禽,但由于滥捕,使数量剧减,现已列为保护鸟类。鹤类大多为珍禽,其中的丹顶鹤、黑颈鹤、白头鹤、白枕鹤、白鹤和蓑羽鹤等 在中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青海、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繁殖。长江流域是多种鹤类的越冬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