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赫拉特冲突
释义

赫拉特冲突( Helate conflict)1837-1841 赫拉特冲突实际上是俄、英在中亚地区的一次较量。伊朗军队中有俄国军事代表,而赫拉特防御战则是由英国军官指挥的。此后,在1856年和1885年英国同伊朗又因赫拉特而发生两次冲突。

简介

赫拉特冲突 1837-1841

Helate conflict

因伊朗企图占领赫拉特而引起的形式上是英国与伊朗之间、实际上是英国与俄国之间的冲突。19世纪上半叶的赫拉特是阿富□西部的一个小邦,地处战略要冲,被称作通往印度的“大门”,为中亚各强国所觊觎,战乱频仍。赫拉特曾数度归属伊朗。自18世纪中叶以喀布尔为中心的阿富□王国建立后,赫拉特由阿富□人统治。以后,时而臣服于喀布尔,时而处于独立地位。19世纪上半叶,伊朗因俄国侵占其外高加索领土而企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损失。俄国支持伊朗的行动,并劝阿富□统治者不加干涉。伊朗的行动和俄国的态度,使以印度为根据地向中亚扩张势力的英国感到震惊。1837年11月,伊朗军队 3万余人包围赫拉特。英国政府随即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派遣军队入侵伊朗,占领波斯湾的哈尔克岛。1838年 9月,伊朗因久攻赫拉特不下,又有英人侵入法尔斯的传闻,遂以维持英伊友谊为遁词撤退,并与英国进行谈判。1841年10月,英伊关系恢复,英国交还哈尔克岛。赫拉特冲突实际上是俄、英在中亚地区的一次较量。伊朗军队中有俄国军事代表,而赫拉特防御战则是由英国军官指挥的。 此后,在1856年和1885年英国同伊朗又因赫拉特而发生两次冲突。

背景和影响

1842年,1878—1880年和1919年的三次阿富汗战争中,他们对英国人毫不留情。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阿富汗第一个承认新建立的苏维埃国家。但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阿富汗对难民提供了友好热情的帮助。1947年,随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结束,其在亚洲中北部的影响也消失了。阿富汗渴望保持独立,为解决与苏联的边境争端,于1955年与苏联签署了军事援助协议。穆斯林的宗教领导人毛拉(穆斯林对有学问人的称呼)总是维护人民的独立愿望,继续影响喀布尔政府。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发动政变,穆罕默德·达乌德总统被赶下台,由穆罕默德·塔拉基取代,他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然而也不能使宗教的等级制度满意。这标志着阿富汗长期政治稳定的结束,伊斯兰教派系斗争的开始。

此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进入克里姆林宫,“阿富汗问题”再一次摆在苏联决策者面前。勃列日涅夫对非洲角(由当地独裁者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所支持)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曾经将注意力放在东南亚事务上的美国,由于卷入了高度政治化、频繁报道尼克松水门事件丑闻的纷争中,使勃列日涅夫处于优势地位,而美国处于劣势地位。鉴于这种情况,勃列日涅夫决定介入曾经分裂喀布尔的宿怨中。首先,他与穆罕默德·塔拉基政府签订了盟约,然后于1979年9月背叛了临时独裁者塔拉基,让哈菲祖拉·阿明上台。喀布尔满是空运到此的苏联伞兵,政府机关里挤满了苏联的“顾问”。1979年9月,“顾问”中的一名将军被阴谋杀害,这成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借口。

1979年12月27日黎明,一个师的苏联武装部队占领了喀布尔的公用设施。士兵无情地杀害了阿明总理,因他不同意克里姆林宫顾问的建议。曾被放逐居住在捷克的忠诚的巴拉克·卡马尔上台,一直执政到1986年5月4日。苏联伞兵向见到的任何抵抗人员开枪,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如此残暴的恶劣行径造成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人民的极大恐慌。他们曾一直充满希望地观察伊朗发生的情况,在那里,霍梅尼和他的阿亚图拉放逐了伊朗的国王。伊朗和巴基斯坦成为阿富汗士兵的供应品基地。这些为宗教信仰而战的战士决定抵抗苏联的专制。

短短几天时间,苏联的入侵力量增加到9万人。苏军占领了喀布尔和其他主要城镇,向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和其他连接阿富汗与白沙瓦和拉瓦品第的路线前进,在那里,巴基斯坦建立了游击队基地。苏军没能封锁道路,建起一道牢固的防线。因为许多苏军士兵是伊斯兰教教徒,他们拒绝向有共同信仰的教徒开火。阿富汗士兵誓死保卫主要道路,阻止苏联新增部队的增援。这些部队成了游击队的明显目标。苏军和那些忠于喀布尔傀儡政府的人发动了9次“清剿行动”,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他们遭到了起义游击队员的快速无情的打击。在赫拉特,起义者击退了苏联的一个坦克团,他们配备了从正规军兵营偷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AK-47s。游击战开展几个月后,他们不再限于保护通往巴基斯坦的道路,在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起义初期出现的最受欢迎的领导人)的领导下,他们袭击萨朗关口,这是从喀布尔通向苏联边境的路。

穆罕默德·塔拉基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开始使用化学武器打击那些游击队员及其支持者。在美国,关于美国空军对越共使用燃烧弹的报道,引起了大学校园的游行示威和抗议以及对很多军事行动道义的争论。相比之下,苏军的暴行却没有引起相同的反应,不仅在苏联,而且西方的学生团体也对此忽略了。 战争冲突很快使作战物资供应不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是如此,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也不例外。苏军的突出问题是?1981年在帕格曼(Paghman)(喀布尔南12.5英里)战役中,游击队取得胜利?7月和9月苏联“清剿”失败。1982年,苏联国防部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直接指挥战争,他率领部队协同飞机和直升机作战,主要进行一系列陆地军事行动。但是,苏军抓不到敌人,因为他们采用越共对付美军时采取的游击战策略?快速进攻,迅速撤退。

游击队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住在遥远的山洞里,使用短剑和手榴弹。苏军只好模仿越战中美国的策略?空中打击,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批的人群逃离村庄。

苏军主动向游击队最勇猛的领导人马苏德提出停战协定,企图分裂敌人,但只持续了几个月。1984年春,在其他游击队组织的压力下,马苏德又回到战场上。两年多来,苏联经受了多次失败。虽然苏联伞兵击退了游击队的多次攻击,但却是以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击退游击队基本上没有

依靠上当地政府军,导致苏联占领军撤掉了无能的卡尔迈勒,让精力更加充沛的纳吉布拉上台当总统。苏军的核心力量是第四十军,最初由米哈伊洛夫(Mikhailov)中将指挥,后来在1985年由扎伊采夫(Zaitsev)将军指挥。他的战略是尽可能多地减少损失,避免在苏联造成影响。所以,苏联红军的进攻战是自相矛盾的,是一场“抵抗”真正抵抗战士的战争,实际上,是这些抵抗士兵在不断地发起进攻。游击队控制了阿富汗80%的领土。据说主要干道和机场由苏联占领军占领控制,以确保撤离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苏军战略的局限性也表现在要计算战争开支上。虽然这只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的一部分,但是每年至少需40亿美元。打响不同寻常的阿富汗战争,苏联依靠的主要武器装备是翰德(Hind)直升机,它甚至比超音速米格-27和苏-25飞机更具威力。特别是翰德(Hind)MI-24直升机能够释放毒气,它消灭了游击队的大部分将领并给残存者制造混乱。

相比之下,喀布尔政府军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损失,占部队人数的50%——每年至少1万人丧生、受伤或逃亡。许多人逃亡的目的是不愿意朝他们的穆斯林同胞开枪,而且也不愿意接受训练。这些人没有学习过苏联人要求的任何训练科目,因为他们内心对帮助异教徒增强有效的战斗力充满抵触情绪。然而,这些做法遭到无情的阻止,占有很大比例的阿富汗青年被强行送到苏联进行马列主义培训。这一计划也失败了,伊斯兰教是阿富汗家族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阿富汗军队相反,抵抗组织由7个政党组成,从传统主义者到原教旨主义者。尽管如此,他们仍紧密地团结起来抵抗苏联。抵抗组织最杰出人物是马苏德,被授予“帕尼沙雄狮”(Panishar)之称,不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还因为他在帕尼沙河谷领导游击队员击退了苏联的几十次攻击。

游击队和他们的战术经得住考验。他们复杂的组织是可以想象的?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参加过第三次阿富汗独立战争、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兵,以及于1919年抗击英国的80岁老人。他们是阿富汗引以自豪的珍贵典型,在世界上少有先例。他们遭受巨大的损失?持续约10年的战争,至少有50万人丧生。对此,必须加上不计其数的伤残者,总计900万人口中的400万平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到巴基斯坦?200万人 和伊朗?100万人 寻找避难所。

1985年,米哈伊·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阿富汗的战争与苏联历史事

件的展开紧密相连。阿富汗冲突的真正制造者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与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联合统治苏联,直至1982年11月10日逝世。然后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他是克格勃的前任领袖,不愿放弃阿富汗,但是却没有做好人力和物力的准备。1984年2月13日安德罗波夫英年早逝,契尔年科接任苏共总书记。1985年3月11日,契尔年科逝世,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面对的是腐败的政治和萧条的经济。这些因素导致1989年12月柏林墙的倒塌,以及苏联于1991年圣诞节的解体。阿富汗,喀布尔.·哈萨克

戈尔巴乔夫研究逐步恶化的苏联形势后,决定进行改革,其改革的类型和程度在战后的苏联从未有过。他在1986年2月26日至3月6日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大会议上宣布“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另一口号“开放”,被应用到政府机关行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选拔任用高级领导方面。 如此的变化必然对阿富汗战争产生直接影响。实际上,克里姆林宫的新领导人没有慎重考虑要与苏联的新外交政策保持一致。他命令苏联军队从阿富汗单方面撤军。1986年10月底,苏联开始谨慎的撤离。1989年2月15日?苏联的最后一名士兵登上喀布尔机场跑道上的飞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结束了。

结果

阿富汗国防部长法希姆已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并命令新组建的阿富汗国民军从首都喀布尔前往赫拉特维持秩序,平息事件。阿富汗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已准备前往赫拉特就这起事件展开深入调查。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也立刻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同时发表声明,对枪杀萨迪克事件表示震惊,并下令调查此事,对有关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阿外交部发言人说,政府必须通过调查,弄清楚萨迪克是死于武装冲突,还是另有原因。

冲突一方的当事人、当地政府军高级指挥官纳耶布扎达说,这次事件是个人恩怨所致,是争权夺利和争夺地盘的结果。纳耶布扎达是卡尔扎伊刚任命不久的政府军指挥官,而伊斯梅尔·汗作为赫拉特省省长、阿富汗最有权势的军阀之一,一直不服从卡尔扎伊政府的领导,拒绝向中央政府上缴赫拉特省的税收。在冲突发生后,纳耶布扎达指责伊斯梅尔·汗企图争夺他的地盘和指挥权并挑起双方的武装冲突。

冲突发生后,驻阿美军发言人希弗雷蒂在喀布尔说,驻守在赫拉特省的大约100名美军士兵都做好了战斗防御准备。但他同时表示美军无意介入阿富汗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分析人士认为,因为目前驻阿美军和阿富汗军队正在阿富汗加紧追捕本·拉登、清剿“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残余分子,在这个时候,一旦地方武装冲突进一步扩大,将严重影响美军追捕基地组织成员的行动。因此,驻阿美军应该不会允许冲突进一步扩大。对卡尔扎伊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制止冲突,恢复局势稳定。

赫拉特

(Herat)

阿富汗西北部历史名城,赫拉特省首府。人口约16万。位于喀布尔西约600公里处,赫里河中游右岸。历史上为中亚、南亚同西南亚各地区交通、贸易的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始建于6世纪。从7世纪后期开始,先后被阿拉伯、波斯、中亚和北印度的伊斯兰教诸王朝所占据。帖木儿在中亚建立帖木儿帝国时,此城为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之一。1405年帖木儿临终时,封第四子沙哈鲁于此,后建为首都。明永乐帝曾遣使通帖木儿帝国,沙哈鲁亦派使访华。赫拉特有些古建筑上还留有中国式的图案。这里清真寺布满全城。始建于11世纪初著名的贾米清真寺,经15世纪重建,可容8万人同时礼拜,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北门后有豪华的古尔王国国王的陵墓。城郊有帖木儿帝国素丹·侯赛因·拜哈拉创建的伊斯兰教经学院,4座尖塔高耸挺拔,为本城的标志之一。城西的郭瓦夏古学府系沙哈鲁之后裔建于1420年,历经22年完工,现只剩废墟,但遗存的高塔六柱,外层以蓝绿琉璃瓦镶嵌,规模宏伟。东北郊的加扎尔加赫有一座苏菲派修道院,内有11世纪苏菲派诗人阿卜杜拉·安萨里的大理石陵墓,是著名的苏菲派圣地。西北郊有加瓦尔·沙德皇后墓和6座尖塔。从皇后墓北行不远,还有苏菲派诗人贾米的陵墓,也是该城的主要古迹。城北以15世纪波斯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比札德公园,有500年历史。园中有帖木儿儿媳高哈尔·萨德的陵墓,建造精巧,,蓝色拱顶别具一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