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内千载寺 |
释义 | 千载寺遗址位于博爱县城南7公里的唐村,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8年),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年~公元450年)因魏太武帝灭佛,遂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恢复旧称;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更名为千载寺。近日,由于我省文史专家王兴亚(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等人在唐村发现了一本编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的《李氏家谱》,并由此发现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李岩的籍贯在博爱唐村、李岩与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是姑表兄弟等重大新闻,于是这个尘封多年的古寺顿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河内千载寺 千载寺探秘 更新时间:2005-9-21 新闻来源:新华网 9月10日,应博爱县史志办陈志超、地名办魏美智二位主任的邀请,记者随同我市沁园春文化网站的几位专家级网友(北里汉、孤独狼、沁园春等),前往唐村千载寺一探究竟。 作为唐村李氏的第十八世孙,曾任博爱农场纪检委副书记的李立炳担任了我们的导游。多年前,他和村里的有心人一起,陆续地将千载寺里的部分碑刻抄录、拓印下来,从而给今天研究千载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次唐村尘封多年的《李氏家谱》的面世,也主要是他的功劳。 千载寺———明代洪洞移民的集散之地 据李立炳介绍,古时候千载寺规模宏大,由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无极殿、三教堂、禅道学舍、练武堂和碑林等组成。它的东邻是三圣祠(又称三圣门),里边供奉着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是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等。寺南30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放有许多经书。这几个建筑群左右相连,统称为千载寺,共占地540亩,民间俗称“五顷寺”。这里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三教信徒友好相处,使这里香火兴盛。清初,寺庙被官兵以寺里藏贼为由放火烧毁。1958年,由于人民公社施工需要,遗址又被拆了一次,到“文革”时被彻底拆完。寺里的100多通石碑,也被运到村西北用于修建水利工程。 《李氏家谱》序中记载:“始祖(李清江)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茅舍茶待。”由此可见,千载寺当时是政府安置移民的中转站。 《李氏家谱》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始祖与河邑常阳村(今温县陈家沟)陈公讳卜、郝庄(今磨头镇陈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据传说,这五个结拜兄弟在寺前植下两棵柏树和两棵葡萄树作为纪念,号称“二柏架葡萄”,从此年年来此聚会。发展到后来,陈、李两姓世代通婚,子孙在千载寺习文练武,人才辈出。 李立炳说,作为明代移民的集散地,千载寺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一样,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是先民移居河内以及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的第一站,因此在发展寻根文化产业方面很有开发价值。 千载寺———唐村李氏崛起的文化圣地 《李氏家谱》序中不仅记述了唐村李氏的由来,而且还记述了李氏历世名人的事略与功德:“始祖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殚烦者,贻厥后也……故吾李姓日蕃,人丁颇富。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六世祖讳从谅,首中岁贡,辉县教谕,文武皆功。七世祖讳政修,甲科进士,智谋大略,廉治道政。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创十三势(式)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式)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九世讳笈文武志坚,博艺皆功,考举中进,职廉民拥,启励吾族裔,皆楷模矣。世代文武昌炽,进士举贡颇多,贤称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从始祖拓荒,到五世祖经商,再到六世祖“文武皆功”,尤其是到八世祖李春茂时,唐村李家依托千载寺这个文化圣地习文练武已形成风气,而李春茂的四个儿子李伦、李仲、李俊和李信终于成为文武全才,其中李信(即李岩)与兄长李仲在明末农民起义时投奔了李自成,成为一代名将。同时,博爱唐村李氏家族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担任将领的还有李牟、李友、李栋、李怀琛等10人。 如今,唐村李氏后人广布海内,从政经商、研究学术而成果卓著者不计其数。 千载寺———明末名将李岩的培训基地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评价极高,称“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起义军进京后,“在过分的胜利陶醉当中,但也有一二位清醒的人,而李岩便是这其中的一个”。《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赈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 对于李信的生平,《李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贡生(并非举子)。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字精白)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由此可知,李信被革去贡生的原因是为陈奏廷应试遭到考官不公正待遇,抱打不平弄出命案。我市文史专家程峰撰文说,李岩之所以寓居杞县,一则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二则因其姨母家在杞县,三则是其叔父李春玉在此开粮行。后因粮行破产,李信又返回故里,继续在千载寺习拳练武。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底,经族弟李牟“牵诱”,李信加入李自成起义军,以其文武才能取得信任为将。史书记载李信是开封杞县人,属于不知其“过嗣”给叔父之故。 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岩的第一个夫人是陈家沟陈家之女,有一子少亡。第二个夫人孔氏,不知何地人,记者推测可能就是“绳伎红娘子”。李岩被杀后,其兄李仲将第四子李元善过继给李岩。由于这份《李氏家谱》为李元善所修,故谱中所记李岩兄弟诸人事略最为详尽。鉴于李岩从李闯王为“贼”,李氏第十世李元善在修谱时特意提出:“谓明末吾族门九世李公讳仲、讳信、讳牟、讳栋、讳友,皆诱入闯贼,谋主数将,族裔诚祀之,所事避谈,籍谱勿传扬焉。”因此,唐村李氏世代传承,密藏其谱从无外泄,但其族人对李岩等人并不避讳。 千载寺———无极养生功的发祥之地 北魏僧惠造像碑,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立于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七月,今仅存残碑。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载有全文,其中有“故能振馨风於冲漠之野,击玉磬於无极之乡”,“千载寺有魏大法师、故沙门都法恩,起妙因於初心,建净业於无极故里”之语,由此可以推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博爱唐村千载寺就被称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 到了唐代,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创立了无极养生功。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所立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曰:“大唐僧贞观圣赐李氏名儒,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正如《李氏家谱》记载的那样,李信的父亲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创十三势(式)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至于明末李信、李仲与姑表兄弟温县陈家沟陈奏廷(即陈王廷,字奏廷)结拜于唐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在精心研习李春茂无极养生功十三势(式)家传武功的基础上,共同创立了太极拳的前身——太极养生功十三势(式),并使之在陈、李两家广泛流传,进而由陈家发展成今天的太极拳,那就是后话了。 另外,关于陈王廷的创拳之说,民国《温县志稿》曾如此记载:“陈王廷,字奏廷。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独之秘。” 对此,李立炳强调,陈王廷创立陈式太极拳已属定论,温县陈家沟乃太极拳故里亦不容置疑,因此我们深入考证千载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无极生太极”的古代哲学、源远流长的覃怀文化和人杰地灵的焦作山水共同孕育了闻名世界的太极拳,惟有我们焦作才是太极拳真正的发祥地,唐村千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责任编辑:薛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