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J Michael Bishop |
释义 | UCSF 校长迈克尔.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迈克尔.毕晓普193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克郡,他的父亲是一名路德教神父。1957年毕晓普在盖提斯堡学院得到化学学士学位,同年夏天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并于196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总医院做了两年的实习与住院医师助理。但在哈佛读书期间,毕晓普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并且逐渐地确定了毕生的研究方向。他先在美国健康研究院(NIH)的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Leon Levintow实验室参加了博士后培训,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研究,然后去德国进修了一年。1968年毕晓普进入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分校(UCSF)做助理教授,从那时至今没有离开过这所大学。毕晓普是一名分子病毒学家,早期在NIH研究病毒的复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后到UCSF开始研究一种反转录病毒:劳氏肉瘤病毒(RSV)的复制。1970年,Harold Varmus 做为毕晓普的博士后加入实验室,但很快两个人就发展为平等的“左右手”关系,在长达15年的融洽合作,他们最大的发现是揭示了正常细胞基因在功能失常时能致癌。毕晓普实验室的研究兴趣是劳氏肉瘤病毒作为一个肿瘤病毒是如何致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变细胞的。他们首先找到了一些劳氏肉瘤病毒的突变体:只可以感染细胞但不能导致细胞的癌变。然后通过杂交的方法鉴定了一些基因探针存在于正常的劳氏肉瘤病毒而并没有在突变体和其它非致癌相关病毒基因组中。而当他们进一步研究,令人惊讶地发现这些所谓癌基因竟然在正常的细胞中也存在。说明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行使正常功能,劳氏肉瘤病毒由于某种原因“截获”这些基因,当再次感染时,病毒迫使正常细胞转变为不可控的增殖而呈现癌变。虽然反转录病毒致癌只是癌变的一个原因,但毕晓普的发现开启了对正常细胞基因调控途径,特别是调节细胞复制途径的研究。毕晓普1973年成为UCSF的正教授,1994年聘为加州大学教授(全UC教职只有35个人获此荣誉称号)。1982年获得Albert Lasker 基础医学大奖,1984年获Alfred P. Sloan奖,1989年与Harold Varmus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03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毕晓普1980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癌症咨询委员会主席,目前是美国健康研究院所长咨询委员会成员。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除了工作上的同事他的妻子凯瑟琳·罗恩·普特曼(Kathryn Lone Putnam)对他帮助及影响都是巨大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