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林乡 |
释义 | 河林乡,惠城镇辖乡。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境西北部,面积96.3平方千米,人口1.7万。2004年2月撤乡并入惠城镇。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829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气温21.8℃。河林乡是县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引 历史沿革1957年建河林乡,1958年并入红光公社,1961年析建河田公社,1980年改称河林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乡。2004年2月,撤销河林乡政府,其所辖的山美、叮美、后洋、新风、石兰口、泗竹埔、牛角兰、河田、林樟、上林、五福田、石古共12个行政村,归属惠城镇。彭湃等曾在此领导革命斗争,系惠来县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河林乡并入惠城镇以前,辖山美、钟洋、后尖、叮年、美岭、新风、厝埔、兰口、双凤、竹埔、角兰、石古、大山、必章、河田、林樟、上林、福田18个村委会。撤销河林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惠城镇,调整后,惠城镇辖原惠城镇和河林乡的行政区域范围,惠城镇政府驻地不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林乡人口为17255人。 河林乡境内有3条水系,一是林樟水,发源于与普宁县的分水岭;河流长22.6公里,为石榴潭水库的主要水源;二是五福田水,发源于珍珠帘山,流入石榴潭水库,为水库的主要水源;三是山美水,发源于双过年山南麓,经石古、毕章、后洋汇入螺溪。 经济发展河林乡的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商业均不发达,新中国建立后,于1954年开始建立了国营犁鼎厂和印刷厂。1966年联合靖海、葵潭、隆江等主要镇的酒业、酱油、烟丝,联合成了三个公私合营厂。全镇的手工业,组织了十二个手工业社。1980年,河林乡的工业,是以国营、集体为主,全县国营工业17户,建于镇区的12户,工业年产值1105万元,占全县国营工业产值总数的30%。职工总数1664人,占全县国营工业职工总数40%。是地方国营工业与二轻工业一统天下。河林乡政府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另觅蹊径,引进来料加工工业,并在1985年在东安村建立一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占地面积67亩,建成楼式通用厂房20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从此河林乡乡镇工业崛起,仅工业区就接纳了各种工业企业20户。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河林乡的乡镇工业,不断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镇区原国营工业和二轻业,由于产品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衰退,到90年代末,基本退出市场。 2000年开始,河林乡的乡镇工业,代替了80年代的国营、集体工业。到2006年,全镇工业企业共715个,从业人员9600人,完成工业产值15.85亿元。其中规模上企业18个,完成工业产值8.62亿元,上缴税金1850万元。其中个人独资经营625个,港商投资经营19个;按经营产品分,有112个为服装业,196个为五金机械,20个为化工塑料,60个为食品制药,其中规模较大企业为春南电器制造厂,于2003年3月新建厂正式交付生产,共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厂房、仓库、办公室、宿舍等。各种生产设备200多台(套),总值3000万元;全部职工900人。2006年该厂进出口总值10328万港元。(该厂是香港春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原料由香港供给,产品由香港销售,属两头在外企业)。 河林乡的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总的形势是:“耕地减少,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5年全镇耕地面积19225亩,到2006年存有13914亩,减少了5311亩耕地;亩产从1986年324.5公斤,提高到371公斤,单产提高了46.5公斤,总产1986年是6928.8吨,2006年增加到8700吨,增加了1771.2吨(包括原河林乡的数字)。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经济体制改革,河林乡委、镇政府按照惠城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立足当地资源,以兴办果蔬基地为突破口,带动以水果、蔬菜、禽畜、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步伐”的指导思想。在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调整了种植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开发山地荒坡,形成了以荔枝、菠萝、青橄榄、油甘、杂果为主的6万多亩的水果生产。2006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 24000亩,总产量8700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7500亩,总产6480吨;蔬菜种植面积23000亩,总产42790吨;水果种植面积 108541亩,总产23710吨。 1997年引进惠来县金马集团公司投资,在北郊“第一山”下,创建了龙泉果林山庄,开发总面积 8000亩,集果树种植、禽畜养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1998年开始投建,完成区内道路,供电线路,建设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房屋,种植了优稀水果6万多株,养殖禽畜1万头(只),2001年又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办公楼仓库10000平方米,创办了“圣龙泉”天然山泉水厂,引进美国反渗透滤膜净化技术和生产线一条,于2002年6月正式投产上市。 河林乡的商业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为主,私营商业很少,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商业经营,有个体商业、私营商业。城乡相继建立固定的市场,商业出现繁荣景象。2006年全镇有大小市场11个,总面积45000平方米。 河林乡的服务业,主要是住宿业和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镇区住宿业在2006年有旅馆酒店10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酒店3家,年开房率在70%左右,属于一般性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与餐饮;餐饮业,主要是酒店提供餐饮,服务于住宿客人,都有厨师,具有惠来特色的海鲜菜。有服务于一些会议需要,但不够经常。经常性的餐饮业,是主要街道晚上的大排挡。在南门大街与葵和大道十字路口附近。大排挡长盛不衰,一年四季有各种海鲜供应,食客不断,是镇区夜宵的主要地方, 2006年统计河林乡的住宿、餐饮业共63户,从业人员480人,总产值970万元,其中餐饮业54户,从业人员306人,产值840万元。 教育卫生二十世纪80年代,河林乡教育设施不足,十分突出,尤其是乡区小学,出现了“大班制”和“二部制”的情况。河林乡政府,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学位。自1990年开始,先后新建了四所小学(华群、塘边、东安、东郊)、改建了洋美、盐岭、潮青小学,扩建了梅北、英内、西联小学。到2006年全乡现有小学26所,其中公办21所,在校学生21332人,入学率达99%,教师674人,私办5所,在校学生3874人,教师131人。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全乡教育投入达到1753.5万元,其中用于基建投入67万元。小学教师805人,教师学历都符合要求。 80年代初,原有三所,(一中、侨中、惠中),在改革开放中又建三座中学( 粤东、葵梅、实验中学)。2006年全乡有中学7所,在校学生18868人,其中初中学生10792人,高中生8076人,在校教职员工数1034人。教师学历达标。 河林乡在改革开放后,卫生医疗工作有了很大发展。2006年乡区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慢性病防治站、县防疫站、乡红十字医院、卫生院以及县计生服务中心和乡计生服务所。合计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还有个体执业医生125人,各社区卫生站17家。 农村主要是组织新式合作医疗,2006年全乡参加合作医疗共31496人,缴纳保障金314960元,覆盖率44﹒6 %;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57户、1847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