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津 |
释义 |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593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河津市 外文名称:HeJin City 别名:古耿(耿城、耿都、耿乡)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下辖地区:柴家乡、赵家庄乡、僧楼镇 政府驻地:城区街道办 电话区号:0359 邮政区码:043300 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 面积:593平方千米 人口:36万人(2002年) 方言:中原官话【又叫晋(西)南语】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薛仁贵寒窑、真武庙(九龙庙) 车牌代码:晋M 历史名人:卜子夏、司马迁、薛仁贵、董其武 源于河津姓氏:耿姓、冀姓、原姓 简称:耿 城市简介河津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南有台地与万荣毗连,北枕吕梁山与乡宁接壤,东连汾水与稷山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汾河横穿中部而过,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两端高中向低的马鞍状。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河津人具有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性格特点,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27.5千米,总面积593平方千米。全市共辖2个街道办事处、2镇、5乡,148个行政村,总人口389352人。城区街道办、清涧街道办、樊村镇、僧楼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下化乡、阳村乡。 历史沿革1.(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侯上甲微灭皮氏国 (又叫皮氏部落)。 2.河津市,古称耿。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 3.次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于耿,建立嬴姓耿国。 4.西周建立后,灭商耿,封周室族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为姬姓耿国。 5.前61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 6..战国时,邑地属魏国皮氏。 7.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今运城市)管辖。 8.汉天凤元年(14年)更名延平县。 9.东汉时复为皮氏县。三国时属平阳郡(今临汾市)管辖。 10.北魏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 11.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 12.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全市概况全市总面积593.1平方公里,人口38.9万,其中城镇人口18.2万人,分为2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东西宽27.5千米,南北长35千米,全市总面积593平方千米。 河津山奇水秀。数万年沧海桑田,天造地设出人间奇景:黄河峡谷山崖壁立,水势汹涌,惊涛折岩,龙门、石门形如门阙,船行其中有惊无险,可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黄河三门游已波列入国际旅游热线。瓜峪清幽,万泉跳殊,虽处工业区而不闻喧闹,虽盛夏而不知暑热。几千年社会衍进,河津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境内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处,麟岛上真武庙的红墙蓝瓦处于绿树掩映之中,殿坡栈道依山势而上下,亭台楼阁随地形而参差,琉璃庙建筑奇巧,金碧辉煌;高庙人初之祖,遐尔闻名;镇风塔的回音似鸟鸣;薛仁贵寒窑雄距虎岗;卜子夏墓,司马迁坟,王通弹琴山,王绩隐居洞,古朴神秘各有千秋。禹门口钢桁铁路桥,悬索公路吊桥,斜拉钢丝桥,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五桥并架一处,世界奇观,加上禹凿龙门的优美传说,使得河津这块风水宝地更加瑰丽多姿,让人悠然神往。 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隋代大儒王通,调教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名将薛仁贵屡立战功,唐太宗欣喜地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彪将”。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是“河东学派”的缔造者。辛亥革命首义太原的总司令姚以价、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皆生于河津,都有过他们的辉煌。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河津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使古耿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步伐增长逐步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截止201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87元,比上年增加8135元,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47元,同比增长14.9%。 城市建设近年来河津市坚持大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东延、西拓、北移”城市扩展战略,先后建设了一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城建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发展到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5.3万人增加到18.2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2%增加到33.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21平方米增加到36.4平方米,城市路灯由1000多盏增加到10001盏,城市化率由于14%增加到45%,形成了新耿区和龙门区两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河津市城区布局分为南部【新耿区】与北部【龙门区】。新耿区:河津市原旧城区,规划为河津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发展轴线以新耿街为主轴,振兴路和健兴路为次轴。通过城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体育中心、科技中心等的构建形成完善的城市中心体系。 龙门区:国家级铝电工业基地,城市发展轴线以七号路为主轴,晋铝路(12号路)和站前路为次轴。龙门区用地布局主要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城市的北部和西部为工业仓储区,南部为生活区,工业区与生活区由防护绿带相隔离。规划期内在发展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同时构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科教中心等城市中心系雏形。 自然气候河津市于山陕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温润,冬季寒冷多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全年平均气温13.5度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544.9毫米左右,无霜期一般为200天左右。 地面蕴奇养秀,梧桐树全国稀有,香椿树香溢四海,翅果油为国家级保护树种,平原绿化全国先进;各种中药材200多种,龙门麻黄,药材魁首;灰天鹅国内珍禽。水资源年总量3.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近千方立方米,堪称华北一颗明珠。 人口资源2004年末,全市总户数100433户,总人口372193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95486人,女性人口176707人,人口出生率13.91‰,人口死亡率5.46‰,人口自然增长率8.45‰。 现状人口规模:2009年全市总人口389352人,其中城市人口18.2万人;2014年城市总人口21.7万人,其中新耿区9.2万人,龙门区12.5万人。 交通运输河津市境内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两便。209国道纵贯南北,108国道横穿东西。三条运煤专线(龙虎公路、上山公路、上固公路)公路,昼夜车辆川流不息。稷西、万苍、东张三条公路干线现已全面贯通。已实现乡乡村村通油路。黄韩侯铁路(国家一级干线)、侯(马)西(安)铁路贯穿全境,境内铁路长28公里。G5京昆高速(侯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有河津东和西两处出入口,吉县至河津、河津至运城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河津将形成两条国道(108、209)两条高速(G5、山西西纵高速)+干线铁路(黄韩侯、侯西 国家一级电气化)的晋陕交通枢纽。规划中建设的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铁路大通道通过河津全境,双线电气化一级铁路,规划新建清涧火车站。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是国家“十二五"期间拟建的最主要的煤运铁路。 土地资源河津市共有土地870154.3万亩,其中农用地403484.4万亩,含耕地35635.7万亩,林地32385.1万亩,园地14767.0万亩,牧草地16.6万亩,建设用地135678.0万亩,含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5013.7万亩,交通用地20664.3万亩,未利用地229477.2万亩,水域用地101514.7万亩。 水利资源河津市水资源较为丰富,是缺水的山西省和运城市的相对富水区,并且总体水质较好。 河津市市域内地表水属黄河水系。黄河由市域的西部边缘流过,蜿蜒约30km,为河津市最大的客水资源。市域内建有禹门口黄河提水大型水利工程,年总提水量约4亿m3,服务于山西铝厂、河津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和河津、稷山、新绛三市(县)数十万亩的农田灌溉。 汾河千里东来齐腰横贯,流经城区街道办、柴家乡和阳村乡西入黄河,在市域流程22.3km,年径流量平均14.5亿m3。境内建有多处机电灌站。但近年来汾河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市域内泉水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紫金山南麓,自西向东,分布在遮马峪、瓜峪、神峪等处,三峪总流量为0.268立方米,年经流量为940万立方米。 河津市地下水除北西部储量略小外,其余地区较为丰富,优富者为近河近山地区,尤其是黄河滩90km2的优质水源地,曾被誉为“山西省的丰水宝地”。 北西部基岩山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但由于受多年来煤炭开采的影响,已属贫水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属中等富水区或富水区。黄河漫滩及阶地区,地下水埋深浅,含水层厚,属强富水区或极强富水区。 全市地下水年总补给量约为2.173亿m3,年可开采量约为2.067亿m3。丰富的水资源,为河津市市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矿藏资源河津市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有:煤炭、石英石、硫铁矿、石灰石、钾长石、耐火粘土等20多种矿藏。原煤储量7亿吨左右,煤田展布面积68公里,埋藏浅,开采易,多矿藏,地质储量为7亿吨左右,硫铁矿探明的面积为8.3平方公里,储量为2268万吨。石灰石储量在20亿立方米以上。 旅游资源概况河津的湖潮村的汾河风光无比美丽!每年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天鹅野鸭,吸引了无数 游人,被誉为“观年天堂”,河水清澈,有一年一度的捕鱼会!河津有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鱼跃龙门”-禹门口(大禹庙原址所在地),有“三箭定天山,滩留射雁名”的唐朝大将薛仁贵的寒窑,有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卜子夏的墓祠,亦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语“相敬如宾”的出处--清涧“如宾乡”。其它古建筑有:真武庙、高媒庙、抬头庙(西岳庙)、琉璃庙(玄帝庙)、原土庙舞台、樊村的明代舞台等,均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古塔有:镇风塔、汾阴塔、白虎塔(射雁塔),其中镇风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回音古建筑,它和樊村的明代舞台都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禖庙高禖庙位于河津市区西南5公里处的阳村乡连伯村西沙梁上。地概壮巍,视野辽阔,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河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庙的前身皋庙就创建于此。 高禖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西傍黄河,南临汾水,北依吕梁山,东望白虎岗。建筑格局方正均衡,颖敞合理,体现了道教文化崇高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庙内主要有戏台、古井、献殿、结义殿、三霄殿、五岳殿、阎殿等。千百年来,高禖庙笼罩着神秘的气氛,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神话所以高禖庙以她崭新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欢迎世界各地的游人,光临这块神奇的土地。 薛仁贵故里薛仁贵故里 位于河津市城区东6公里处的修仁村,紧临候西铁路、108国道。村东的土岗名曰白虎岗,岗上有薛仁贵及其妻柳氏居住过的土窑一孔,亦称寒窑,高宽均为1.7米,清未民初灶、炕犹存。窑侧有白袍洞一所,内塑薛仁贵及其妻坐像。 真武庙真武庙(亦即玄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九龙头。 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 黄河龙门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河津与陕西韩城交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 河津名人及河津籍名人春秋时期卜子夏 隋朝时期毋端儿 唐朝时期王勃,薛仁贵 、薛讷、薛楚玉、薛嵩 近 代董其武、姚以价 河津历史上的人物赵夙(春秋时期封于河津市)、郤缺(又叫冀缺)、郤芮、司马迁 起源于河津的姓氏耿姓 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以国为姓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南部),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冀姓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的,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郄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历史上的诸侯国皮氏国皮氏国,夏时期由古皮氏部落建立的诸侯国,后被殷后微(上甲微)所灭,其范围大约在阳村乡太阳村东南。 耿国耿国(前1526-前661)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 商朝时期 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从相地(今河南省的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刑地,(最后一次迁到了庇(念:PI)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西周时期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南部),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冀国冀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把尧的后裔封于冀国(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 晋献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求假道而讨伐虢国。晋国大夫荀息的致虞国求假道书中提到,先前冀国入侵虞国,晋国帮助虞国击败了冀国。荀息指出,不久前虢国侵犯晋国,所以晋国有请虞国同意假道。 在此年之后,冀国悄无声息地被晋国吞并,《春秋》经传都没记载具体年份。冀地入晋之后,晋国君主将冀赐予大夫郤氏。 韩国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柿饼”一词的起源地柿饼【SHI BING 】,又叫耿饼。山西晋南方言(中原官话)又叫“思丙”(山西话、陕西话:柿"SHI"发"SI"音) 柿饼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在晋南,特别是每逢过春节时候,家家户户都摆满了柿饼,用来招呼客人,下面是柿饼一词的来历: 相传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南部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柿饼(思丙)这一词渐渐的传开了。 在山西省.河津市,种植着大量的柿子树,当地的方言中,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起源于耿地,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 跨越黄河龙门的铁路侯西铁路,自陕西西安至山西侯马,是陕西和山西间的重要运输通道。侯西铁路在西安与陇海铁路、西康铁路、神朔铁路及包西铁路相连,在侯马与侯月铁路相接。侯西线从侯马至闫良,全长288公里,分属西安、太原两个铁路局管辖。其中西安局管段从禹门口至闫良213公里,太原局管辖从侯马至禹门口75公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