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阳县 |
释义 | 合阳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黄河中游西侧,平均海拔为 721 米,年平均气温 11.5 ℃,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2008年),辖12镇4乡353个村民委员会。 中文名称:合阳县 外文名称:Heya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 下辖地区:12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3 邮政区码:715300 面积:1437平方公里 人口:45万人(2008年) 方言:陕西方言关中片区 著名景点:洽川风景名胜区 车牌代码:陕E 合阳年鉴(夏 商 西周 战国 秦 东汉 三国 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清 近代) 历史名人(伊尹 太 姒 曹 全 雷 德 骧 雷 简 夫 范 燧 魏 天 命 党 守 素 李 灌 雷学谦 王又旦 雷敬儿 康乃心 钱万选 张大有 褚 峻 康 嵘 印光法师 师集贤 党晴梵) 区域概况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 合阳县,古称:莘国。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政编码:715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4。电话区号:0913。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煤炭等优势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陕西省级教育强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合工作先进县、全市环境建设先进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40.27亿元,同比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32.05亿元,同比增长56.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09万元,同比增长5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7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80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61元,同比增长25.1%。 县域合阳县城,位于县中部。高岗环拱于东北,金水萦绕于西南。海拔约720~75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5°14',东经110°08′。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余。 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华州刺史王罴在此筑城,至今已1450多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县治由故城迁于此地后,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封建王朝至民国时期,县城变化仅局限于城廓之内。城廓占地近2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东街店铺集中,商业较为繁荣。城区中央有钟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县署坐北向南,位于钟楼西侧,内设县丞署、主簿署、典史署、仓库及牢狱。钟楼东侧为里长所。城内庙宇星罗棋布:东街有元圣(伊尹)祠、关帝庙、城隍庙;西街有光国寺、四圣后庙;北街有火神庙、三仁祠;南街有八蜡庙、娘娘庙;西门外有文昌祠、寿圣寺;北门外有泰山庙;城东南隅有魁星楼,与城中南侧的文庙相对应。居民聚居后地巷、张家巷、洞子巷、学巷等40条巷道。蒋家巷有基督教会。民国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位于东街,陕西最早的县立中学之一——合阳中学建于城东北隅原太清观遗址。全县仅一“民生工厂”位于南门口西侧,东临官池,规模甚小,经营惨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建设日新月异。至1990年,街道增至10条,巷道82条。驻有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及科研单位661个。108国道经城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西韩铁路设有合阳车站。 如今,城区大街宽敞平坦,巷道排列有序,楼房林立,百业兴旺,市场繁荣。工业年产值40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商业年销售额5350万元,占全县销售总额37.45%。 城区党、政、军机关和主要事业、企业单位驻地: 街心广场以北有中共合阳县委、合阳县人民政府、合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阳县委员会、中共合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五机关大院。大院西侧有百货大楼。街心广场以南有县招待所、县文化局、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 东大街有县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金水春饭庄、县幼儿园、合阳县人民武装部、县供销社联合社、县日杂公司和供销大楼、商业大楼、百文商场。 西大街有税务局、物价局、县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县副食公司、城关供销社、合阳饭店。 北大街有五金大楼、县二轻局、建筑设计室、剧院、新蕾剧团、县妇幼保健院、北街小学等。 南大街有新华书店、县邮电局、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县线偶剧团、电力电容器厂、城区居民委员会等。 文化路有县广播电视局、县乡镇企业局、县教育委员会、合阳中学、城关小学、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等。 解放路有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商业局、县审计局、东街小学、城关派出所、县建设银行、县工商业联合会、县林业局、县物资局等。 黄河路有陕西省关中东部抽黄灌溉工程指挥部、县抽黄工程指挥部、县民政局、县水利水保局、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百货公司、县药材公司、县农副公司、县生产资料公司、县复合肥厂、县医院、县防疫站、渭南电力电管局合阳工区、县第一运输公司、县第二运输公司、渭南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合阳汽车站、公路监理站、县统计局农调队等。 东新街有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县烟草局、县渔业指挥部、县农业科技中心、县园艺站、县保险公司、县中医院、县烟草公司、县工人俱乐部等。 西新街有县粮食局、县麻纺厂、县免水胶带厂、县油脂厂、县饲料厂、县水泥预制厂、城关中学、县交警大队等。 金水路有中共合阳县委党校、县经济委员会、县电力局、县农机局、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县地方公路管理站、县交通稽查站、县地下水工作队、县五金公司、县棉花公司、县农机公司、县食品公司、县种子公司、县燃料公司、县农机修造一厂、县农机修造二厂、县玻璃马赛克厂、县轮胎翻新厂、县柠檬酸厂、县面粉厂、县第二煤矿工人村、中国人民解放军84879部队营房及金水沟大桥筹建处、南街小学等。 泰山路西段有合阳烟叶复烤厂、黄河机械修配厂、泰山化工厂、关中东部东雷抽黄指挥部车队、县轻工机械厂、县水修厂、城关税所等。泰山路东段有县粮食局汽车队、县弧形玻璃厂、黄龙山木材经销站等。 泰山庙旧址及北坡有城关镇政府、县自来水厂、城关粮站仓库、县电视差转台及地面卫星接收站等。 洞子巷北段有县食品加工厂、县建筑公司等。 城区东南郊有县气象站、城关镇中学、县烈士陵园等。 地形地貌全县呈阶梯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海拔在342-1543.2米之间,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35. 6公里,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2万亩。地貌类型依次为河谷阶地、黄土台塬和低中山。在总面积中,塬面占65.6%,沟壑18.2%,素有"一山一滩川,二沟六分原"之称。 资源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有煤 、石灰石、褐铁矿、耐火黏土、石英砂等。县境内煤炭远景储量52亿吨,可采工业储量13亿吨,为发电及一般锅炉用优质煤。已探明石灰岩矿总储量2000万吨,其中水泥石灰岩约600吨,建筑用石料约12500吨;探明建筑砂总储量约21万立方米;磨刀石砂岩矿远景储量30万立方米;褐铁矿探明地质储量2万吨。 动植物资源合阳县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原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为主,多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和沟川地区地区,其中木本有银杏、雪松、侧柏、山楂、柠条等70多种,草木有草木栖、马棘、蒺藜、白茅等100余种。 动物资源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洽川黑乌鲤,狼、狐狸、獾、黄鼠狼、麻雀、啄木鸟、蝴蝶等102种。另外,洽川黄河湿地有全国最大的芦苇荡,面积达10万亩,水草丰腴,生态环境良好,栖息着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丹顶鹤、大鸨、白天鹅、苍鹭·野鸭等共计15目28科71种。 行政区划2011年7月,陕西省政府撤销合阳县知堡乡并入坊镇,撤马家庄乡并入黑池镇,撤杨家庄并入同家庄镇,撤防虏寨乡、黄甫庄镇合并设金峪镇。现合阳县辖12个镇:城关镇、甘井镇、坊镇、洽川镇、新池镇、黑池镇、路井镇、和家庄镇、王村镇、金峪镇、同家庄镇、百良镇。 历史沿革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阳。秦惠文八年(前330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秦置“合阳邑”,上属内史郡。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号称“三秦”,合阳属塞国。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灭塞,合阳归汉,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属内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内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左冯翊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阳入夏阳县(今韩城市)。明帝永平二年(59年)复设郃阳县,且将汜爱县(今澄城县)并入,上属左冯翊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至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0)年,郃阳属冯翊郡。十六国时,郃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国占领,县置流废。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析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东宫城村),于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又于中部设郃阳县,三县皆属华山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调整郃阳县属武帝郡,宫城县、五泉县属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并宫城县及五泉县的乳罗山地区入郃阳县,上属澄城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郃阳属同州。十六年( 596),县治由黄河西岸迁至县中部(今县城),改同州为冯翊郡,郃阳属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阳复属同州。三年(620),析郃阳东部黄河沿岸一带设“河西县”,两县皆属同州。八年(625 ),郃阳县属西韩州,至太宗贞观八年(634)复属同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郃阳、河西两县属冯翊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同州之称,郃阳、河西两县属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五代初期,郃阳、夏阳两县属河中府,后同属同州。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撤夏阳并入郃阳县。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划属桢州。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复属同州。明代,仍属同州。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府,郃阳为其辖。1913年,郃阳县隶属关中道。 1933年,直属陕西省。1938年,析西北山地红石崖一带归黄龙垦区;后属黄龙县。次年,划郃阳县归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辖。 1948年3月26日,郃阳解放,划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所属县。同年12月,郃阳县人民政府成立,改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所辖。 1950年隶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属陕西省管辖。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1968年,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合阳县仍属之。 1995年,渭南地区撤地建市,合阳县属之。 风景旅游中国黄河流域最大湖泊型湿地风景名胜区——洽川,位于在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0公里的黄河岸边,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千眼神泉,万亩芦荡,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这是文人墨客来游洽川时留下的感叹!而生长在洽川湿地上的芦苇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野生自然芦苇荡群,面积达10万余亩。这里是鸟的乐园,栖息着丹顶鹤、黑鹳、大鸨、大天鹅、苍鹭等珍稀鸟类。景区瀵泉七眼,日出水量7.3万立方米,水温常年保持在29℃至31℃。泉水含人体所需的硒、铜、锶等微量元素,经常洗浴可祛病健身。其中令人拍手称奇的华夏绝景——处女泉,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缎拂身”,似“沙浪沐浴”。景区西部有古朴浩荡的黄土峰林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自然奇观。洽川古为“有莘国”,历史文化悠久.我国著名的《诗经》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出自洽川。 洽川风景名胜区距西安160公里,108国道和西禹高速公路纵贯合阳县全境。已与兵马俑、华山、黄河壶口瀑布形成陕西东北部神奇的旅游“金三角”。洽川景区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绝佳去处。 合阳年鉴夏约公元前21世纪 夏启封支子于莘。时,合阳为有莘氏部族聚居地,称“莘国”或“有莘国”。 商约公元前16世纪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后来,他辅助商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 姬昌(周文王)娶有莘氏女太姒,生姬发(周武王)。后姬发伐灭殷,建立西周。 春秋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 秦穆公伐晋,战于韩原(今合阳、韩城两县交界处)。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 晋败秦师于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城以西),追至刳首(今合阳县东南金水入黄河处)。 战国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分晋室后,合阳属魏西河之地。孔子的高徒子夏(卜商)曾在此地讲学,魏文侯尊以为师。 周考王十二年(公元前429年) 魏文侯西攻秦,至郑(今华县)。还,在莘地筑城。因城位于合水之北,故称合阳。“合阳”之名即自此始。 魏国于县城以北的梁山南麓筑长城,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杨家庄3个乡的20多个自然村,长约20公里,今木县、城后等地段残迹尚高1—6米。 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 秦于乳罗山北筑长城,东起新池南顺村南,西对和家庄乡故池村北,今明显段长约8000米。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魏献西河地于秦,秦置“合阳邑”。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 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合阳属塞国。 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八月,汉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信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掳魏王豹。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 改合阳为郃阳,始设郃阳县,隶左内史郡。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郃阳县改属左冯翊郡。 武帝去河东祭祀阴后土,为途中休息,在梁山西峰下建“望仙宫”(遗址在今甘井乡仙宫村)。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 在梁山峰顶建武帝祠,后人称其峰为武帝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 废郃阳县,并入夏阳县。 明帝永平二年(59恢郃阳县,并扩汜爱(王莽置县,今澄城县)入郃阳。 灵帝光和七年(184) 县民郭家响应黄巾起义,声威大振,三郡告急。曹全以酒泉禄福长转拜郃阳令,镇压了郭家义军。 灵帝中平二年(185) 县令曹全门下王敞等人为其立功德碑,即《曹全碑》。 三国曹魏时(220—265) 郃阳属冯翊郡。 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 析郃阳县,东北部置“宫城县”,南部置“五泉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 恢复郃阳县建制,属华山郡。 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 左冯翊刺史王罴于金水东岸筑城,后为郃阳县城。 北周明帝二年(558) 并宫城及五泉东部入郃阳,又撤夏阳,并入郃阳。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 郃阳县治自故城移至今址。 开皇十八年(598) 析郃阳北部归韩城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析郃阳东部濒河一带置河西县。 肃宗乾元三年(760) 改河西县为夏阳县。 晚唐,建成寿圣寺塔、罗山寺塔。 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胡峤任郃阳县令,得回纥瓜种,培以牛粪,结实如斗,名曰“西瓜”。是为西瓜传入郃阳之始。 宋仁宗年间(1023—1067) 雷简夫知雅州时,为荐眉山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给文坛壮泰斗欧阳修、宰相韩琦等,使“三苏”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文坛巨星。 复并元祐六年(1091) 知县李百禄创建文庙。 微宗大观二年(1108) 十二月,郃阳段黄河水清及百里,涉春不变。 钦宗靖康元年(1126) 金兵入郃阳。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 升韩城为桢州,以郃阳属之。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 移河东(今山西省)民至祐郃。 仁宗元祐六年(1319) 在县城西门内侧光国寺立蒙汉合文碑,又名“御宝圣旨碑”。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 知县徐源复建文庙(原建文庙圯于元末)。 洪武三年(1370) 县丞康世杰建县署。 洪武十四年(1381) 划全县为4乡47里(每里10甲)。 英宗正统六年(1441) 宁夏受灾,本县乡坤秦福山出粟千石助赈,奉诏建坊褒之。 正统七年(1442) 本县岁饥,富户种仕名、雷哲各输粟五百石赈饥,奉诏优免杂役二年,并立石旌之。 正统十四年(1449) 知县董鉴复筑郃阳县城。东西二里二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百九十步,周八里二百二十步;墙高二丈 五尺,基阔四丈三尺,顶阔一丈二尺;隍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五尺。 世宗嘉靖六年(1527) 大旱,次年又大旱,人相食。嘉靖二十年(1541) 本县举人魏廷撰《郃阳县志》,共2卷37目,为现存最早的郃阳志书,北京图书馆藏有原本。 八月二十八日,县西南井溢村一枯井突然水溢井外(自井底到地面约300尺左右)。 嘉靖三十四年(1556) 十二月十二日华县8级地震。日震20余次,波及本县,三四日不止,声似雷霆,房倒甚多。 隆庆年间,设立西河书院,县丞叶华云聚徒讲学。 神宗万历四年(1576) 建南王村西北之玄武青石殿,历时28年始成。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县城文庙内增建尊经阁。 思宗崇祯七年(1634) 旱饥,次年又旱饥,饿殍遍野。 崇祯八年(1635) 七月十六日,李自成义军渠帅八大王率军由澄至祐郃,环城围攻17昼夜。后潼关清兵至,义军撤离。同年,灵泉村党守素投李自成军,后升“威武将军”,封“载侯”。 崇祯十三年(1640) 大饥,斗米银二两五钱,人相食,十亡八九。 崇祯十六年(1643) 十一月,李自成攻占西安,威慑三秦,郃阳知县晋承寀弃官逃遁。不久,义军至郃,委熊连为知县,驻槐里巷(今县城文化街)。 明末,合阳线偶班曾下苏州、扬州演出。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 皇甫庄乡民魏天命与县城槐里康姬卫据梁山聚义反清,杀知县张延堤和典史丁同泰。 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 江苏长兴钱万选任祐郃阳知县,撰《郃阳县志》7卷。书成,众不以为然,遂择存精要,改名《宰莘退食录》,自费付梓。县文化馆藏有原本。 康熙五十三年(1714) 私盐贩于夏阳渡口抗拒搜查,殴伤盐丁。川陕总督年羹尧据盐史虚词,派河东盐运使金启勋带兵至夏阳一带查拿“盐枭”曹猪头。黑夜围堡,枉杀无辜,被杀及惊逃坠沟致死乡民805人。后经乡绅范光宗赴京上控,至雍正三年(1725)民冤始得照雪。雍正皇帝令将金启勋革职拿问,并诏免当年郃阳地丁钱粮一年。 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诏令各地均设书院,本县建古莘书院。 乾隆三十四年(1769) 知县席奉乾聘武功孙酉峰撰《郃阳县全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 二月二十七日,大风。自亥至丑,林木震响,屋瓦飞鸣。县西北远近25公里,麦田被刮去浮土一二寸,房屋亦有被摧毁者,武帝山40余株大柏树被拔折。 乾隆四十七年(1782) 清军赴四川镇压藏族起义,经郃阳征民丁400人、驴800头,一去无返。后东乡40余村村民代表赴京上陈,至嘉庆二年(1797)始得认可,赔偿每丁8两、每驴银4两。 咸丰三年(1853) 全县办团练64个,为军政合一组织。 同治年间,本县线偶戏班赴京城前门外演出。 德宗光绪三年(1877) 岁大饥,人相食,饿死、逃亡者十之六七。是为郃阳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年馑。 七月二十六日,东北乡万余饥民群起劫粮,知县易润芝率团勇杀百人,捕数十人。 光绪四年(1878) 南王村张招郎聚众抢粮,易润芝剿杀数十人,招郎被俘遇害。郃民呼其为“易屠户”。 光绪三十年(1904) 瑞典人山如仁于县城蒋家巷开设福音堂,始传耶稣教。 改古莘书院为“洽阳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改“洽阳学堂”为“郃阳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 春节期间,本县留日学生马凌甫在高等小学堂约集萧荣绶、郭海楼、杨介、刘廷献等40余名同学聚会,宣传反清革命。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初,秦陇复汉军大都统张凤羽安民布告至郃。省派经略使李天佐、常名卿来郃收去清廷县署印信。 十二月二十九日,马凌甫被选为陕西出席南京会议代表,参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 近代元年(1912) 1月,西安军政府委任刘廷献(荩丞)为郃阳县首位知事。 3年(1914) 新池乡南顺村李定从河南西峡口带回“老红薯”,在本村试栽,为红薯传入郃阳之始。 5年(1916)春,党晴梵、郭海楼、萧西丞等在县立高级小学基础上创建郃阳中学,党晴梵任校长。民国14年1925)6月,校址迁至太清观。 7年(1918) 9月17日夜,皇甫庄地震,时门环大响,碌碡自滚,人立不稳,房倒塌无数。震后,西边天空出现一道红霞,轰如雷鸣,约半小时方止。 10年(1921) 5月18下午3时许,杨家庄地区突降冰雹,大如鸡蛋,持续一个多小时,地积尺余。杨家庄、辛庄、上洼、屯里等村夏田颗粒无收。 13年(1924) 县道局组织民力,整修加宽县城东北去韩城、东南去朝邑、西南去大荔、西去澄城的道路,可通行汽车。 15年(1926) 寒假,在上海就学的郃阳籍青年师集贤孙玉如、邹景山、马凌山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并秘密向本县传递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 16年(1927) 6月,张培园受中共陕甘区委农运部指派,组成郃阳旅省学生工作队,先后在坊镇、黑池、路井一带宣传减租减息,建立农会。至7月间,被迫解散。 8月,孙玉如受中共陕甘区委指派,回郃建立中共郃阳特别支部。 18年(1929) 大旱,年馑。以东乡、东南乡为甚,斗麦5元(银元)。卖儿鬻女比比皆是,东南乡饿死者甚多。 是年,县上成立救济院,购回手摇织布机和纺车,选用年轻妇女从事纺织,为县办工业之始。 19年(1930) 9月某日,皇甫庄地区突发蝗群,遮天蔽日,禾苗被噬一空。 10月,党梦笔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郃阳发展党组织。 20年(1931) 4月,在郃阳中学成立中共陕西省委郃阳支部。 21年(1932) 霍乱病大发,蔓及各乡,全县共死亡2129人。 24年(1935) 6月21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和9月6日(农历八月初九),红军26军42师师长杨森率骑兵团两次到甘井、杨家庄、百良等地区打富济贫,宣传革命,处死甘井镇副镇长郭明初,击毙杨家庄民团团长康朗若。 25年(1936) 秋,中共地下党员管建勋在县城东街关帝庙巷办起“大众书店”,发行进步书刊,宣传抗日。 26年(1937) 9月7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先遣队经郃抵韩,东渡抗日。9月14日,朱德总司令亲率八路军总部至郃阳。朱德总司令在县政府大堂作抗日演讲。15日,郃阳组织8只渡船,去芝川支援总部渡河。 9月28日,刘伯承师长率八路军一二九师又于本县过境。 10月,杨虎诚部十七路军一七七师驻防郃阳。 27年(1938) 1月,一七七师配合中共地下组织在郃阳中学举办为期20天的沿河县(韩、郃、澄、朝)中学生军事训练。 1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郃阳区队在郃阳中学成立,杨秀峰、姚右学、雷新绪负责。 同月,“怒吼剧社”成立,为郃阳县办剧团之始。 2月,成立郃阳抗日民众自卫队,县长苏资琛兼任大队长,一七七师参谋梁步六(中共党员)兼任副大队长。 4月12日,日寇从山西隔河炮袭东王地区,夏阳、莘里两村有6名无辜群众被炸死,一些民房被炸毁。 4月,中共郃阳县委在东宫城小学校成立,贺三多任县委书记。 10月,上级党组织决定,调离贺三多,由管建勋接任中共郃阳县委书记。 28年(1939) 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日寇一飞机在郃阳县城投弹一枚。3月15日,敌机2架在县政府东侧投弹炸死1人。11月6日,敌机3架,又在北街乔家巷、西街沿子巷、张家巷投弹,炸死炸伤20多人,炸毁民房数十间。 29年(1940) 春,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郃阳区队成立。 春,以蒋坚忍为头目的商同区动员指挥部成立。郃阳县设动员总队部,乡镇均设大队部,各保设中队部。 冬,西安劳动营特工人员在动员总队部配合下进行大搜捕。次年1月7日,郃阳中学进步教师杜松寿和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10多人被捕。 33年(1944) 是年,群狼为患,白昼恶狼拦道伤人,入夜则穿巷入户恣意为害。县城及不少村庄多月被狼所伤所食者,以至妇女、儿童白昼不敢单独行走。群众称此年为“狼灾年”。 34年(1945) 1月22日,郃阳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党晴梵任议长。 12月8日,举行第一届第一次参议会,选举王阔(盈初)为省参议员。 35年(1946) 甘井乡北张庄村党继生最先从河南省灵宝县引进“倭锦”苹果树苗一棵,在其家栽植成功,为本县栽植苹果之始。至1990年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5.87万亩,属省优质苹果基地。 9月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中共洛川特委派孟树林、贺永锡和史建堂等率五福乡保警队举行皇甫庄起义,迎接解放战争。 12月下旬,五福乡临时保保长何兴发(印娃,原为地下党员),杀害黄南游击队十三支队队长朱志英和4名游击队员,并将割下的人头送县“献功”;县长周鸿将人头悬挂于县城南门示众。次年9月29日,中共党组织在甘井乡牛庄村将叛徒何兴发处决。 36年(1947) 选举康朴(钝初)为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10月4日,人民解放军二、四纵队在黑镇围歼周鸿的自卫团一营,击毙营长吉子荣,俘敌200余人。 10月下旬,在黄龙山郭家塔成立郃阳游击支队。支队长王敏(何养民),政委白云峰、副政委戈文(何邦魁),参谋长刘介一。 37年(1948) 3月26日(农历二月十六日)拂晓,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六旅旅长张仲瀚率部攻入郃阳县城,第一次解放郃阳。中共郃阳县委副书记、郃阳县人民政府代县长何邦魁带新县政府人员进城办公。 3月30日,敌七十六旅增援洛川途经郃阳。中共郃阳县委、县政府撤离县城,至4月5日回。时,白云峰任中共郃阳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何邦魁任副书记兼县长,全县成立东北、西北、正东、正西、中心5个区委、区政府,58个乡政府。 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管建勋为郃阳县长。 4月,大批郃阳简师师生去洛川、延安参加革命。 9月12日,彭德怀司令员和习仲勋政委在县西北澄郃交界处,召开西北局前总委员会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战斗方案。 冬季,西北野战军在本县黑池、新池一带整训,王震王恩茂等司令部领导驻峪北村,各团分驻豆庄 、韩庄、新池、张家庄等村,供给部驻南顺、北顺村,卫生部驻行家庄、宋家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协助地方组建农会,开展农运工作。 12月,郃阳市政府成立。 是年,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先后来郃视察。是年,成立陕西省贸易公司郃阳分公司,始办国营企业。 38年(1949) 2月14日,成立扩武委员会。全县掀起参军热潮,3月底,给六纵队补充新兵468人。 2月15日,中共郃阳县委决定:大量抛售粮食,稳定物价。 7月,创办郃阳县卫生院。 历史名人伊尹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商汤去世,又先后辅助外丙、仲壬二王当政。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继位,破坏商汤法制,怠乱国政,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商汤葬地,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两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登王位。伊尹著有《伊尹》、《肆命》、《徂后》等书。临告退,又写成《咸有一德》。年百岁而卒。辅政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今百良乡尹庄为伊尹出生地,莘村为伊尹耕作处。三汲、阿场、陌东、陌西等村,留有伊尹遗迹多处。莘村南旧秦庄,有伊尹墓,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 太 姒太姒,周文王妃,周武王生母,商代有莘氏(今东王乡莘里村)之女,生卒年无考。《诗经·大雅·大明》载:“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在邦有子,见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生动记叙了周文王亲娶太姒的情景。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生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文王业绩,重用姜子牙及周公旦,富国强兵,协调诸侯,伐灭商纣,建立周朝。 曹 全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生卒年不详,东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升任右扶风槐里令。胞弟夭亡,曹全弃官归家。灵帝光和六年(183),再举孝廉。光和七年(184年,12月改年号为“中平”),县民郭家响应黄巾起义,关中时势告急。曹全由酒泉福禄长调任合阳县令,镇压郭家起义,并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嗫治墙屋,列陈市肆,招抚流亡,存慰老年,出家钱买米面,赈济残疾盲哑。其长女桃斐好制药膏,治愈不少病人。灵帝中平二年(185),门下王敞等人立碑记颂曹全的功德,此碑即素享盛名的汉隶“曹全碑”,现藏省碑林博物馆。 雷 德 骧(917—991) 雷德骧,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诅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朗、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迁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雷 简 夫(1001—?) 雷简夫,字太简,系雷德骧曾孙。早年隐居,宋仁宗康定中为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观察判官,不久去职居长安。时,关中“三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毁坏已久,京兆府推荐简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六个县的民夫役作四十天,用梢木几百万,而水不足;简夫役用民夫三十天,梢木减少三分之二,而水有余。后历任坊州(今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虢州、同州知州,升尚书职方员外郎。简夫在雅州时,识眉山苏洵,读苏洵《洪范论》,二人相见恨晚。苏老泉(即苏洵)携其二子苏轼、苏辙,拜谒简夫,以师事之。简夫遂以书信投老友益州太守张方平、文坛泰斗欧阳修、韩琦等人,推荐“三苏”父子,使其脱颖而出。擅长书法。知雅州途中,经汉中府,时朝迁拔银修筑古蜀道青泥岭段,嘱记此盛事,遂撰文并书《新筑白水路记》碑。又作《江声帖》。 范 燧(1519—1583) 范燧,字以木,号罗岗,路井镇范家洼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任户部湖广司主事。严嵩专权时,范不依附。管理北京崇文门税收,查办偷税漏税,不避权贵;督办淮仓,废除对商船不合理征收;管理运河,粮船按期到京。升任四川按察副使后,加大城墙,整顿保甲,擒拿妖僧,剪除士豪,昭雪冤狱。后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分守洛阳,被他人中伤而引退。回乡后,修学宫,提倡文教;对乡里婚丧困难者,周济甚多。子范垣、范堤、范垠皆文才,均任知县,人称“范氏三凤”,即乡人所传“一母三知县”。 魏 天 命(1612—1648) 魏天命,皇甫庄乡皇甫庄村人,少习武艺,胆识过人。清顺治二年(1645),与城内槐里人康姬卫等在梁山发动农民起义,杀死知县张延与典史丁同泰。遂与澄城义军首领王执礼、姬宴屋等联结,于顺治三年(1646)率军攻克澄城,杀死知县靳榜,声威大振。后分军两路,康姬卫率北路入城,与清军战于芝川镇,复转战耀县张果老崖,陷入重围,全军壮烈牺牲。魏天命率南路军至朝邑白冢镇(今大荔县安仁镇),被清军所困,兵败被俘。嗣又掐脱缚绑,单骑重返梁山,力图重举。顺治五年(1648)九月,天命外出活动,被知县庄曾明、县丞汪维城侦知,于和家庄中伏被执。解送西安途中,天命笑顾左右说“吾谓成大事封侯,当八座以耀乡里;今乘囚车为尔辈所簇拥,亦如八座矣”。临刑从容,凛然就义。 党 守 素党守素,坊镇乡灵泉村人,生卒年不详。父母早亡,20岁左右辍学。农闲赶毛驴往返于陕北贬盐。一次,驴、盐被盐吏没收,身遭拘押数日,返乡不成,自投李自成义军“老八队”。屡建战功,升至“威武将军”,封“载侯”,镇守兰州。闯王失败后,与李过、高一功等率部由西北南下,随高夫人归明抗清。直到清康熙二、三年(1663—1664)间,南明降清,武帝失败后,党守素同刘宗敏、郝摇旗(后名郝永忠)、刘体仁等在川、鄂、陕交界处继续抗清。后在湖北郧阳、房山的武当山以西至陕西镇安、山阳边界潜伏落户,人称“十三家”。灵泉村后巷南边中间分支祠堂有自成大顺政权所赐“开国元戎”匾,挂于门首(今已不存)。 李 灌(1601-1676) 李灌,字向若,号连壁,南坂头(新池乡南顺村)人。明崇祯时举人。清兵入关后,渡河到山西为僧,后又返乡。清迁官吏慕名寻访,他避而不见,大门外写对联一别:“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曾不照人。”痛恶变节仕清之人,常以诗文讥讽。为避灾祸,潜入华山采药,有时穿道服在街上行乞,漂泊三十余年。晚年回乡,在乳罗山下挖窑洞居住,种田十数亩维生。著作丰厚,诗文清奇雄宕,惜多散佚,传世之作仅《广瀵堤记》、《嘲同志未终之人》及碑文数篇。曾与老艺人一起,对合阳线偶戏从音乐到舞台表演艺术等,作过一系列重大改革,并亲自编写剧本(已失传),使线偶戏具胡浓郁“悼明”色彩,世称“吊线胡”、“吊明歌”。合阳民间流传有李灌不畏强暴,伸张正义,滑稽多智,巧斗邪恶的故事,几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雷学谦雷学谦,字六吉,东王乡夏阳村人,生卒年不详。清顺治时进士。任广西桂林推官,以清正闻名。康熙元年(1662),其考选广西道监察御史,为整肃选拔任用官员和弹劾旷职渎职行为,向康熙皇帝陈奏时政得失数十条,都被采纳。巡视江浙盐政,受商民拥护。因母去世,弃官回乡。当时,王村瀵常年因雨潦水涨而淹没耕地,遂率众修渠整堰,使泄蓄流畅,灌田多而不复为害。潼关车牛站每年要耗掉合阳百姓银子上万两,其催促知县徐起霖上报,得以免除。卒后墓葬南蔡园村西。 王又旦王又旦,字幼华,号黄湄,百良乡百良村人。清顺治下五年(1658)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湖广潜江知县。当时,潜江正值兵灾水患之后,他革除弊政,招集流亡,奖励农桑,变乱为治。潜江居汉水下游,常因决堤成灾,其除率众修堤外,又建议上级改各县联合修堤为分县划段管修,以防敷衍推诿,使湖北免除汉水之患二十余载。同时于潜江建立“传经书院”和“说诗台”,培育人才。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使吏部给事中。后到广东主持考试,奏准于盗匪常出没的南海花山建城设县,遂得长治久安。又旦博学能文,诗作尤佳,与京师王渔洋时相唱和,交谊尤契。时,海内言诗者必称“二王”。朱竹坨谓:“又旦诗能兼综汉宋人之长”。著有《黄湄集》十卷。墓在百良村南。 雷敬儿(1613—1701) 雷敬儿,雷翀之次女,嫁给和阳村秀才史继鲁,人称史夫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工诗文,善书法。继鲁早丧,无子。以侄为嗣,为其修建书房,亲写铭文:“天地为屋,江河为沼。古今旦暮,圣贤朋好。具此心眼,以窥奥妙。月明星灿,书声缭绕”。嗣子亦早亡,遗孙三人,雷悉心教养,著有《弥清阁集》,晚年自行烧毁。清乾隆版《合阳县全志》载有她《哭夫》诗一首:“去年灯火共元宵,为我窗前拂翠翘。佳节依然人不见,一轮明月冷迢迢”。民间传抄其织锦回文诗作多首。 康乃心(1643—1707) 康乃心,字孟谋,号太乙,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康熙三十八年(1609)举人,博学能文,是清初陕西著名诗人。其题留于西安小雁塔僧舍左壁上的《吊秦庄襄王墓》诗(其一):“园庙衣冠此内藏,野花岁岁上陵香。邯郸鼓瑟应如旧,赢得佳儿毕六王”,备受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赞赏,从此名闻海内。著有《莘野集》、《太乙子》、曾编纂《韩城县志》、《平遥县志》。时有“关中三李(李因笃、李顒、李天生),不如合阳一康”之说。 钱万选钱万选,字子华,江苏长兴人,贡生,生卒年不详。清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阳知县,为政宽和,以教养为务。初到任时,即召请名士经常讲论学问。设社学数十处,振兴合阳教育。编《合阳县志》十卷,体例有所更新,但合阳绅士“不以为然”。离任后,择存精要,改名《宰莘退食录》自费刊印。 张大有(1675—1730) 张大有,字书登,又字火天,城关镇西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殿试受卷官,因上书陈述科场积弊,降为国子监助教。后历任奉天府丞、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太常侍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并代理兵部尚书。任漕运总督时,亲临河道整顿漕政,提出“建石坝,修水势;编船次,均运量;明约束,绝奸宄;选材任,惩侵渔”八条良策。又裁减冗员,分帮兑运,实行轮换,使弊绝风清,漕运畅通,官民受利。众赞曰:“九载漕运,一尘不染,可谓绝后空前”。死后谥“文敬”。著有《黄门诗集》、《绿槐堂文集》、《漕政简明书》等,惜其俱失。墓地在县城北门外张家墩。 褚 峻褚峻,字千峰,甘井乡万年村人,生卒年不详。擅长雕刻,以拓售碑帖为业。乾隆六年(1741)摹成《金石图》四册,为学者所珍视。本县书法家党晴梵在《华云杂记》中说:“褚氏《金石图》共四册,册高一尺二寸,阔七寸。缩丰碑巨于尽天寸地中,圭跃花纹,无不历历,洵能手也。不惟文字摹刻极小而致,题跋亦整洁可爱,考据尤精赅详明”。著有《金石经眼录》四卷,为乾隆嘉庆时金石名著。 康 嵘康嵘,字荣山,县城槐里(今文化街)人,清道光年间生员,生卒年无考。为人刚直磊落,不同流俗。知县沈寿曾(浙江桐乡人)诌上虐下,贪婪不法。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旱,合民大饥,沈寿曾除催交当年赋粮外,又严督乡民交纳旧欠的“出陈易新”仓麦,引起百姓哄堂,沈章以叛民报府,扩大事态,致县西王村十五人系狱,五人刑毙狱中。又有郭家坡富室郭维元代催里粮,沈以郭私用朱笔填改拘票姓名为由,将其拘捕,索贿银一千三百五十两保释。康嵘愤其不法,乃联络受害家属数人,直至臬司投状控告。讵料臬、府、州、县上下作弊,反坐康诬陷,连其子纯熙一并系狱,大刑威逼,迫康就范。经翰林王凤翔说合,康始得出狱。后受大荔段述之资助,赴京上控,费时三载,历经艰险,终于咸丰元年(1851)告御状得准。咸丰皇帝御批:“沈寿曾胡作妄为,杖一百,发流新疆;各官一并交部议处;受害乡民酌予抚恤。”合阳人状其所为,曾编《康嵘告御状》一剧,遐迩流传。 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号常惭愧僧,俗家姓赵名丹桂,又名圣量,孟支乡赤城东村人。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拂。光绪 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於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於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民国7年(1918)至18年(1929)间,数赴上海、弘扬净土宗,多寓太平寺。民国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民国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於民国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师集贤师集贤,乳名道立,笔名路冷,城关镇东安家庄人。幼年丧父母,由督父母抚养成人。1917年由合阳高小毕业,考入西安成德中学。1921年考入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大学),习美工。受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革命思想熏陶,于1922年参加反基督教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上海大学毕业回西安,先后在西安美术学校、西安中山中学任教,以诗画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师集贤于1928年随同进步人士王复初至南京审计院任办事员,从事中共地下交通工作,经常为中共南京市委任曜(任雪涛)传递秘密文件。与进步知识分子李卓如、崔斗山等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长诗《谁是我的妈妈》,揭露封建社会罪恶,倾吐劳动群众的苦衷。国民党警察局疑其为共产党员,捕之入狱,经审计院科长邵师周保释出狱。 1930年,上海复旦大学地下党员刘高天(合阳人),因执行李立三“左”倾路线受到党内批评,暂居师处。当时,同乡友好王子宜、雷仲山、屈仰之、习志合和杨佩韦等进步师生亦常来师的寓所。当年署期,国民党特务在邮局发现一封写有“师路冷女士转芦冷影女士”(芦冷影是刘高天化名)字样的挂号信,便化装邮差,将信送到师集贤住处。刘高天接信,未及拆阅,特务多人入室,持枪威逼、查问。师集贤下班返寓途中闻听特务进室搜查,想到刘高天才入党,年轻经验少,其他几位同志都是进步学生,当即挺身进家,面对特务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房主,有事我一人承担,和同乡于年们无关!”特务把师集贤、刘高天等七人逮押至国民党南京卫戊司令部。在狱中,法官故作怜悯说:“你是青年诗人,不过为女子所误,为爱情死而无益。只要你供出她的住处,你与朋友都可获释”。师集贤说:“刘女士认为我可靠,赐令转信,我若抛她,何以为人?》今犯到你手里,死而后己!”经反复抗争,其他六人保释出狱。分手时师集贤告诉刘高天:“善自奋斗,勿找任何人”。请你替我见王先生(王复初)一面,传话‘母勿念,此生再见十有九无望,永别了。'” 1930年9月23日,师集贤就义于南京雨花亭。著名人士王复初及集贤的同乡、战友,将师集贤遗体安葬于雨花台三藏殿附近的西北坡。王复初题字立碑:“关中师道立之墓”。 党晴梵(1885—1966) 党晴梵,名云,号待庐,坊镇乡灵泉村人。清末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任同州师范、同州中学等校教员。民国4年(1915)加入陕西靖国军讨袁,初任总部秘书长,继任第一路军参谋长,交游广而恃才傲物。在此期间,先后任西安行营设计委员、西安高级中学和西安商业专科学校教员。22年(1933)任合阳中学校长,延聘进步教师,购置理化实验仪器,编印校刊,使学风为之一新。民国33年(1944),从西安返县,任合阳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曾连续揭发县军事科和华潼师管区180兵役舞弊案及八区专员蒋坚忍白宜公路舞弊案。34年(1945),在县临时会大门外张贴“立即停止征实”、“立即撤销战时征兵机构”等巨幅标语,国民党新任县长周鸿软硬兼施,迫其施弃竞选县参议长和省参议员权利。后被免去县临时参议会议长职务。1947年春节,灵泉村耍“射覆”,党亲撰“庆祝胜利”、“化行北国”、“时髦作风”、“典型人物”和“我们希望”五阙二十目文联故事,旨在揭露国民党腐朽黑暗。1948年进入陕甘宁边区,任边区政府参议。西安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教授,当选省政协二、三届副主席及省三届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著有《先秦思想史论略》、《中国文字学概论》和《待庐丛书》等多卷 . 中国历史上的合阳县合阳县 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合阳县,属冀氏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并入冀氏县,故治在今山西安泽县杜村乡河阳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