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六巢城市群 |
释义 | 城市群含义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原因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 构建合肥旅游协作圈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是基于对全省发展的总体思考,将会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合肥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旅游中心城市是安徽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安徽大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形成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黄山、九华山旅游发展并没有带动安徽旅游的全面发展。没有中心城市的链接和带动,就不能实现到安徽境内游客的互动,因此,王金山省长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安徽旅游之所以难以形成规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批发功能不强。? 二、合肥可以也应该成为安徽旅游中心城市? 合肥是安徽省会和交通枢纽,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只有合肥才能承担安徽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才能将黄山、九华山的游客吸引到皖中和皖北,才能将全国广大北方地区的游客从安徽腹地中转去黄山、九华山。? 三、合肥正在成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 2006年,合肥市国内旅游人数805.84万人次,居全省第一位;入境旅游人数8.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42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虽然合肥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并不领先,但合肥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人才在全省处于第一位;加上合肥和在肥的中央、省属、部属新闻媒体的优势,使得合肥成为省内各市旅游发展重要的平台。省内大部分旅游景点,都是先从合肥热起来的,都有合肥的旅行社和新闻媒体发挥作用。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依托合肥,加快合肥旅游协作圈建设? 以打造省会经济圈为契机,明确提出合肥旅游协作圈建设。突破行政区域,将合肥的周边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建立合肥周边城市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几个城市的分管市长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确定旅游合作的内容、计划、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旅游局长每年召开2—3次会议,商量旅游合作具体事宜。合肥旅游协作圈城市共同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共同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共同开展旅游产品宣传,策划旅游活动。共同支持区域内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实行统一的政策。二、联手巢六,打造合巢六旅游紧密圈? 省会经济圈目前的范围为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因此,合肥旅游协作区要构筑合巢六旅游紧密圈。三市共同营造合肥旅游协作圈的良好氛圈,加强引导,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扩大合肥旅游协作圈的社会影响,增强协作圈的发展活力。围绕核心城市合肥的对外辐射,以及巢湖、六安融入省会经济圈,在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三、向外拓展,形成二小时旅游圈? 在合巢六旅游紧密圈的基础上,吸收安庆、蚌埠、淮南、滁州等市,将这些城市的主要景点连接成旅游线路,把以合肥为中心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打造成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协作圈城市联手打造一些特色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精品线路,如合肥—三河镇—天柱山,合肥—铜陵—九华山,合肥—铜锣寨—天堂寨,合肥—琅琊山。四、东向发展,争取泛巢湖旅游区集体融入长三角旅游协作圈随着宁西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通车,合肥旅游协作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越来越紧密。我们要根据长三角客源市场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合肥市的旅游目的地建设,争取更多的长三角游客经停合肥,再分流至省内各旅游区,不断提升合肥市在长三角旅游城市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合作,整合跨省区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线路,联合对外宣传促销。积极发展合肥的休闲度假旅游,与上海、南京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互补,把合肥市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与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发市场,相互宣传对方旅游产品,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积极参加长三角地区各种类型的旅游交易会,举办区域性的旅游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省会经济圈,必将加快合肥市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步伐。努力建设合肥市旅游协作圈,加快合肥、巢湖、六安旅游发展,必将推动省会经济圈建设。 合肥概况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历史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合肥概况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经合肥市九届八次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广玉兰为合肥市市树,桂花和石榴花为合肥市市花。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59.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0.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34.48万人,增长了8.11%;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0.14万人。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4.80亿元,比上年增长66.5%;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增幅创近10年新高。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40亿元,增长37.8%;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8.76亿美元,增长16.6%,其中,出口34.07亿美元,增长22.0%;进口14.69亿美元,增长5.7%。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320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5.1%。 六安概况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全市159个乡镇、8个街道、85个城市社区、2846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总人口686.73万人。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3.34亿元,其中一产93.2亿元、二产125.14亿元、三产145.0亿元;财政收入25.1亿元。 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称“皋城”。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三国时由魏控制。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元末,始设六安州。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为安徽省。此后,庐江县一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巢湖专区;肥西县曾两度划入六安专区,后划归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县城关及近郊组建县级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 六安历史上是战略要地。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发生在这里的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使寿春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东晋迎战前秦,在寿阳(今寿县)淝水取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改变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了南北朝对峙。辛亥革命时期,寿州崛起的淮上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支劲旅,先后光复了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等23个州县,推动了江淮地区的革命发展,在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成为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全国9个将军县,六安就占2个(金寨县、原六安县),被誉为“将军之乡”。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312、206、105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六安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 六安资源丰富而独特。这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99.9亿立方米,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五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灌区控制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铁、金、铅、锌、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等储量甚丰。 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尽显造化之神韵。有万佛湖、安丰塘、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尽享自然之美妙。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宏伟壮观的宋代古城墙,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文化积淀深厚,给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还有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真实地记载着革命战争以来,皖西地区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先后视察六安o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泽民、李鹏等亲 临灾区,慰问灾民。六安还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78年,为鼓励抗旱秋种,肥西县山南、官亭(时属六安地区)和六安县三十铺等地,群众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并由点到面在全地区推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01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90年不变价),规模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56倍和39.7倍;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游经济、个私经济、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村村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85%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和完善扶贫优惠政策,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扶贫、开发式扶贫、劳务输出扶贫,271万人口摆脱了贫困。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8.3亿元,工业实现增加值91.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250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教育“两基”目标,创办了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了广播电视,繁荣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全市进入了总体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的历史新阶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是一方后发优势很大的希望之地。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科教兴市、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六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巢湖市概况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 巢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距今30-4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和距今5000多年的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闻名遐迩。范增、周瑜、丁汝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戴安澜、林散之等名人灿若辰星。 在民国以前,巢湖地区分别为庐江郡、庐州府、和州、无为州辖地。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皖北行署设立巢湖专员公署,驻巢县,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含山县、和县、三河市、巢湖水上公安局。 1950年3月,三河市并入肥西县。1952年1月,巢湖、宣城两专员公署合并成立芜湖专员公署,巢县、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含山县划归芜湖专署。1958年7月,庐江县划属六安专员公署;8月,巢县划归合肥市。11月,和县、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12月,和县、含山两县合并为和含县。次年4月,和含县再划归芜湖专署。5月,和含县重又分为和县、含山两县。1961年4月,巢县由合肥市划出,仍归芜湖专署。1965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巢湖专员公署于同年7月25日恢复建置,署治巢县城关,辖巢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和县、含山县 6县。1971年3月,巢湖专员公署改称巢湖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肥东县划归合肥市建置。1984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巢县撤县改市称巢湖市(县级),仍属巢湖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9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 8月5日省政府批复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地级巢湖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居巢区青年路。原县级巢湖市改为居巢区,以原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为居巢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巢湖市辖原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实行市领导县、区体制。 1999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巢湖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中共巢湖市委员会产生。2000年1月19日,巢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闭幕,第一届市级国家政权机构产生。2000年1月 20日,地级巢湖市在居巢区青年路举行揭牌仪式,中共巢湖市委、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巢湖市人民政府、政协巢湖市委员会、中共巢湖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揭牌。 巢湖风景秀丽,以水见长。800平方公里的巢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中的姥山岛四面环水、风景秀美。市内由东向西分布着香泉、半汤、汤池三大温泉,富含30多种矿物质。还有太湖山、冶父山、天井山、鸡笼山四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五个天然溶洞。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南京、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市相邻。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巢湖公铁两用大桥和铜陵—巢湖公路大桥横跨长江天堑。依托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和南京、合肥两个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等储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两水一菜”(即水产、水禽、蔬菜)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种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个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蔬菜面积100万亩,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户,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游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褒禅山、华阳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半汤、汤池、香泉等温泉度假区。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撤地设市以来,巢湖连续6年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连续4年开展对外开放年活动,积极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建立了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网络,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投资审批手续。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巢湖市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四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即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金外溢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务输出基地,周边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周边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巢湖正在向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湖滨城市目标迈进。 巢湖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巢湖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