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子渊 |
释义 | 何子渊,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历史名人,他曾对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中国现代教育以及“实业救国”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是一位坚强的民主革命战士。 中文名:何子渊 国籍:中国 职业: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辛亥革命元老 人物介绍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 何子渊“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1885年,创办石马(宇)雨南洞小学;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等先贤创办兴民学堂,并亲担首任学监;1904年冬,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任董事会主席;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市第一中学、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 1896年,何子渊秘密加入反清组织——洪门,拥戴为洪门会嘉应州大佬,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先后发展萧惠长、何天炯、陈文友、何贯中等大批热血青年才俊入会。 1903年,何子渊不独自己慷慨解囊,而且奔走全县发动何氏族人“凑会”集资(后吸纳其他姓氏入会),全力赞助得意门生何天炯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至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前夕,由何子渊亲自主持,利用“会款”盈余资助,送出何天炯、何天翰等近20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赴日留学,其中有14人追随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走上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曾秘密参与策划黄花岗、黄冈起义,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 1905——1907年,先后两次与许雪秋、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策动潮州黄冈起义。 1909年,组织参与“己酉梅县起义”,与萧惠长江柏坚等十余人向外侨借枪,发动梅县起义,与巡勇驳火,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后安全转入地下活动。 1911年,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何天翰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人陈文友等洪门兄弟(同盟会员、印尼华侨)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广州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遇难,葬于黄花岗。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何子渊毅然将自己亲自主盟加入同盟会,正在保定军谘府军官学校(袁世凯时更名为陆军大学)深造的六弟何贯中托咐给孙中山。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后何贯中在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戎幕担任营长,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中大败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广东北伐军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军;最后,终于成功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何子渊与萧惠长张花谷等人组织民军光复兴宁,被刚成立的兴宁县议会政府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长,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逐一督促落实。 1914年,何子渊等人奉孙中山之令组织讨袁军,事败。萧惠长、张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氏爪牙周旋。 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后不久,为筹措经费,何子渊奉孙中山之命筹建大型“地方国营”股份制企业——梅州“琯坑钨矿”,1918年(戍午年)初,经兴梅两县县长保举出任“琯坑钨矿”董事长,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矿产资源遂得以大规模开发,矿产盈余源源不断输进国民政府的财政系统,琯坑钨矿一直开采至1980年代末,历时70余年,为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经何子渊、姚雨平等人多方斡旋,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何贯中奉大元帅之命,与邓仲元参谋长从福建率师回粤,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大元帅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兴宁县长、历史学家——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罗师扬亲为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何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同年,何子渊出任粤军总司令咨议,为原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献计献策,贡献良多;为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找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全程陪伴,当何子渊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拟联并特地叮嘱后来出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给子渊公作一副春联带回去……”: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1925年春,为平息陈炯明残部的串扰,东征军光复兴宁之时,何子渊与罗师扬县长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凭着担任琯坑钨矿董事长的特殊身份,短期内为东征军筹募到20000大洋的现款及大批军饷、物资;并陪同蒋中正、周恩来四处演讲,宣传革命。 国民政府时期,年近古稀的何子渊临危受命,两度被推举兼任团防委员会主席,对调解国共纷争和石马经济建设卓有贡献,累著勋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子渊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女婿梁世骥等子女送上抗日战场。先后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两次粤北大会战、广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尚文任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尚周任李洁之兵团后勤部中校军需主任,梁世骥任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晋陆军中将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何子渊不仅在粤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在客家地区德高望重,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乡间各种民怨和族群械斗进行公正调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爱护和拥戴。 1939年冬,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粤北大捷”之抗日战争时期,特为民国元老、粤军总司令咨议——何子渊题作“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相赠。大匾至今仍悬挂在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中堂。 1940年,何子渊因与时任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同年恢复臻美。 1941年夏末,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兴宁县政府特增发两年薪俸8·6两白银作为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带领县府一级官员参加并主持葬礼,极尽哀荣。 1949年9月,中共闽粤赣边六团独四大队领导人曾利用兴宁县国民政府为何子渊架设专线电话对外联系的便利条件,将指挥中心设在光裕庐,匿藏二十多天,后从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出发南下,解放兴宁全境。 何子渊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东汉文存》(六卷)传世,1950年代“土改”时焚毁散佚。 广东省兴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兴宁市石马镇人民政府联合编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张磊主编的《何子渊纪念文集》于2011年9月9日如期出版,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梅州市政协主席李金元主持首发式。 “弘扬渊公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渊公精神正是“渊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节录自百度“孙中山”百科词条】 国父轶事联坛佳话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的母亲陈太夫人,十三岁怀孕时曾隐讳地问她的家婆:“十三两的鸡会不会下蛋?”,家婆不解其意,顺口回答:“讲鬼话,十三两的鸡怎么下蛋?”,羞得陈太夫人满脸通红,掉头就走。不久,长子子渊便呱呱堕地…… 从此,一发不休,陈太夫人接连产下11个女儿,7个男孩。人文鼎盛,闻名州里。 1920年代初,担任粤军总司令咨议的子渊先生到广州越秀山麓的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府找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全程陪伴,先生听了下属的汇报,对陈太夫人的“好命”感到非常惊奇,顺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联。当何子渊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特地授意后来出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佑任“给子渊公作一副春联带回去......”,以示庆贺: 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 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 此联至今仍悬挂在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上堂,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蔡醒民等省市领导同志曾特地为“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先生故居挂牌揭幕庆典”剪彩…… 注:十三两——指用老秤计,相当于现在8两。 好一个“甘苦自珍”的中山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苦于没有一支受革命党直接领导、指挥的军队以及其他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被迫辞职,全体同盟会员及革命党人无不扼腕叹息,愤愤不平,中山先生倒举重若轻,照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久,一直追随孙大总统,情同手足的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便带着自己最亲近的六弟何贯中和两箱嵌有“乌鸦落洋”印鉴的上等“箭竹顶茶”赶到南京,面见满怀信心,正在筹划“实业建国”蓝图的中山先生,打算将六弟托咐给先生。 宾主久别重逢,谈笑风生,感慨良多。中山先生故作陶醉状,品尝着 “入口甘滑,齿颊留香,甘中带苦”—— 刚从箭竹顶古茶场出品的极品箭竹顶茶,顿觉心旷神怡,妙语联珠,连忙站起身,执意要给子渊公题诗助兴: 西湖龙井,信阳毛尖; 甘苦自珍,箭竹顶茶! 话音未落,文房四宝便端了上来,先生气定神闲,泼墨挥毫,一挥而就!“孙文”刚一落笔,渊公便抚掌大笑: “好一个甘苦自珍的中山公!好一个甘苦自珍的中山公!”,先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略带调侃、打油风格的好诗,立即引来满堂喝彩和掌声。 不久,在姚雨平总司令戎幕任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曾被革命党人保送到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何贯中,再次回到“陆军大学”深造……“讨袁战争”胜利后,编入中山先生亲手创建的援闽粤军,任独立营营长,是安插在陈炯明身边最隐蔽的“眼线”,也是孙中山大元帅早期除邓仲元之外,最忠诚得力的干将之一。 手足情深 1920年秋,为推翻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何贯中、邓仲元奉孙大元帅之命由福建率师回粤,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先取潮州、汕头,后在惠州淡水与敌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被桂军重重包围,最后,弹尽援绝,邓仲元等人突围成功,何贯中不幸身负重伤被俘。桂军慑于贯中所任军职,不得不将他用担架抬送至广州医院(即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抢救,担任粤军总司令咨议的何子渊曾亲到床前探视,后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大元帅突闻贯中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连连哀叹:“我的眼镜打烂了,我的眼镜打烂了……”。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闻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后敌军将贯中遗体薄葬广州北郊,民国十年(1921年),子渊先生到广州公干,见到当时已担任非常大总统的中山先生,孙大总统特授意何子渊将贯中烈士遗骸迁葬广州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安葬,并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后迁至广州东门外牛眠岗——瘦狗岭“粤军第一师将士陵园”,著名历史学家罗师扬(幼山)曾亲为何贯中烈士作传并题写碑文。 1939年九月,国民政府整饰墓园,并在园内兴建庄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竣工。碑前不远即“粤军第一师将士陵园”,呈斜坡状,横竖排列,整齐划一,星罗棋布。分别在诸先烈灵位前竖立一尊尊立体小瓷像(景德镇制),一律戎装穿戴,造形逼真,气派威武。瓷像注明军阶、姓名。此一师将士坟场,方阵森严,军容整齐,既慰部属忠魂,又壮革命军威!恰似二十世纪南国大地上的兵马俑。中山先生若泉下有知,得知忠心耿耿追随自己的威武之师能有如此气势如虹的长眠之地,定当含笑九泉! 贯中墓离纪念碑约15米,蒋中正亲自题写碑文“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碑的上部嵌有巨大的中国国民党党徽。贯中侄女何瑛(国民革命军154师梁世骥中将师长夫人)每年都会带着亲属前往墓园拜祭,直至1959年秋,贯中墓被夷为平地为止…… 孙中山先生创建的粤军第一师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摇篮,国共双方均受益良多。对粤军第一师墓园的破坏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之“大跃进”,直至十年浩劫结束为止。规模浩大的将士墓群不幸被受蒙弊的“革命者”捣毁、炸平,只留下巍峨耸立的英雄纪念碑…… 据悉,“粤军第一师陵园”现已是广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主革命先驱 何 贯 中 传(1888年—1920年) ——罗师扬 君姓何氏,讳贯中,字庸非,兴宁县石马乡人。何氏为邑望族,硕学名宦,称盛当世,父晖吉公,以笃行著,长兄子渊先生,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君性渊实,自幼从长兄读,即富于国家观念,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光绪甲辰,同志在县倡办兴民学堂,子渊先生出任教务,君随入校,勤学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陆军小学.是为何君投身军界之始,旋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派往保定实习,遂升入陆军军官学校。武汉事起,君与同志南下,投广东北伐军姚总司令雨平戎幕。固宿两役,奋勇破敌,奉补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是为何君效命国事之始。嗣以南北议和,复入军官学校。无何癸丑变作,以嫌疑被辇出校。洪宪改年,君偕同党人奔赴省港,冀伸讨贼之愿。袁氏败亡,更入军官学校,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南苑第十五师见习。盖八年之间,君凡三入军官学校,其进退之间,予求学报国之忱,有隐痛焉。民国七年,今大总统孙公,被举为大元帅,乃命陈公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君闻之喜,即间关入闽,奉委独立营第一连连长,九年升营长兼连长如故。我军返粤,君率部,随邓参谋长仲元,当敌左翼。潮汕底定,敌军屯守惠阳。之役,陷阵冲锋,迭破敌垒及淡水之役。敌以君部锐甚,拟退却,君冒阽突进,无何敌援大集,卒至弹尽援绝,遂为敌创。由敌护伤队,载回广州医院,漠视之,不加调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败耶?!”,应曰: “是役也,系而军之成败,吾欲减少战祸,故鼓勇直前,蒇乃事,虽死无憾,况败耶?!”,敌闻之乃色变,愧怍而首不能仰。盖自民国以来,国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动辄以权利归,踞高位,护厚禄,自以为一世之雄,而转瞬败灭,为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负所学,慨慷赴难,如君之成仁取义,而无所愧者乎?使闻君对敌之言,而不由然生爱国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后,为敌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渊先生自邑来,择于省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改葬忠骸,以书告扬,乞志其墓,扬愧不文,虑弗克彰先烈,谨记其卓荦大节,以告来者,其详则俟他日国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岁云。 中华民国十年夏(墓志代传) 在“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庆典大会上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 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老乡: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著名教育家——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石马中心小学创始人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故居光裕庐落成80周年庆典的大喜日子,我谨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对“何子渊先生故居”挂牌揭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兴宁是革命老区,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石马又是文化之乡中的“文化之乡”!子渊先生早年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与推翻满清王朝的伟大斗争;秘密参与黄花岗、黄冈起义后勤筹备工作,为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筹集经费,勋劳卓著;民国初年,被公推为兴宁县议长;为早日实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又将自己的骨肉兄弟——何贯中送到中山先生身边栽培,升任营长,最后壮烈牺牲。在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的关健时刻,又将自己心爱的子女:尚文、尚周、女婿梁世骥等送上抗日战场,英勇杀敌!所有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子渊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满腔热情的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纪念、缅怀子渊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弘扬子渊先生这个革命大家庭,在关健时刻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昨天下午,我们到石马镇参观,并且瞻仰了民国元老何天炯先生故居,我们深深感到石马不仅风光秀丽、地杰人灵,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地方文化多姿多彩,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兴宁市人民政府和石马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石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一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何子渊先生故居”这一人文资源一定会得到充分利用、发扬光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圣地…… 最后,祝庆典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 2009.9.10 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长孙、十九路军凇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蔡醒民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石马镇的乡亲们 何子渊先生的各位亲属们: 大家好! 我们这次受邀参加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庐落成80周年庆典,我代表十九路军凇沪抗日将属联谊会对邀请我们的石马镇政府和何子渊先生的亲属表示衷心的感谢! 何子渊先生是老革命家,是最早参加同盟会的会员;曾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另外,他也是一位教育家,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亲属也一样参加革命,推动我们社会向前发展。在这里,我要讲:何子渊先生的亲属与十九路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的儿子何尚文,原来是个教师,后来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军官研究班,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主人公是黄埔三期的,他是黄埔四期的,毕业后参加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他已经是上校军需处长,但就是军需,也一样要上前线抗击日寇,英勇杀敌!由于十九路军的坚决低抗,对日军进行严厉的打击,故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凇沪抗战结束后,何尚文随军驻扎福建,参与李济深、陈铭枢组织成立的“中华共和国”。抗战胜利后,他不满蒋介石的统治,解甲归田,回到家乡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 何子渊先生的女儿——何瑛,是个社会活动家。她思想进步,热心社会工作。解放后,担任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梁世骥,是十九路军的高级军官,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保定军校是当时我们国家军界的最高学府。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他是19路军61师一团团长,在江湾、庙行血战中,身先士卒,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日双方都投入了两三万人的兵力,他亲自率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寇,浴血奋战,把日本人给打败了。后来升任师长、副军长、高级参谋。抗战胜利后,他也不满蒋介石的统治,先后到了香港,由李伯球介绍加入“农工民主党”,是农工民主党创党的成员。1949年3月,广州行营主任余汉谋请梁世骥任参谋长,经农工党批准,他才去赴任。在任期间,他为中共有关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解放后,叶剑英接任广东省主席,即电召梁世骥来穗。他从香港返回,担任高级职务,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后补委员。 何子渊先生的族侄孙——何宝松将军,也是十九路军成员。1929年春,考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结业后派往19路军61师,先后任连长、参谋、营副、团副。1·28凇沪抗战时,任连长,作战非常勇敢,在庙行战役中全连200多人跟日本人血战,弹尽粮绝,最后跟日寇拼刺刀,有时候一天要拼四五次,拼到后来全连只剩下十几个弟兄,营房被炸,被埋在瓦砾下面,敢死队把他们救了出来,他是被抬下来的。 广东燕塘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二军154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团长、副师长、师长。解放战争的时候,并入了傅作义的部队,1949年参与傅作义将军的“北平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24师师长,从北京一直打到海南岛,是立了大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年纪大了以后,任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何宝松将军的,19路军联谊会在他领导和关怀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广州沙河顶的十九路军陵园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省和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A级的风景旅游区。 今天,何宝松将军的女儿——何思颖女士也一同回来参加庆典活动,她也是广州市政协委员、市民革的一位处长。另外,何子渊先生的眷属如:何燕芬、何程云,他们都积极参加19路军联谊会的各项活动,何程云还是个知名作家,写了很多高水平的缅怀19路军将士抗日功绩的诗词和文章,我们联谊会非常感谢他!当然,何子渊先生其他的亲属也都很优秀,据介绍,在祖国各地,甚至在海外,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很大贡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要发扬何子渊先生的爱国精神,教育我们的后代,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尽我们的努力!改革开放30年了,还有20天,就是新中国60周年诞辰的大喜日子,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庆典活动,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今后,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兴宁市也好,石马镇也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李穗梅馆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今天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很高兴来到兴宁市石马镇与诸位新老朋友会面,共同见证老同盟会员、著名教育家、兴宁知名士绅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光裕庐”落成80周年暨“何子渊先生故居”挂牌揭幕仪式。在此,我谨代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对于兴宁这一文化盛事表示热烈的祝贺! 何子渊先生既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满腔热情、立肠坚定的民主革命者。在担任粤军总司令部咨议期间,他曾多次为姚雨平总司令献计献策,可谓贡献良多。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为解除陈炯明部叛军的侵扰、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东征。在攻克兴宁后,子渊先生与兴宁县长罗幼山先生一起,两天时间便为东征军紧急筹措到两万大洋的军饷,并携带大批粮食、物品对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将士进行犒劳。此外,还积极动员兴民中学校舍,为东征军提供住宿方便;陪同蒋介石、周恩来等东征军将领发表演讲,鼓舞士气。疾风知劲草、小事见精神,在中国革命面临挫折的关健时刻,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子渊先生“宣扬革命,始终一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敬仰和学习! 何子渊先生品节高尚,勇于奉公,对于子弟也常以民族大义相启发。为早日实现中山先生的革命宏图,他在民国初年就将六弟何贯中托咐给孙先生,从军征战,累立战功,后升任营长。1920年,在平定桂系军阀叛乱的战斗中,何贯中不幸身负重伤,最后壮烈牺牲!这是何家的光荣!更是石马人民的骄傲! 可以说,何子渊家族的奋斗史、光裕庐80年的兴衰史,与中国近代史一脉相承,而且历经民主革命烽火的洗礼,愈发显得厚重!我相信“光裕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定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希望到那时能再次来到石马,与诸位再次聚首,共谋发展!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同盟会的主要创建者。而我馆正是以中山先生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的活动为依托而创建的。近几年来,我们致力于帅府人物的发掘和研究,同时关注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所以我们也欢迎在座的诸位朋友有机会一定要到我馆参观、指导,共同探讨,积极合作。 最后,预祝庆典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9.9.10 渊公轶事 清朝宣统年间,国家地质勘探部门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琯坑”发现大型有色金属钨锡矿床,但一直苦于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而无法大规模开采。直至1918年(戊午年),在孙中山大元帅的授意下,兴梅两县县长的一致保举之下,由何子渊兼任董事长,事情才有了转机,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矿山生产经营遂得以顺利进行,琯坑矿一直开采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终因矿产资源枯竭才宣告歇业。 民国元老何天炯先生,对何子渊的为人倍极推崇,每次回家都必定吩咐轿夫,先把自己抬到石马星窝子——顺裕庐再停轿,不管何子渊是否在家,不见子渊公一面决不回家…… 有一次,何子渊坐着轿子从兴城回光裕庐小住,走到石马“三眼桥”,轿夫突然发现路旁芦苇丛中蜷缩着一位淹淹一息的乞丐,子渊公闻讯,马上命令轿夫停轿,并随即下轿,上前询问,乞丐见一仁厚长者前来,便强打精神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说:“老伯,我得了急病,快不行了,请把我挑的担子带回去交给我儿子……”子渊公见病人情况危殆,一刻都不容耽误,便马上制止他继续说话以保持体力,连忙吩咐轿夫将病重的乞丐抬上“八抬大轿”,并写了一张留言条,叮嘱轿夫务必将病人和一百多斤的担子,星夜送到梅州黄塘医院,实施抢救;自己则步行回家。 经德国医生一天一夜的全力抢救,病人终于活了过来。原来,这一病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乞丐,而是梅县鼎鼎有名的富豪罗善文,因兴梅山道险峻,土匪横行,便乔装成要饭的乞丐,挑着一担光洋回梅县窑上“园畲”老家。不料,走到半道突犯急性阑尾炎,要不是碰到贵人——何子渊,这条小命就只好留在“三眼桥”了。罗善文身体恢复后,多方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当得知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不是别人,正是兴梅地区闻名遐迩的知名士绅何子渊时,不禁老泪纵横。连夜置办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带着老婆、孩子赶到石马光裕庐致谢!被子渊公婉拒。从此,何罗两人结成八拜之交…… 1904年,有一何姓教师与一位潘家闺秀联婚,请兴城贤达喝喜酒,席间叫子渊先生作联,其时,兴宁刚创办新学,何先生为了摒弃约定俗成的八股文,随即用浅白清雅之词作对,联曰:潘氏姑娘,有水有田兼有米;何家公子,添人添口又添丁!横批:百年好合!当场博得同事幼山、少岳先生击掌称妙。此联至今仍流传于兴宁永和乡一带。 因何子渊在兴梅地区德高望重,是处理重大民事纠纷的不二人选,所以,但凡重大族姓“斗杀”,当事双方均指名道姓要子渊公调停。如:1926年春,兴宁岗背钟刘两姓大规模“斗杀”,获何子渊、罗幼山摆平。下半年,永和何罗“斗杀”,死了3人,何子渊冒险前往,事件终获平息,不幸子渊公被扶棍误伤,成了瘸腿,直至1941年夏76岁逝世…… 1、押韵事小 开火事大 1930年代初,何子渊先生故居——石马“光裕庐”落成后,何子渊为新屋撰写了“光昭前哲 裕启后贤”和“光照前列 裕启后人”两幅门联。 前一副对联帖到大门口,没有人提出异议,后一副门联帖上去,却招来诸多非议和责难,非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传统对联押韵的规范,但,子渊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6岁逝世前,迷底才终于揭开: 弥留之际,何子渊将长房长孙何桂芳叫到床前,交代说:“大门联不得修改,押韵事小,开火事大!国难当头,凡我炎黄子孙,必要时,均可开火!……” 原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时期,“照”字下面四点正好象征熊熊燃烧的火焰,隐喻着四万万六千万中华儿女杀敌报国的雄心…… 2、首席之争 1930年,光裕庐落成,子渊公大宴宾客,筵开二十八围,究竟安排谁坐“首席”,便成了颇费思量的难题,大家心里都没底,因石马陈、何、张三大姓,哪一姓都人多势众,哪一姓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一姓都开罪不起!开席那天,现场200多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上堂空着的“首席”主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就是不见子渊公出场,整个大堂鸦雀无声,气氛都快凝固了…… 就在大家的耐心快消耗殆尽的时候,渊公卧室的大门突然“吱…呀…”一声打开,只见子渊公搀扶着一位年纪比自己小的“长”者林湘凡步出房门,走向首席……现场顿时欢声雷动,上、中、下堂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原来,林姓是当时马下村的最小姓氏,居住在山高林密的“林屋坑”,林湘凡仅仅是“林屋坑”的长者,子渊公如此巧妙安排,各方都不得罪的办法,便轻松地化解了一场争坐首席的族姓纷争。 林姓后人,只要一提起光裕庐子渊公,至今仍津津乐道,感激不已…… 3、东汉桥 何子渊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会员,曾参加黄花岗、黄冈起义,是原粤军总司令咨议。 民国初年,光复兴宁后被公推为兴宁县议会长,是兴宁文化、教育界的先驱!石马新学的开拓者!兴宁一中、兴民中学、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子渊先生还为乡间各种民怨、族群械斗出面进行公正调解,得到广大群众的极大爱戴和拥护! 兴宁人民为了纪念、表彰何子渊先生的功绩,于1928年,由张英、罗幼山等人牵头,群众自发集资,在县城小笔门、沙前宫附近,即现在“和山岩”前面,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并勒石命名为“东汉桥”,以资纪念,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中叶,所谓“农业学大寨”时,这座坚固的水泥桥仍在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整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后因扩路需要而拆毁。 另外,1930年代初,何子渊自筹资金,在兴城至石马的必经之路:石马“八仙亭”前面转弯,靠“角罗径”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当地人亦将它命名为“东汉桥”,并勒石纪念…… 4、启蒙教育点滴 何子渊曾孙初麟、五孙卓云等前辈,均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们在光裕庐居住,在沙牌里“维新学校”接受启蒙教育时,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第二课的内容: 第一课 火!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 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 第二课 一·二八,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 历史已过去了整整七十多个年头,他们不仅记得爷爷当年忙里偷闲,执意亲自讲授这两课时的音容笑貌,年近八旬的何卓云老先生,甚至至今仍记得当年泉源先生讲第二课时,当着台下四十多位同学的面宣布:“我们班前排卓云同学的爸爸,光裕庐子渊公的三儿子何尚文团长(上校军需处长),就是当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前线杀日本鬼子的英雄!……”之时,自己因害羞而涨红着小脸蛋,既紧张又自豪的幸福情景…… 5、光裕庐琐记 1930年,何子渊先生故居“光裕庐”落成之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房屋周围除装设铁丝网防护外,还豢养有四条大狗看家护院,并做了具体分工,其中大黄狗负责左上角“猪栏背”,马厩一带的安全【当时养有两匹马,专供何尚文、梁世骥代步】;大白狗负责右下角“黄屋对面”,碓间下一线的安全;大黑狗负责右上角“竹头边”,猴哥棚附近的安全【养有几条云南金丝猴,供观赏之用】;大花狗负责左下角“渊公井”,龙眼树周围的安全。 整整二十年的光阴,四条护家犬及其后代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非常尽忠职守,大花狗的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大花狗在,没有主人的默许,生人轻易不敢越光裕庐一步。 193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兴宁县国民政府为何子渊装设了手摇专线电话,子渊公住在光裕庐家里,便可跟广州、兴宁、梅州等地保持电话联系。当时在兴宁能享受这一特殊待遇的人凤毛麟角,甚至石马区公所及桅杆下陈师将军家都没有这一殊荣,直到1930年代中才给他们装上电话。 1932年1·28淞沪抗战,紧接着又是1933年抗日联共反蒋的“福建事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权失败以后,十九路军何尚文上校、梁世骥师长曾在老家光裕庐闲居了一段时间,并带回两部留声机。期间,特地在碧山庐屋前马下河的陂头以及黄屋前面的小河上安装了水碓,帮村里群众碾米,并利用水力发电原理,在光裕庐大门口装了一盏电灯,每当夜幕降临,全村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的时候,光裕庐门前却华灯初上,明如百昼,灯火辉煌,石马全镇均为之哄动!…… 马下村直至1980年代中,才真正用上电灯照明,何尚文、梁世骥先生水力发电的创举,将马下村电灯照明的历史整整提前了50多年! 6、土改记事 1950年土改,何子渊四儿子尚周被打成“地主”(后来贫下中农还要分田地给他家耕种),家里几乎能搬动的东西均被受蒙弊的革命群众一抢而光,整个家庭十几口人,个个人心惶惶,度日如年,精神和肉体都遭受到极大的摧残,就在大家快濒临崩溃的时候,家里的主心骨何尚周,此时却显得异常镇定,二十年代初末在广州中央公园力战群雄,登上中国象棋“七省棋王”宝座的王者气派又回来了,他一字一顿地对接近饿死边缘的十几个家庭成员说:“大家不用担心,天塌不下来,不把我家打成地主,其他三家就要遭殃,他们横竖都要在我们大家人(注)中‘焗’一家地主,只要大儿子柳子不回来‘吃老米’,我家就还有希望……”,果然不出所料,正在武汉大学念书,被挑选至空军某部任上蔚军官的蒸云(家名柳子,当时部队每月发5元津贴),得知家里被打成地主,急火攻心,五天五夜未曾合眼,马上东奔西凑,向同学、同事举债,筹了60元钱寄回老家。正是靠这60元救命钱,以及几个兄弟(最大15岁)被迫到梅县琯坑矿井下做苦力得来的微薄收入而力挽狂澜,将一贫如洗,扫地出屋险遭灭门的地主家庭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慢慢渡过了险关,渊公家族完整的一房血脉遂得以保全…… 注:大家人——指1945年未分家前,何子渊家族“矩、荣、文、周”四大房,统称为“大家人”。 7、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没规没矩! 1950年代初,子渊公四儿子尚周被打成地主以后,“廖牌”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开始对他“不敬”起来,经常幺三喝四,直呼其名,甚至一些嘴上还没长毛的黄毛小儿也开口闭口“尚周”、“尚周”地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次,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嘻嘻哈哈从“地主”——尚周老先生面前经过,有个胆子大一点的小孩停下脚步,跟他打了一声招呼,不料“尚周……”刚一出口,就被老先生厉声制止:“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没规没矩!”,一声断喝果然凑效,肇事的小孩顿时满脸通红,连连道歉…… 从此,大家对这位不同寻常的“地主”慢慢尊敬起来,再也不敢直呼其名了。 “尚周讲的:大的哥!小的叔!不要没规没矩!”在石马迅速传开,成了当地的一句成语,借以警告那些不懂规矩、大呼小叫,不尊重长辈的晚辈。 8、呙脚锄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一声令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顿时举国欢腾。石马也迎来了同年10月底的第三次解放,紧接着便开展了哄哄裂裂的“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 不久,光裕庐又开始热闹起来,凡是值钱的或不值钱的,甚至犁、耙、碌轴,被、服、蚊帐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几乎能搬得动的东西均被受蒙蔽的群众,以及平时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贫下中农”抢劫一空,当时在家的何子渊几十个子孙均噤若寒蝉,退避三舍,以免引火烧身,被“贫下中农法庭”就地正法。 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红极一时的农会主任陈坤铧,便带着一群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雄纠纠气昂昂地冲进了光裕庐大堂,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见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可拿,便黑着一张马脸,穿过两条小巷,杀气腾腾地冲到光裕庐右边小门,刚好迎面碰见一贯早起的尚文公妻子李梅招,李梅招见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便识趣地闪到一边,随即拿起身旁一张破烂到实在无法使用,只剩下半截的锄头颤颤巍巍地递了过去:“坤铧古,我这里还剩下一张‘呙脚锄’,你们还要不要?,要就拿去吧!”,陈坤铧(2)闻言,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连连摆手,尴尬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注:(1)、石马第一次解放是1948年秋,游击队将石马区公所的粮库砸开,开仓放粮,因群众发动工作不够,善良、保守、纯朴的石马人民几乎没有人敢去挑“公家”的粮食。第二次解放是1949年5月18日,李洁之通电起义,兴宁很多村镇相继成立了农会。第三次解放是1949年10月底。 (2)、陈坤铧:花名叫“顿子”,意即“土鞭炮”,既矮又肥,农会干部、土改红人。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伙同本村花名叫‘呙脚锄’的何水铧等人上窜下跳,而呙脚锄胆子又特别大,曾亲手将本村多名所谓五类份子“地、富、反、坏、右”就地正法,用锄头活活敲死。 当然,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其余都是目”的荒唐、疯狂年代,即使何水铧这把‘呙脚锄’不做那些断子绝孙的革命事业,也会有第二把、第三把‘呙脚锄’出来完成这些革命行动。所以,何水铧对这些缺德事觉得非常坦然,他曾当着那些瞧不起他的正直善良的老百姓唱过一首山歌: 河唇耕田系奔波, 落里大水泥沙多; 犁耙碌轴去唔得, 还要用涯呙脚锄!…… 10、坤铧唔使逞威风 土改红人——农会主任陈坤铧,因握有土“尚方宝剑”,推行极左的土改政策,搞得马下村天怒人怨,何子渊家族的人更是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被“贫下中农”法庭就地正法,只有忍气吞声,破财当灾。村里大部分老百姓见到他都避之唯恐不及,个个诚惶诚恐“主任”“主任”地叫个不停。唯独何子渊长孙阿桂哥对他另眼相看,经常兜肩搭背,称兄道弟,不管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均热情有加,咋咋呼呼“坤铧古”“坤铧古”地叫,搞得陈主任周身不自在,尴尬不已,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经常装傻扮懵,假装没有听见。 后来,因陈坤铧的土改暴行不得人心,多行不义,尽管“三代贫农”,最后还是遭到免职的下场。这时,何桂芳却改口了,不管任何场合,对他均毕恭毕敬,“主任”“主任”地叫个没完,陈坤铧只好又装聋作哑,远远避开。不料,这回何桂芳却真的恼了,大发雷霆: “你这个顿子!死陈坤铧,叫你‘主任’你不应,叫你‘坤铧古’你也不应,摆什么臭架子!***不是教过你吗?我又不是阶级敌人,你怕我什么?”。 接着,一本正经,当着一大群围观群众的面,拉开嗓门,高声唱了一首山歌: 坤铧唔使逞威风! 还系别人打嘅公(注); 到时你请满月酒, 涯会买糖捉鸡公!…… 注:好吃懒做的“三代贫农”陈坤铧,因天生不育、性无能。打帮***做了农会主任,三十多岁才结婚,因求子心切,只好让老婆红杏出墙。 11、顿子 尚文公的儿子卓云,对陈坤铧这样的危险人物,非常反感。曾特地告诫乡下的亲属,大家骑自行车赴石马墟时,后面千万不能带陈坤铧,否则,行到半路会响啊得嘅! 原来,陈坤铧别名叫顿子,意即:既粗又矮的“土鞭炮”,一不小心就会爆炸,同归于尽。 12、 食堂的砖柱斜了 子渊公长孙何桂芳,为人风趣、善戏谑,常以诙谐幽默之语讥讽现实生活,使人雾里看花,当事人往往事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含的深意…… 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大家响应***的号召,农村处处大办食堂,远近二三公里远的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集中在一个地方开饭,所谓“放开肚皮吃饱饭”。一天,何桂芳看到一位泥水师傅,正在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对面的“三口塘”砌筑食堂,便拖着骨瘦如柴的躯体,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上前,不屑一顾地说:“师傅,你砌的砖柱斜了!”,泥水师傅闻言,信以为真,用“线坠子”吊了又吊,和了又和,还打着“鸟眼”测了又测,但,就是没有发现自己砌的砖柱有问题,便不好气地说:“阿桂哥:放你的狗屁!说我砌的砖柱斜了!”,何桂芳也嗡声嗡气,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说你砌的砖柱斜了!就斜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工地。 人民公社化,大办食堂,劳民伤财,不合民意。果然,食堂开办不到一年(真正有饭吃,还不到两月),便彻底垮了!…… 这时,原来那位泥水师傅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感叹道:“阿桂哥真有两下子,原来早有先见之明。食堂是维持不下去的,不是等于我砌的砖柱‘斜’了吗……”。 注:斜——客家地方作“歪”解,“砖柱斜了”即砖柱快倒了。 13、信用合作顶呱呱 20世纪50年代初,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村各地组织起农业初级社、供销社和信用合作社。时称农村“三大法宝”,加入农业初级社、供销社的农民好发动,办信用合作社,做群众工作就难了,因为要动员参加者每户出钱至少一份,信用社才有资金。 却说,石马镇、马下村何桂芳,是个“中农大户”,乡干部的思想发动工作想从这个钉子户“开刀”,又因阿桂哥平时表现不好,爱说怪话,故不敢多劝。在村民大会上,乡干部讲了许多加入信用社的好处,但,就是没人肯掏腰包,会议从清早一直开到晚上十一点多,大家都憋着一肚子的尿。何桂芳见僵持下去谁都脱不了身,说不定要在“三口塘”(注1)过夜了,便蓦地站了起来,手舞足蹈,拉开嗓门,高声唱了一首山歌:“政府号召为大家,信用合作顶呱呱;一份一股入落去(注2),封建剥削就打垮!”唱完,即带头入了三股,连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现场。 在沉寂的会场中,阿桂哥唱的山歌如冬天的炸雷,惊醒了与会群众,反正不用现钱,大家为了交差,都像征性地各入了一股,完事走人。很快,全村便超额完成了信用社入股任务。翠日,马下村信用合作社挂牌成立,“兴宁日报”特登报表扬了何桂芳的“先进”事迹…… 注1:三口塘——地名,位于兴宁、石马、马下村,“何子渊故居”斜对面。 注2:一份一股入落去——在客家方言里,其实是个很不雅的动作。 14、“烧料中农”何桂芳 子渊长孙何桂芳,虽识字不多,但秉性和善、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诙谐风趣,能屈能伸,但又刚正不呵! 土改时,他家人口众多,分得水田1·3亩,还分得耕牛和农资一大批,按政策他家的成份应是“贫农”,可在划分阶级成份时,村里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以“阿桂时常说怪话”为由,硬给他戴上一顶“对现实不满”的帽子,把他家定为“团结对象”——中农,何桂芳恼了,说:“你们只说我是中农,我不承认!说我家是‘烧料中农’,却是事实!”,问他:此话怎讲?他风趣地说:“‘烧料’的东西是不值一敲的!比如吃饭用的碗公,往地上一‘潘’(摔),就碎为八‘闪’(块)!我的成份合理吗?”,村里的群众听了,都认为他说得在理,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深表同情。 后来人们把“烧料中农”用于比喻强加于人的不实之词,几十年来,一直流传在兴宁石马、龙田和梅县梅西一带,代代相传…… 15、风车放谷冇(pang)先行 1956年,农村大批知识青年外调新疆、粤北、连山等地工作,表现一般的,则到本县合水水库移民建房或开车挖水沟、搞工程测量去了。那时,青年人可外调,“吃谷”变“吃米”,非常令人羡慕,声誉很高。 何桂芳眼巴巴看着左邻右舍,条件比自己子弟差的都调走了,自己的孩子仍留在农村,心里不免着急,更何况自己儿子还是乡里的宣传骨干,为什么调不到他呢?他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啊!想起来了,这和乡干部常说我讲“怪话”有关,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但想到这里,心里反而踏实了,不急不躁,有村民故意问他:“阿桂哥:为什么你儿子还没有走,总呆在家里啊?”他不卑不亢地回答道:“风车放谷冇先行哩!”。果然,是年10月,国防部颁布《新兵役法》,儿子报名应征,目测、体检,项项过关,乡干部“政审”时,多次提醒招兵的干部:“他们家出身不好,是漏网地主……”,招兵的连长断然拒绝:“就是瞎眼、驼背!我们也要了!”。结果,给他儿子安排了最好的兵种——海军军医,防守“资本主义”妄图颠覆我“社会主义”中国的桥头堡——珠海“万山要塞”。 村里人都傻眼了,但也无话可说,连连称赞阿桂哥有先见之明——“风车放谷冇先行”…… 16、“花狂嫲”的奶姑 1964年春节,子渊孙女何燕芬从武汉回石马过年。一天,蹲正在光裕庐“渊公井”旁的大石板上磋衣服,突然,阿桂哥上前一本正经地问:“白妹:我问你一件事?”,“好啊!你问吧!”,“我想问你们武汉的女人有没有奶姑(乳房)?”,“有啊!哪里的女人没有奶姑?!”,“不对!我们马下村就只有我家‘花狂嫲’有奶姑!”,说完阴沉着脸,一声不吭地走了…… 燕芬经他这么一说,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原来,因***的人民公社化,生产队社员连饭都没得吃,长期饿肚子,当地的姑娘都已经停止了发育,全村只有一个因脑膜炎后遗症,严重营养不良,头虚脸肿的精神病小姑娘——何桂芳女儿才算“正常发育”,长出了“乳房”…… 17、不要把我蓑衣冲走了 1950年代起,整个社会都在提倡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为纲,其余都是目”,人性扭曲、命如草芥。一次,“抛江大水”整整下了一天,阿桂哥正在厨房为全家烧火熬粥,突然,同养媳妇宝珍像落汤鸡似地从塘尾割橹草回来,刚踏进家门便对何桂芳抱怨:“爸:今天我差点被大水冲走了!”话音未落,阿桂哥便接上话茬:“人冲走无所谓,不要把我蓑衣冲走了!”…… 18、颂尧拉尿、叮当顶点 20世纪上半叶,因何子渊是潮梅地区闻名暇尓的知名士绅,故只要子渊公在家,光裕庐便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各地的绅士、名人如:何乃英、梁石荪、何拟文、陈介民、陈体仁、何颂尧、张介休、陈绍仿、何子灵等名流便会闻风而至。所以,光裕庐出生的小孩,因迎来送往,见多识广,胆子便特别大,从不迷信权威,经常躲在窗口底下偷听大人讲话,既好奇,又惊喜,总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童心,寻求刺激。一次,大坪上人——石马知名绅士何颂尧来访,子渊曾孙初麟(5岁)、次孙蒸云(5岁)和小孙子卓云(3岁),偷偷躲在会客室窗口底下偷听大人聊天,颂尧因患有前列腺炎,每次出来洗手间小便,“叮叮咚咚”像滴水一样的声音便会传入顽皮小孩的耳中,引得三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抱成一团,窃笑不止。 未几,颂尧起身离开光裕庐,跟子渊公在光裕庐大门口话别,颂尧先生刚一转身,躲在渊公后面的曾孙初麟,便学着大人的腔调,一本正经地说:“颂尧拉尿,沁沁渗渗,叮当顶点!”,子渊公干咳了一声,一群孩子便一哄而散,转瞬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19、童趣 1930年代,渊公的妻子吴太夫人,正在光裕庐厨房,埋头帮忙“烧火”做饭,听到房子外面有脚步声,便随口叫唤只有三岁大的曾孙——初麟,到外面看看谁来了,初麟回来对吴太夫人说:“婆白:外面来了四个人。”,“来了哪四个人?”,“乌鼻古、嘎啦古、水长古——雁池!”…… 其实,三岁小儿一口气说出来的四个人,只是同一个人——雁池。 20、阿桂话既——冇路 话说子渊先生在客家地区德高望重,深受乡亲拥戴,加上渊公家族人口众多,规矩甚严,何桂芳又是长房长孙,所以,里里外外,乡亲们都亲切地尊称他叫“阿桂哥”,他的真名倒很少有人提起。 20世纪40年代末,分家以后,阿桂哥除了务农之外,很快便掌握了一门养鱼苗、养母猪的绝活,他养的鱼苗、猪苗成活率特别高,远近闻名。几年下来,略有积蓄,乡里赊欠鱼苗、猪苗钱的人越来越多,阿桂哥也好说话,无论有钱、没钱,一律先赊鱼苗、猪苗回去饲养,待来年收成时再付款,这一做法博得十里八乡群众的交口称赞。 却说,村里有个外号叫“酒保”的远房亲戚,放有3亩山塘,鱼苗都是从阿桂哥那里赊来的,没想到这位远房亲戚拖皮赖债,又贪杯好食,“拳头打过隔壁”,几年的鱼苗钱分文未付,赊欠下来的债有好几百吊(旧币)钱。有一天,阿桂哥上门催债,酒保说:“手头紧,再等几个月,我的母猪产下小猪,卖了小猪再还你吧……”,就这样,借因借故,推了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还钱还是变成泡影。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酒保又来捉鱼,他以为阿桂哥好说话,一定会“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赊鱼苗给他,可这一次,阿桂哥“鸡谷四——盲同”了,“你要鱼苗,行!先付旧帐!”,说完,还白了他一眼,斩钉截铁地说:“冇路,冇路!”,酒保一听,连忙低三下四,苦苦哀求阿桂哥再赊 一次帐,可阿桂哥这回铁了心:“赊欠免言,冇路!冇路!”,这位远房亲戚买不上鱼苗,只好垂头丧气地挑着空鱼筐走了…… “阿桂话既——冇路”马上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自此,“阿桂话既——冇路”便成了一句歇后语,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人们广泛引用。 注:冇路”——客家方言作“没有路”,意即“行不通”。阿桂话既——即“阿桂讲的”。 21、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话说何桂芳,在20世纪40年代末,因说了一句“冇路”的俚语,土改后被个别群众死搬硬套,比如:做不成交易、借钱失信、遇事不顺等等,都说成“阿桂话既——冇路”,“冇路”成了群众的口头禅,甚至有人对“农业合作化”不满,对“红太阳”有意见也说成“冇路”。不用说,此言出于何桂芳之口!罪魁祸首是阿桂!反了!这还了得!农会主任马上把何桂芳扭送到群众大会上批斗,办学习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长年累月没完没了…… 22、一吹一条浪 20世纪60年代初,刚经历过“大跃进”、“大炼钢铁”狂风暴雨洗礼的广大农村,在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努力下,慢慢开始恢复了一点元气。当大家刚刚有一口稀饭吃的时候,又传来“深挖洞、广积粮、促工作、促战备”、“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以及“台湾同胞骨瘦如柴”、“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先解放全人类,最后再解放自己”、“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声音,不久,光裕庐又成了“忆苦思甜”、“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群众大会的圣地…… 有一次,全村男女老幼挤在光裕庐吃了几天“打得狗死”的“糠板”,“万恶的旧社会”也控诉得差不多了,轮到何桂芳“饮水思源”,阿桂哥见实在无法推辞,便硬着头皮上了主席台,当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泪俱下:“打帮共产党,餐餐有菜绑。打帮毛主席,一餐煮好三餐吃!一嘬一条巷,一吹一条浪!”说完,在群众雷鸣般的掌声中离开了主席台…… 23、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狗屎好 20世纪60年代中,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期展开,不久便产生了一首革命歌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每次召开群众大会,都要高唱革命歌曲,但主持人发现,站在最后一排的何桂芳唱得特别起劲,而且每次都将“就是好”(注1)唱成“狗屎好”,一追究起来,何桂芳总说牙齿漏风,扳开嘴一看,果然满嘴黑咕窿咚,因土改后一直喝闷酒、抽“黄烟”(注2),营养严重不良,故牙齿早掉光了。于是,公社革委会干部后来干脆有意无意地“忘记”阿桂哥参加群众大会的权利。 打那以后,牙齿漏风的群众便很快多了起来…… 注1:“就是好”在客家方言里与“狗屎好”发音非常接近。 注2:黄烟——即土烟丝。 渊公家训:求真、尚善、包容(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