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源镇 |
释义 | 何源位于金溪县东部,距县城32公里。2001年11月原何源乡与原沟树垦殖场合并成立何源镇。全镇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5万亩,林地14.64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小镇,全镇3300户,总人口1.54万,其中农业人口12558,下辖9个村委会和一个林场,105个村小组,68个自然村。其中耕地1.98万亩,林地14.65万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典型山区镇。2002年度在全县乡镇“五项工作”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三名,2003年度又跃居第一名。镇财政收入210.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150元。先农民亩产平均农业税及附加负担为37.94元。 小镇简介按照“以三建,促三创”的整体工作思路,围绕“实现一个确保(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致力两个加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好三大基地(毛竹、蚕桑、订单优质稻),达到四个增长(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经济总量和建设投入),完成五项任务(招商引资、特色农业、财政收入,计划生育和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提出了“迎着挑战、奋勇开拓、建设新山区”的口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较大,成绩较为喜人。在原工作处于落后的情况下,2002年在全县乡镇综合考评中上升到全县第三名,2003年又约全县第一位,并被市委评为全市先进乡镇党委和“三民”好班子。目前,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计划生育工作上了台阶,招商引资任务完成较好,镇、村两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镇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产业结构何源镇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特色农业之路。全县蚕桑三分天下有其一,蚕桑种养在我镇已初步形成规模,面积达4000多亩,年创产值达960多万元。订单优质稻面积10000余亩,年创产值1440多万元。仅以上两项农民就人均年增收150多元。依托农、林、水业优势,发展工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竹木加工、水电为主导行业的乡镇工业体系。现共有企业13个,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经过各级领导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942.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0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150元。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春风再次吹拂了祖国大地,迎来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高潮。我们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为我镇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而努力奋斗。 招商引资山区落后,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为改变山区落后局面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动员争取、组织和增加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 1、是改善交通条件。新建三江口、陈家坊、孔坊、永安四条水泥路。 2、是改善生产条件。组织村民修建水坝7座,提灌站2座,新修渠道2.5公里,引进浙江外商投资3万元架设3000米索道,为高山林木开发出一条新路。 3、改善村办公条件。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村部实行全面改造。 4、拉大城镇框架。为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做好借地生财,以地兴镇的文章,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做旺人气,以新建孔坊水泥路为主体,奠定新街建设的基础。目前已初具规模,一批店楼按照规划正在兴建中。 农业建设何源镇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虽然未列入省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县,但由于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也积极响应。何源镇抓住机遇,顺势引导,通过新技术的作用,来提高何源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新技术,来增强何源镇粮食的综合竞争力;凭借技术创新,来提高何源镇粮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在何源镇建立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片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亲自负责,政府和县农业局具体承担,成立了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建设指挥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该示范片在省厅、市局业务站关怀与支持下,通过县、镇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年平均亩产达454.4kg,较该镇前三年平均亩增产50.2kg,增幅12.4%,亩增收82元,为何源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成效产量明显提高。通过实施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综合应用“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抛秧、机插秧技术,施好配方肥,及时晒好田,综防病虫害,推进农机化”等技术措施,示范片出现杂交稻亩有效穗比上年增加3.25万穗,增幅15.9%;抛秧面积比上年增加3200亩,达3700亩;机插秧面积首次发展到1200亩。经专家测算和县统计局调查核定,万亩丰产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447.6kg,晚稻平均亩产461.8kg,比前三年该镇平均亩产分别增幅11.2%、13.6%。 生产成本降低。针对何源镇化肥利用率不高、病虫防治不理想现状,在示范片积极开展取土样测试,按配方卡进行合理施肥,平均每亩节省肥料8.2kg,节省成本16.4元;在病虫防治上,积极应用耕沤治螟、超级送嫁药、混合用药保穗、杀虫灯及机动喷雾器等技术措施,全年平均每亩节约成本23.8元,提高防治效果13.6%,达到了统防统治的目的。 辐射作用较大。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种田的农民素质相对较低,我们尽量在技术操作上做到简便、实用,在传授上做到语言通俗、易懂,使示范户能及时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广,辐射面积超过7万余亩。 干群关系密切。精心挑选的30名技术干部,都具备素质高、作风实、能吃苦、善攻坚,为确保先进实用的新技术能原汁原味地指导到户、到人、到田,我们按照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地传授,增进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塑造了农技干部新形象。 创新推广方式创新。为了提高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这一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我们每个技术干部对接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领5—10户组成一组,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播种时间和育秧方式、统一栽插规格(或抛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实现增产增收。同时,为使先进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我们精心编印通俗易懂明白纸资料1万多份,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科技示范户3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在县电视台制作播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为万亩示范丰产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工作方法创新。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与标准化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沼气工程等项目和试验结合在一起;农技、种子、植保、土肥、能源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强大技术合力,大大提升了示范效果。同时,粮油加工企业、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有效地推动了示范片的实施。 体会领导重视是保障。为保证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领导小组。工作上,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明确示范面积、品种及技术、经济指标等。资金上,挤出了10万元扶助农业新技术推广,领导多次深入村组进行调研和督查;同时,镇、村领导都把万亩丰产示范片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作来抓。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示范片组织措施得力,人员、资金、技术到位,为示范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措施得力是前提。首先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病虫情报及观摩会等各种媒体和工具,宣传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示范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其次是形成强大的技术合力。通过整合农技、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采取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强化攻关,强化服务,确保了示范顺利实施。再次是创新工作,由于粮食加工企业的积极参与,采取了“企业+农户”模式,都有效的推动了示范片实施。 技术到位是关键。从实际出发,针对何源镇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用种量少、氮肥偏多、病虫分户防治等现状,综合应用“多用一斤种、施好配方肥、控制无效蘖、综防病虫害、推进农机化”等技术措施,通过层层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广大技术人员冒着炎热酷暑,不畏艰辛,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传授,大大提高科技到位率。 思考强化技术到位。粮食要增产、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知识要入户。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从示范片来看,产量也有高低之分,究其原因,除劳力、资金等因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农民素质上的差距,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大大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成为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为加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还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使技术干部能下得去、蹲得住、施展得开。 强化辐射推广。科技示范户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从示范片来看,示范户对接的农户发展也不平衡,影响力、号召力明显存在差异。为此,选择科技示范户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示范户是新技术辐射推广的立足点、领头雁。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辐射力度,还必须拓展渠道及方法。 强化创新方式。一是为提高科技知识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的增产增收技术进行规范,形成简化轻便实用技术,农民一听就明白,一教就会做。二是尽量做到实用技术捆绑使用。三是在“粮食加工企业+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运销大户,使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体现自愿、平等、互惠原则。 历代人物张应韶:字治凤,中国道教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南崖山龙须井上(天门岭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刘中宫:宋沙门师,自蜀而来,见何源崖山天门岭茂林修竹,林壑幽美,遂结茅山中。居民苦旱,问之乞雨。中宫云:“今岁当不雨,吾闵尔贫,虽雨,才沾蔬畦已。”他日,中宫入潭中,遗履石上,涂叟者守其履,俟之七日,师自外至,谓粟曰:“汝可谓诚笃。”问其所欲,曰:“吾惟嗜鸭肉。”今祷雨者,必先以鸭祭叟。然后得雨。师尝谒抚州守,书刺曰:“豢龙僧某”。守恶其幻,诘之曰:“龙安在?”师曰:“明公勿惊”。以金盘盛水,探怀中若朽草,置水中,风雨大至,龙飞跃而去。 傅子云:字季鲁,号琴山,南宋金溪(今属江西)人。成童,登陆九渊门求学。以其年少,让先从邓约礼学习,寻晋为弟子。九渊自京师归还,子云亦入太学,相见于途,共游桐江,答问探究儒学奥旨。天山精舍筑城,九渊令设一席于旁,时命其代讲,并将书院相付,其弟子有叶梦得。后曾任瓯宁主簿,决讼断狱必依经义。尝言“场屋(科举)之得失穷达不与焉,终身之穷达贤否不与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时人以为名言。绍定四年(1231),袁甫持节西江,提倡象山(陆九渊)之学,建象山书院,九渊诸弟子中,惟有子云岿然上座,为第一高足。他恪守师说,深受其师“六经皆我注脚”的思想影响,不拘于旧日经传注释的束缚,敢抒己见,曾作《社保义》。认为郑注《周礼》,“半是纬语,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着力于构筑陆派门户,为心学的建树起了一定作用。陆九渊称他“人品甚高,非余子比也”(《象山全集》)卷九《与陈君举》)。着有《易传》、《论语集传》、《中庸大学解》、《童子指义》、《离骚经解》等。 朱夏:字元会,原名受益,字好谦。元鸣阳朱家人。早年游学吴澄门下,数举进士不第,便杜门治经史。为文不及古不止。吴澄屡次称赞。丞相贺某欲荐入史馆,不就。知者多惜其才。至正年间,乡冠起,竟遭其祸。著有《鸣阳集》,王文节为之序。称其学精敏广博,其文敷畅而渊厚,以明理为本。《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江球:(1657—1725) 字宜笏,号泉亭,孔坊人(今属何源镇)。清代古文家、诗人。康熙廿九年(1690)中举,次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历任山西、山东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今北京市)丞兼督学政,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康熙48年9月庚辰,太常寺卿。49年10月戊子,宗人府府丞。56年11月戊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雍正3年(1726)五月癸卯乞假回籍。 几次典乡试会试,拔才甚众。为人端方,不拘私情,深得信任。文章多因事而发,有匡时弊,有利民生。有些观点如倡廉洁,安良善,用人讲德行等,至今仍有意义。著有《主善堂诗集》、《宜笏诗文存略》6卷。【传记纪事资料】 《(道光)抚州府志》卷54/7 《(同治)金溪县志》卷2l/14 《江西通志》卷82-《四库全书》515/814 《词林辑略》卷2/16(《清代传记丛刊》) 【著述收藏】 《江宜笏先生诗文存略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绣谷丽泽书屋刻本四册(江西) 孔俊卿:字彦佑,永和乡鸣阳里(今孔家村),历官山西东胜右卫,隆庆间(1567~1572)升南京崇仁卫指挥。其子永保,袭父职任山西平阳卫千户。传孔俊卿身高达9尺,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两只数百斤重的石狮。每次出征,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鲁的功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这就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圣裔牌坊。历经近400年的风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 孔宏鲁:字宗鲁,以举人任职北京宛平知县。 孔继代:恩授登仕郎。旧志载,继代有秉性,笃于友谊,称贷无不立应,且不计其价,赈困恤贫,修桥梁、补道路施之无少。 何长生:笔名:何杉、乐山,江西金溪县何源镇何源村人,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金溪县何源公社、抚州地区群艺馆、文化广播电视局干部,鹰潭市文联文协主席及文联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鲁迅文学院学员,鹰谭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明天的星》,散文集《眷恋》,长篇陈述文学《一位市委书记的故事》(合作),陈述文学集《红帆》等。作品多次获省、全国文学奖。 江殿荣:(1919~1997),号南道,何源孔坊人。民国36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次年任教于宁都师范和兴国师范。38年,在国军十二兵团怒潮学校任少校政治教官,7月,渡海到台湾。1950年离开军队,到高雄中学任教学教师,3年后成台南数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后又兼任陆空军官学校副教授。 1958年创办立志补习班,1963年创办立志初级中学,1967年改为高级中学。以后在学校逐渐增设各种工商技术科目,至1980年,学校更名为高雄市私立立志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其任校长。他为立志工商学校制订了办学原则:处处为教育设计,时时为学生着想,辅导升学就业,强调技能至上。指出:私立学校是“用家长的钱,替家长办教育,为国家造就人才。”私立学校的学生“大都经历考试挫折,见弃于各类公校之外”,而“能不自甘堕落,带着心理创伤进入私立职校者,决非不可造就之材”。教育者“必须付出加倍爱心,以无比的耐力,抚之、导之”,使其能“发挥所长,展观潜能”,以达到“某方面成就”的目的。其广有才气,对数学、文学和管理科学均造诣颇深。处事既洞入微,又积极前瞻,力排干预,百折不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常挂于心。1991~1992年,他先后向孔坊中小学、金溪一中、仰山书院、抚州一中、江西师大捐赠财物折合人民币达70余万元,在金溪一中实验楼建造了一层云华楼,设立云华奖学金。 旅游资源景区范围:崖山一脉、三大峡谷、何源村、社公咀、石家村、王家山、北源村 、孔坊、朱坊 三大峡谷:即王家山峡谷、东风峡谷、北源峡谷。 这是一个集峡谷、瀑布、暗泉、涯洞、原始植被、峰丛绝壁、溪流奇石为一体的人间仙界。神奇秀丽,幽深神秘。由山水林泉洞藤瀑石为一体,具有秀奇险幽奥野的景观特色。其东靠龙虎山上清天师府,南接资溪大觉山,西连峡山,北至鹰瑞高速。三大峡谷泉流汇成三港水,合青田港,仙岩港,入东乡(《清史稿抚州府》)。自东南向西北流入白塔河,而后汇入信江水系。 主要景点:崖山全景、鸡尖石、猪精断耳石、笔架峰、叼竹鹰、跑马岗、蒸盖岭、仙女潭、凉水坑、五叠泉、三神壁合、访师岩、峭壁悬洞、龙啸九天、磜瀑、玉女瀑、灵药谷、异草谷、马尾水、青云瀑、姊妹瀑、秀瀑幽潭、水帘幽洞、险崖飞瀑、十里绝壁、飞瀑留珠、竹林望晓、三港水、东风寺、古战场、强盗洞、北源迎客松、兴源迎客松、何源罗汉松、天门岭鹅掌秋、峡山银杏树、圣裔坊、张应韶天师墓…… 鸡尖石 当你步入何源镇境内时,抬头远观,映入你眼帘的就是这一带神话传说的景观——鸡尖石。该石围千米,高400米,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相传在宋朝以前,龙虎山出现一水妖,每逢春季兴风作浪,造成洪水泛滥,冲毁良田房屋无数,百姓叫苦连天。当时龙虎山张天师为民解难,特意从福建深山中选择这地巨石,运回龙虎山,准备镇压水妖。谁知运到天门岭主峰时,还差一山之隔就可降妖伏魔,却在此时金鸡报晓。张天师只好放下石头,望山长叹。此石至今仍威武雄立在天门岭主峰,因其石形如鸡尖,故被山民称鸡尖石,是为现在的一大景观。 凉水坑 凉水坑坐落在天门岭半山腰,一条清凉的溪水从岩石中渗渗的流出,溪水清凉无比,内含多种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其整条溪流不到60米长,夏至热冬至冷,外面气温无论38度以上,还是0度以下,而这条溪流两旁始终保持在17-18度左右。山民称其为“神奇的凉水坑”,是大自然恩赐此山的一块宝地。 访师岩 访师岩坐落在王家山峡谷峭壁之中,属山体自然形成的崖洞,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崖洞前有一条从山顶直飞而下的溪流。相传很早以前,张天师路过此地,见其洞前溪水长流、古木参天,洞外青山绿水,景色诱人,遂将此作为别府居住下来,在此评茶布阵、参研道法。传说五福老人就是这里的长客。如今时代变迁,仙人归去,留下这一供后人评观的古崖洞——访师岩。 仙女潭 仙女潭座落在天门岭峡谷中段,三面环山,面积约半亩地。其潭水深幽,清澈见底。相传古代天宫仙女常来此潭嬉水,或梳妆、或沐浴,故后人以仙女潭称之。 休闲农庄 “天门岭”山脚下,平坦宽阔,面积300多亩,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冬暖夏凉,可打造立体果园,休闲别墅山庄。在这里亲自到果园采摘四季水果,垂钓、休闲、吃农家饭、远离喧哗的城市,尽情享受纯自然的山村风景,回归自然,怡然自乐、收心养性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瀑布 天门岭景区三条峡谷中,大小瀑布百余处,溪流纵横千余条。其中尤以天门岭峡谷主峰的龙啸九天瀑布和黄家山峡谷主峰的险崖飞瀑为最。龙啸九天高50余米,位于山顶一处绝谷中,溪水从顶处凌空飞泻、咆哮直下,声音震耳欲聋、气势磅礴,仿佛一条银龙从九天直扑而下,尉为壮观!险崖飞瀑高70余 米,位于黄家山峡谷主峰陟壁处,三面光滑如镜的绝壁之上,一条水柱从缝隙处奔腾而出,飞流直下二十余米后碰上山壁横梁,溅起万千水花,后又飞泻而下落入底潭中,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珠帘倒挂的银带别在青山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天门岭瀑布群除龙啸九天和险崖飞瀑外,较为有名的还有三姊妹瀑,每瀑落差约6米,宽4米,相隔分别为3米;青云瀑,从高约10多米处飞泻而下,冲人深潭,浪花四溅,轰鸣震耳,晴日可见美丽的彩虹;还有“清泉石上流”的一连串瀑布,宽度不等,长达200多米,甚为壮观。 溪涧漂风 天门岭三条峡谷随处可见飞瀑流水,随处可观自然窟洞。谷内各有一条万泉汇聚的溪水河,沿溪悬崖陟峭,河道宽阔弯延、迁回曲折,水流落差较大,湍急汹涌。河道弯弯有景、滩滩有趣。如开发休闲漂流和勇士漂流,将可在漂流于九九八拐凝无路的急流中领略刺激、惊险的漂流体验,又可在追波逐浪中放松自心,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张扬,体验辟波斩浪中奋勇拼搏的人生真谛。 陡壁栈道、鸡尖石,耸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海拔1300多米,峭壁之下可开发一条2000米的古栈道,站立在古栈道之上,登高望远弥漫群山云雾漂浮在你脚下,尤如传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受。 金溪名村孔家:孔家位于何源镇西部,距县城约34公里。依山而建,风景秀丽,全村20户人家,有16户的户主姓孔,他们是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支嫡传后裔。 《圣裔孔氏宗谱》载,孔子第52代孙孔之绅于南宋时,同兄之缙一道从临川县临汝乡迁至金溪孔坊。其孙思谦、思让兄弟则选择离孔坊2.5公里的永和乡鸣阳里(今孔家村),这个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的地方诛茅垦田,屯居下来。孔子的这支后裔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不多,到了明代中期,才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官员 ,武官名俊卿,字彦佑,历官山西东胜右卫,隆庆间(1567~1572)升南京崇仁卫指挥。其子永保,袭父职任山西平阳卫千户。文官名宏鲁,字宗鲁,以举人任职北京宛平知县。到了清朝,又出了个孔继代,恩授登仕郎。旧志载,继代有秉性,笃于友谊,称贷无不立应,且不计其价,赈困恤贫,修桥梁、补道路施之无少。 相传孔俊卿身高达9尺,力大无比,双手能托起两只数百斤重的石狮。每次出征,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为表彰孔俊卿和孔宗鲁的功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神宗皇帝下令在孔家村正中央修建一座牌坊,这就是村民引以为傲的圣裔牌坊。历经近400年的风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为县级保护文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