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丽芳 |
释义 | 何丽芳(1922-1987)女,原名刘洁贞,广州市郊人,因家贫只读过三年书,过继与伯父刘知方——粤剧名伶生鬼容为养女,艺术熏陶得意不浅。广州沦陷后,13岁的她为糊口而到广州大东亚音乐茶座卖唱。其后受雇于香港“添男”、“升高”等茶楼演唱;抗日胜利前后,在广州温拿、国泰等歌厅演出,在演唱《张巡杀妾三军》、《文天祥》中分别同用平喉、子喉、大喉演唱三个不同角色而成了“三喉歌后”。 人物生平她演唱的主要曲目有:《凤阁与蛟龙》、《星五羊城》、《烟锁池塘柳》等,大多出自名作曲家曾浦生的手,曾氏更为她创出了“梅花腔”、“冰云腔”,使后来歌坛和舞台演出者争相效法。建国后,与白驹荣、白燕、李少芳、关楚梅、黄少梅等先后组成了丽声歌剧团在广州金殿戏院及四乡各地演出,1954年投身于粤剧舞台,先后在丽声、新国风、花锦绣、珠海、新岭南、肇庆等粤剧团。灌录了唱片,《浔阳江上浔阳月》、《抗婚月夜逃》、《画中人》、《张文贵践约临安》、《伯牙碎琴》、《思凡》等。1952年在全国戏曲中南汇演中以一曲《勉郎参军》获奖。1978年受聘为广州市粤剧团唱功老师。是广东曲艺家协会会员。 著名曲艺演唱家何丽芳,原名刘洁贞,是广州市郊人和公社人。其父刘知方,艺名生鬼容,是二十年代著名的粤剧演员,为人又好交友,故当时粤剧界小生、小武、花旦、丑生、武生等各种行当的大老倌,都是他们家的常客。这些朋友聚在一起,谈的都是粤剧表演、唱腔、音乐等问题,因此何丽芳从小就耳濡目染,喜爱上粤曲演唱艺术。她从父辈中逐渐学会了大喉、平喉、子喉等唱腔,也通晓粤剧各种行当的表演程序,对各种流派的行腔和唱法她也相当熟识,这就为她的整个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得以很早成名。由于她没有专门师事某人学艺,所以也能不受限制,而按照自己的嗓音条件,博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唱腔特色。 因广州沦陷,父亲年迈,家庭生活困难,何丽芳十三岁就被迫开始卖唱。十九岁那年,她便正式登上歌坛,与当时号称四大天王的音乐名流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等在“大东亚音乐茶座”首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后来,她又受聘到澳门“国际夜总会音乐茶座”,香港的“添男”、“高升”等乐坛,本来每次订期三个月,但由于她唱得动听,而旦又旺台,结果总是续期又续期。此后,她便长期在省、港、澳和四乡的茶楼和音乐茶座卖艺为生。由于她能把大喉 、平喉、子喉交替运用自如,于是遂有“三喉歌后”之称,与黄佩英(又名静霞),新月儿齐名。但她们又各有各的特点和所长。黄佩英擅唱谐趣曲本,近似老辈“鬼马歌王”张月儿,音域奇妙,千变万化,被誉为“三喉花腔”;而何丽芳则擅唱文静曲本,尤其是“梅花腔”、“乙反”与“冰云腔”以及介乎二者之间的“二黄”和“拖腔”。她音域宽广,无论唱哪一盘“线口”(即任何一种调门),或低沉,或高亢,都能运用自如,大喉、子喉、平喉之间,交接俐落并能根据曲本的内容,去精心处理,恰当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如解放前她最负盛名的首本曲《凤阁审蛟龙》,就处理得非常好。这支曲的内容是写一个女皇在战场上俘虏了一位敌国王子,因其貌美而动了感情,非但没有杀掉,逮回家后,还设座于凤阁,借提审为名,向王子表白初衷,急欲成就美满姻缘。女皇是孤傲矜持的,但她既要向王子求爱,就不得不带几分柔情,不惜降尊纾贵,而王子虽一时失手遭擒,但毕竟是一名铮铮铁汉,性似蛟龙不易屈服,所以两人的性格和感情都相当复杂,不容易表现好。何丽芳按照两人的主要性格特点,着重突出女皇的内在温柔和王子的内心愤怒,不仅在唱腔设计安排上注意从人物性格出发,在唱起来时快、慢、轻、重也尽力切合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绘声绘影,使观众听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首曲长期来深受群众欢迎,不断灌制成唱片,现在则以“卡式带”形式仍在流行。 何丽芳的文化水准很低,但在学习上却非常认真刻苦,她不能自己看曲练唱,就请作曲者唱给她听,由于她总是专心致志去听,加上长期训练成的过人记忆力,因此几乎是过耳不忘。如她唱《浔阳江上浔阳月》一曲,作者曾浦生只给她连唱过三遍,她就能全部记熟,并揉进了自己的专腔,唱来娓娓动人。她又很重视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如一九五二年中南会演期间,她见到湖南常德的男花旦伍福祥在演唱《思凡》时,所用的高腔很象我们 粤剧的“子母喉”,深深佩服其技艺高超,就下决心要学习。她向湖南的同志要了剧本,交曾浦生改编成粤曲后,就仿效伍福祥用“子母喉”来演唱,由于选撰的曲牌又适合她的嗓音条件,结果效果很好。一九五三年秋天,一连十天演唱于广州“中华曲艺场”(今西濠二马路之西濠电影院),场场满座,深得听众好评。 何丽芳所演唱的首本曲,解放前有吴一啸作的《张巡杀妾飨三军》、《星殒五羊城》,曾浦生作的《凤阁审蛟龙》、《烟锁池塘柳》(与曾浦生合唱)等;解放后则有《思凡》、《浔阳江上浔阳月》、《抗婚月夜逃》(作者均为曾浦生)、《万鸭滩》等等。 十年浩劫期间,何丽芳当然难免受磨折,但劫后的今天,她又重新振作进来,出任广州市青年粤剧团的唱功老师,誓以有生之年,把技艺传之后辈,为培育新人材而努力。 农民画家1965年8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83年因求学而负笈来杭,从此游学于杭州。现已加入: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浙江省逸仙书画院,浙江省民建书画院,杭州市西湖文化研究会。 乡村女子坚持20年走进中国美院大门(图)来源:杭州日报 中新浙江网3月7日电 三八妇女节就在眼前,在一次社区的庆祝活动中,我们偶遇本文的女主角——何丽芳。她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对绘画长久的执著让周围很多人佩服;她的20年奋斗经历传递出胸怀理想的女性的独特魅力。于是我们走进她的世界…… 何丽芳44岁,20多年来她只是杭州这座城市里一个很平凡的外来务工者。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不平凡的梦想存在于她的心中——那就是进入中国美院学画。2005年她成功考上中国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在她已毕业,并干上了自己喜欢的绘画工作。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她坚持不懈?她学画又经历怎样的坎坷? 何丽芳是诸暨枫桥人,家有7个兄弟姐妹,父亲在村子做会计,母亲则在家务农,家里的经济来源都靠父亲一个人支撑。从小学开始,何丽芳就表现出了对画画特别的爱好。小时候,她最喜欢的玩具是木炭、瓦片,因为用它们可以在墙壁、地上“作画”。 12岁开始,何丽芳帮家里干农活、放牛,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是何丽芳却从不觉得。在她眼里,骑在牛背,穿行在阡陌纵横的乡间道路中,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太阳落下去的那刻,斜晖笼罩着大地,牛群在田野里悠闲地吃草,则是人间最美的画卷。“那时,我就很有冲动,想把这一切都给画下来。” 学校里的美术课,是她最喜欢的课程,她喜欢随心所欲地画:越剧里漂亮的水袖、美丽的主人公、从学校附近摘来的杜鹃花、家里的那头老牛、池塘里的小鱼,都是她作画的素材。 何丽芳想拜老师学画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看到女儿这么热爱画画,何丽芳的父亲开始到处向人打听哪儿可以学画。一个亲戚告诉他,他认识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的老师,于是,17岁那年,父母带着初中毕业的她,来到了杭州。 不过,何丽芳失落地走出了美院的大门。因为,那位老师告诉他,名额有限,就算是美院老师子女,都很难走进这扇大门,更何况只有初中文凭的她。 “回家后,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文化低就不能画画。”在家乡务了两年农,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何丽芳认识了美院一位姓潘的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她又来到美院,并把自己平时的画作拿给这位老师看。 看着她的画,潘老师很震惊,他没想到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女孩能画出这样的水平。看着求学若渴的何丽芳,潘老师决定自己带她一段时间,教她学画画。不过,他叮嘱她,希望她能够继续学业,直到高中毕业。 “但是,那时家里已经没有钱供我读高中了。”1984年,何丽芳家中又遭遇了不幸变故,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突然过世,家里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经济本来就紧张的家庭更加窘困,何丽芳的学画生涯不得不就此暂告一段落。 那段时间,何丽芳十分沮丧。“白天,我挑着粪桶在菜地里浇菜,泪水就会不知不觉涌上来。晚上,我常常会傻傻地望着漆黑的夜空,心里一直默默念着,爸爸,你快点回来。” 摆过水果摊,做过服装厂工人,当过营业员……白天工作,晚上继续学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何丽芳彻底绝望的时候,1985年,某个夏日的午后,何丽芳收到了一封来自杭州的信件,这让她重燃了希望。写信人是本报的一位资深美编包辰初(已退休),当初在杭州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绘画技巧,何丽芳曾多次登门拜访过他。包辰初欣赏她的执著与认真,介绍她到一家业余学校学习美术,并帮助她免了学费。但是,包辰初告诉她,如果真要在杭州学画画,就必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在信中,包辰初告诉她,愿不愿做裱画的工作,一个月可以拿30块钱。读完信后,何丽芳兴奋地跳了起来,母亲也支持她出来继续学画。之后,她在杭州换了好几份工作,在地毯厂做过地毯绘画,在灵隐的一个画廊当过营业员,在服装厂做过工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跑到学校里学画画。后来,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结了婚,有了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压力的缘故,何丽芳中断了学画,摆起了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进货,一直到天黑才能回家。离开了画笔的何丽芳像掉了魂似的。晚上她经常反复问自己:当初为什么来到杭州?现在的我又在做什么?既然现实不允许我继续学画,那我至少也应该做一些与画画有关的工作啊。1993年,何丽芳决定重操旧业——裱画。这至少还能让她经常接触到各种字画。何丽芳和她丈夫都没有固定工作,靠裱画维持生活。早年的时候,裱画收入还可以,一月有千把块钱的收入,但是后来生意越来越清淡,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收入,加上读初中的儿子,经济更加窘困。但她觉得苦中有乐。她时不时地会画两笔,过一过画瘾。何丽芳的家不足30平方米,里面唯一像样的家电就是一台24英寸的彩电和一台老式空调。画室就和卧室在一起,她的画桌就是一块红色的大木板,占据了整个卧室几乎大半的面积,床就被挤在靠墙的角落里。墙壁四周都订了木板,上面都沾满了纸屑,何丽芳说,这是裱画时留下的。 40岁再拾书本备考美院,五点起床凌晨入睡。裱画生涯让她认识了不少书画界的圈中人。她对画画的执著也感动着不少身边的朋友,不少人劝她再去学画。那时,何丽芳已经是40多岁,她的内心却从来没有忘记过画画。在反复思考了几个星期后,她决定报考中国美院成人教育学院的绘画专业。不过,她也有自己的担心:那么大年纪了,还能拾起书本吗?考上后,昂贵的学费怎么办?歇了20多年,又要重新捧起课本,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何丽芳是何等的难事。特别是从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她,为了文化课能考出好成绩,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背单词,晚上看书看到凌晨才入睡。因为要准备考试,考虑到她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惠民路社区把她家纳入了困难家庭,社区经常会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接济她家,还给她找了份工作,还为她特别安排了一张书桌,既可以画画,也可以看书,平时,还经常鼓励她、支持她坚持下去。“专业课我不担心,就是担心文化课,我的基础太薄弱了。”那时候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工作,学习更不能放松,何丽芳身体虚弱到了极点。“下楼梯时,就觉得头很晕,感觉要摔下去,风一吹感觉人就会被吹倒。”后来何丽芳考上美院的消息被一家拍卖行的老总知道了。这位老总非常钦佩她的勇气,借给她1.5万元。后来,又有朋友陆续为她凑了1万元的学费。 班级里最年长的学生 非常珍惜这迟来20年的机会 因为年纪比较大,何丽芳在学校里闹了不少笑话。 在专业课考试的那一天,监考老师看到她,以为她是家长,请她出去。她半开玩笑说,难道家长不能来考试吗? 虽说是成人学院,何丽芳仍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最大的学生比她小了18岁。开始上学的时候,还有学生把她错当成老师。 何丽芳非常珍惜这迟来了20年的机会,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课间,总是不停地向老师请教,尽管老师的年龄都比她要小,晚上,她就想方设法去其他班级旁听其他课程。 何丽芳的毕业创作是“美人蕉”,这是一个很难创作的主题。为什么要选择它?何丽芳笑笑,很多人都把“美人蕉”叫成“没人教”,我觉得我很像它。 在搞毕业创作的时候,每天一早,何丽芳带一瓶水,花一块钱买一个饼,在西湖边一留就是一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何丽芳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她的“美人蕉”被评为“毕业创作奖”,在毕业作品展中,她有10幅作品入选,是入选作品最多的一个人。 说到现在的工作,何丽芳说,现在除了裱画之外,自己还在市青少年宫和萧山文化宫做绘画老师,“回顾20年来,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每次觉得自己快吃不消的时候,咬咬牙就挺过去了。20年来,我想通过画画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我来说,这个目标的第一步算是实现了。现在我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打算攒一点钱,先把欠别人的钱给还了,日子总会慢慢变好。” 消化医师何丽芳,女,上海市虹口区曲阳医院副主任医师,1968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医疗系。从事内科消化专业已有廿余年,擅长胃镜、肠镜检查及治疗,对消化系统、胃肠道、胰腺疾病有丰富治疗经验,在全国性医学期刊上发表过十余篇论文,并与人合著《消化道息肉诊断与治疗》。 美术教授何丽芳,女,教授,1987年毕业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同年就职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装璜艺术设计系。从事美术教学近二十年。在校任教课程有:图案设计、装饰形象设计、图形设计等。教学之余坚持装饰绘画创作,并多次举办了个人装饰绘画作品展,获得广泛好评。 设计作品:《十二生肖》、明信片设计、地毯设计参加首届福建省高校教师艺术联展。论文《图形创意设计教学浅说》刊登在牡丹江大学2005年第2期学术期刊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