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光鉴 |
释义 | 简介何光鉴,男,193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今成都市新都区)人。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分配至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87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学院及附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四川省抗癌协会副理长、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康复学会理事,四川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医卫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疑难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副主编等职。1985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师。 职位长期承担指导学院本科生、进修医师、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及学院《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任务。 临床上主张“尊古而不囿于古”,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在临床思维上切忌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他常说:虽值盛夏,若遇确需大剂附子、干姜之证,应决不迟疑;哪怕寒冬数九,有当服石膏、黄芩、黄连之病,要当机立断。在对待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上,主张应本着“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信条行事,不可主观、偏颇。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风湿病、血液病、脾胃病及肿瘤等的治疗上,更有独到之处。曾先后为姚依林、张爱萍、许川等中央、省市领导及著名两弹元勋邓稼先会诊治病。 研究医学研究上,合作研究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靛玉红”,参加完成了“《景岳全书》整理研究”,“应用仲景学说治疗感染性高热”课题。作为副主编,编著了《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手册》(新华出版社,1994),参编了《内儿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初版、1982年再版)、《自学中医阶梯》(重庆出版社,1984)、《医方妙用》(重庆出版社,1989)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经手术证实的4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中药治疗腹腔内包块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喉癌一例”(《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1992)、“中药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144例减毒增效作用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1995)、“晚期胰腺癌一例治验”(《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