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谐社会指数 |
释义 | 名词解释和谐社会指数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和谐社会内涵的论述,同时借鉴社会学的“社会安全阀”概念,完成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建设。北京和谐社会指数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反映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简介将和谐社会的内涵用统计体系进行描述,主要分三个大类。一是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二是反映社会主体主观诉求的指标;三是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的指标。其中第一、三大类均为客观指标,第二类是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数据。 根据社会冲突客观现状和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两项客观指数进行测算,以2000年为基期,“十五”期间北京市和谐社会总指数年均增长3.1%。社会冲突协调机制效果指数年均上升7.41点。说明社会保障、舆情反映、民主法治、应急系统、社区管理等机制的运作效果明显,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社会稳定、正常的运转。 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市民对和谐社会的认同感比较客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大多数市民对北京有较强的归属感。谈到对北京市和谐社会建设的看法和信心时,46.9%的受访者认同“北京市是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回答为“一般”的占42.9%;当被问及“实现和谐社会的信心”时,70.2%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可见,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大多受访者持乐观态度。 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是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开展的一项全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和谐社会指数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偏重关注以GDP为核心的统计体系,人的发展、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的公平、和谐程度成为统计上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准。随着监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有可能成为继单位能耗之后,另一个考核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指标 10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2001至2005年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报告》指出,近90%的北京市民认为北京社会发展是和谐的,社会保障等社会冲突协调机制运作效果明显,保证了社会稳定、正常的运转。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 北京:10月12日首次发布和谐社会指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