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尚诵“笤帚”
释义

佛教用语,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关键是如何对待。有这样的一个和尚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不好,但用毅力和悟性克服自己的缺陷,使原本话语迟钝的自己,成了对答如流的口才。

中文名:和尚诵“笤帚”

典故:佛教故事

出自:《扪虱新话》

作者:陈善

著作年代:南宋

释义:用毅力和悟性,克服缺陷

引子

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关键是如何对待。有这样的一个和尚就是用毅力和悟性,克服自己的缺陷使原本话语迟钝的自己成了无碍辩才。

原文

世尊在日①,有比丘钝根②,无多闻性③。佛④令诵“笤帚”二字。日夕诵之,音⑤“笤”则已忘“帚”,言“帚”则又忘“笤”。每自克责⑥,系念不休。忽一日,能言“笤帚”,于是大悟,得无碍辩才⑦。

注释

①世尊在日:释迦在世的时候。世尊,指释迦牟尼。②钝根:迟钝。

③闻性:理解力、悟性。

④佛:释迦牟尼。

⑤音:这里是“念”的意思。

⑥克责:自责。

⑦得无碍辩才:后来,他终于练成了对答如流的口才。

翻译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有一比丘(和尚)迟钝,没有什么理解能力。释迦牟尼让(比丘)诵读“笤帚”两个字。(比丘)日夜诵念(笤帚)。念“笤”就已经忘记了“帚”,念“帚”就又忘记了“笤”。每次都自己责怪自己,念诵不停止。忽然有一天,能说“笤帚”(二字),从此大彻大悟。后来,他终于练成了对答如流的口才。

出处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

《扪虱新话》以“气韵”论诗,称:“文章以气韵为主,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气韵”,亦即书中所谓陶渊明之“天成”、李白之“神气”、杜甫之“意度”、韩愈之“风韵”、苏轼之“海上风涛之气”,要皆诗人“逸思妙想所寓”,而“非绳墨度数所能束缚”,并须“题外立意”,含蓄隽永。陈善所论偏于创作主体之审美意识,耽于“格高”、“韵胜”之“古人旨趣”,出尘绝俗,失诸超脱。但以“自然”评诗,于艺术规律多有所得。如郑玄注《毛诗》“牵合”《周礼》,沈括谓杜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咏古柏,嫌“太细长”,陈善皆以为“束缚太过”,失却“诗人之意”,为论诗之一“癖”。论王维雪里芭蕉、渡水罗汉等画,“玩意笔墨于诗;又言“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竹外一枝斜更好”等句,足以入画。言诗画皆以意境胜,其见颇可取。

本书论诗歌技巧,贵“精工”,不取“雕刻”,谓“文以精故工,以工故传远”。称重王安石晚年诗“精巧”。又称:“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前者如杜甫夔州后诗,后者如韩愈《画记》。谓使事须得体,“不使事难于立意,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论鉴赏,称“非意到目见,不知其妙”,讲求生活实感。析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门唯白水,隐几亦青山”二联云:“天下无定境,亦无定见,”“山水花鸟,此平时可喜之物,而子美于恨、闷中,唯恐见之。盖此心未净,则平时可喜者适足以与诗人才子作愁具耳。”于细微处剔抉杜诗意蕴,言极警辟。又称:“诗人有俱指一物而下句不同者,以类观之,方见优劣。”如杜甫“醉把茱萸仔细看”、韩偓“池面鱼吹柳絮行”,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均较其同类诗句为优。所云“以类观之”,不失为鉴裁之一法。论评诗,谓“文字各有所主,未可优劣论”,“文章似无定论,殆是由人所见为高下尔”。持论较通达。如王安石贬抑李白,陈善称“其识污下”,颇不以为然,而赞许“前辈文人相奖借”之流风遗韵,欧阳修之于苏轼,苏轼之于秦观、黄庭坚,均是。

书中诋称“东坡文字好谩骂”,又云其“浑厚”不及黄庭坚,“后生慎勿袭其辙”,所言近乎迂腐。又谓杜诗“深入理窟”,陈与义善“夺胎”,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等,则为是书瑕疵所在。

译文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有一比丘迟钝,没有什么理解能力。释迦牟尼让(比丘)诵读“笤帚”两个字。(比丘)日夜诵念(笤帚)。念“笤”就已经忘记了“帚”,念“帚”就又忘记了“笤”。每次都自己责怪自己,念诵不停止。忽然有一天,能说“笤帚”(二字),从此大彻大悟。后来,他终于练成了对答如流的口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