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核心组蛋白 |
释义 | 染色体核心组蛋白分子作为各种炎症因子和炎症信号转录"开关"分子的功能,其活性受组蛋白转乙酰酶/脱乙酰酶(HAT/HDAC)的调节。HAT活性增高,组蛋白分子过乙酰化,DNA表现为解链效应,促进基因转录;而HDAC活性增高则出现相反的效应,基因转录变沉默。HAT和HDAC的动态平衡对基因的转录活性和炎症反应程度的调节起关键作用。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氧化应激反应的持续存在,明显降低了肺组织HDAC酶的活性,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平衡被打破,组蛋白分子过乙酰化、炎症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炎症蛋白的合成得到加强,阻断了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反应效应。小剂量氨茶碱恢复COPD肺组织HDAC活性,减少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能够改善气道炎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统计了不同真菌36个核心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组成与分布特点及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分类计算了这些基因在种内及种间同义位点差异(pS)和非同义位点差异(pN).结果发现:1)真菌H2A、H2B、H3、H4基因的平均GC%含量依次为:42.2、43.7、43.3和42.7,第3位密码子GC%含量依次为:34.7、42.6、32.0和30.9,平均CAI依次为:0.698、0.745、0.699和0.745;2)真菌4种组蛋白基因的pS和pN表现不同,其中H3和H4表现为pS?pN,符合birth-and-death进化模式,H2A和H2B表现为pS≈pN,不符合birth-and-death进化模式;3)酵母的H2A和H2B甚至表现出了pN?pS的情形,与协调进化相一致.真菌组蛋白基因的这些分子特点与进化动力学模式和其它生物组蛋白基因的明显不同. 相关资料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其中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对比观察了COPD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两个亚型(hGRα和hGRβ)及活化蛋白-1(AP-1)两个亚基(c-fos和c-jun)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COPD对激素反应较差的可能的分子机制. 组蛋白为核心序列的靶向性基因导入系统、及其制法和用途。所述的基因导入系统包括以组蛋白为核心序列的融合蛋白,它含有(a)组蛋白元件,所述的组蛋白元件选自H10全长序列或其富含赖氨酸的片段;(b)受体识别寡肽元件LOP;(c)任选的内吞小体释放寡肽EROP。本发明的基因导入系统不仅可高效地导入外源DNA,而且可以基因工程技术方便地制备。 组蛋白是存在于内的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染色体中组蛋白以外的成分称非组蛋白。绝大部分非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称酸性蛋白质或剩余蛋白质。组蛋白于1834年由德国科学家A.科塞尔发现。 组蛋白对染色体的结构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是由重复单位──核小体组成。每一核小体包括一个核心8聚体(由4种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的各两个单体组成);长度约为200个碱基对的(DNA);和一个单体组蛋白H1。长度约为140个碱基对的DNA盘绕于核心8聚体外面。在核心8聚体之间则由长度约为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这种DNA称为“接头”DNA。 组蛋白的组分几乎所有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均可分成5种主要的组分,分别用字母或数字命名,命名方法也不统一,如H1或称F1,Ⅰ;H2A或称F2A2,Ⅱb1;H2B或称F2B,Ⅱb2;H3或称F3,Ⅲ;H4或称F2A1,Ⅳ。有核的红细胞或个别生物体中,还存在特别的组蛋白成分,红细胞中为H5或F2C,Ⅴ,鲑鱼组织中为H6或T。H2A、H2B、H3、H4组成核小体的核心,也称核心组蛋白。根据组蛋白的一级结构,又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的组蛋白(H1);赖氨酸含量较丰富的组蛋白(H2A和H2B);精氨酸含量丰富的组蛋白(H3和H4)。从整体来说,组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很强。其中H1变化较大,H3和H4变化最小。如对小牛胸腺的5种组蛋白,豌豆苗组蛋白的H3、H4和兔胸腺组蛋白H1等的一级结构比较中发现,小牛胸腺和豌豆苗的组蛋白H4间只在60位和77位上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已知的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组蛋白的部分一级结构和动、植物的组蛋白间的差异较大。 组蛋白合成后的修饰这是形成组蛋白各组分微不均一性的主要原因。修饰的方式有:①乙酰化。有两种,一种是H1、H2A、H4组蛋白的氨基末端乙酰化,形成-乙酰丝氨酸,组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输入细胞核之前发生这一修饰。二是在H2A、H2B、H3、H4的氨基末端区域的某些专一位置形成-乙酰赖氨酸。②磷酸化。所有组蛋白的组分均能磷酸化,在期间,H1的1~3个丝氨酸可以磷酸化。而在时期,H1有3~6个丝氨酸或苏氨酸发生磷酸化,其他四个核心组蛋白的磷酸化可以发生在氨基末端区域的丝氨酸残基上。组蛋白的磷酸化可能会改变组蛋白与DNA的结合。③甲基化。仅发现于H3的9和27位和H4的20位的赖氨酸,鸭红细胞组蛋白H1和H5的组氨酸。④ADP-核糖基化。组蛋白H1、H2A、H2B及H3和多聚ADP-核糖的共价结合,ADP-核糖基化被认为是在真核细胞内启动复制过程的扳机。 非组蛋白染色质中一大群分子量5000~15000的蛋白质的总称。真核细胞的非组蛋白可能有100种以上。由于非组蛋白本身具有聚合特性,它们和组蛋白、核酸等也有结合能力,用电泳和层析技术完全分离非组蛋白比较困难,用双向电泳技术曾在兔肝和诺维科夫肝癌细胞分别分离到69个和84个组分。非组蛋白大致包含下列三类蛋白质:①细胞核内大量的酶。包括DNA合成及修复过程中的DNA多聚酶和连接酶,核糖核酸(RNA)聚合酶,以及核酸和蛋白质如组蛋白在修饰过程中所需要的酶;②在染色体中起结构作用的蛋白质;③其他尚未阐明功能的蛋白质。非组蛋白在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及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正常向肿瘤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均会发生变化。各种不同的动物和组织中的非组蛋白成分也有较大的变化。非组蛋白能够选择性地和同源DNA结合,它们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在体外能促进DNA的,所以有人认为染色质中的具有专一功能的非组蛋白在转录的选择性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