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荷兰戏剧 |
释义 | 荷兰有大量的职业剧团。其中包括专门上演传统保留剧目的小型剧团,后者注重追求音乐技巧、摹拟表演和各种新式声光技术的融合。多赫特卢普更是经常性地在国外上演各种大型国际性剧目。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比利时)每年都举办喜剧艺术节。 发展历程起源可以溯源于12世纪。最早的戏剧多为宗教剧。也有一些世俗剧,其中有一种叫“阿贝尔”(意为“优美”) 的艺术剧,又称“巧剧”,主题多描写爱情与婚姻,每出剧里都穿插一场笑剧,表现人民愉快的日常生活。15世纪,市民积极参与戏剧创作与演出活动,神秘剧、奇迹剧和道德剧(又称寓意剧)相继出现。当时的神秘剧主要是描写圣母玛利亚,如《玛利亚的第一件乐事》(1448)等;奇迹剧有J.斯麦肯所写的《纽维法尔特的圣餐礼》(1500)等;道德剧有彼特鲁斯·凡·狄斯特所写的《每一个人》(1495)等。到了16世纪,布鲁日的著名诗人科纳柳斯·艾弗法尔特(1485~1556)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笑剧和道德剧。 17世纪17世纪初叶,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统治,赢得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科学技术、经济 贸易和文学艺术包括戏剧都趋向繁荣。剧坛上先后出现了C.霍夫特(1581~1647)、G.A.布雷德罗(1585~1618)和J.冯德尔等优秀剧作家。霍夫特是荷兰文艺复兴的典型代表,他受古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加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写了一些悲剧和田园诗剧。他的剧作多取材于西班牙骑士的传奇故事,充满现实主义喜剧色彩。作品有《牛的喜剧》(1612)、《风车的喜剧》(1613)、《小摩尔姑娘》(1616)与《西班牙的布拉邦特人》(1617)等。被誉为“荷兰黄金世纪最伟大诗人”的冯德尔,以圣经故事或民族史为题材,创作了24部诗体悲剧,其中比较优秀的是描写天使们反对上帝的《琉西发》(1653)和《流放中的亚当》(1664)。人们常常把《琉西发》与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1667)相比。此外,剧作家T.阿斯伦(1620~1701)因写了取笑贵格会教徒的喜剧《J.克莱斯》(1682)而闻名于剧坛。 18世纪18世纪的荷兰剧作家大都模仿冯德尔等先辈,尤其是模仿法国的古典主义。彼得·兰亨代克(1683~1756)受莫里哀的影响创作了喜剧《互相骗婚》(1714)、《不名誉的投机商》(1720)等。19世纪初,被称为“荷兰19世纪初叶文艺复兴新纪元先驱者”的著名诗人W.比尔德狄克(1756~1831)创作了《弗罗里斯五世》(1808)和《第一个世界的末日》(1810)等诗体悲剧,标志着荷兰文学与戏剧开始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到19世纪中叶,E.D.戴克尔(1820~1887)用浪漫主义笔调写出剧本《出色的新娘》(1864)和无韵诗剧《皇家学校》(1872)。19世纪80年代,荷兰年轻诗人和作家掀起“为艺术而艺术”的“1880年代文学运动”。其倡导者之一M.艾芒特斯(1848~1923)创作了注重心理描述的历史诗剧《赫尔勒的阿道夫》(1888)和《为了人类》(1916)等。运动的主要人物 F.W.van霭覃(1860~1932)先后写了诗体悲剧《兄弟们》(1894)、童话剧《理亚波》(1897)、以及社会讽刺剧《希望的土地》(1907)、《西尔斯宫殿》(1910)等。 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荷兰的第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剧作家H.海厄曼斯(1864~1924)在阿姆斯特丹亲自领导“荷兰剧团”,并从事戏剧创作。他的剧本谴责资产阶级道德,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处女作是1893年发表和上演的独幕剧《亚哈绥鲁》,后来又陆续创作了《犹太人区》(1898)和《好望号渔船》(1900)等30余部剧本。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关心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如伊娜·包迪·巴克尔(1875~1966)、J.西门斯-梅斯 (1863~1948)、W.舒尔曼(1879~1915)、赫尔曼·鲁尔芬克(1883~1957)、伊·威·施密特(1886~1937)、H.特尔林克(1879~196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纳粹德国占领,戏剧活动处于低潮,只有个别剧作家还从事戏剧创作。战后,荷兰戏剧活动日渐活跃,一些剧作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荷兰对印尼发动殖民战争的经历创作了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和殖民主义的剧本,比较著名的有爱德华·霍尔尼克(1910~1970)的《访客》(1952)、《水》(1957)和《幸存者》(1968);T.布鲁林(1926~ )的《消失了的村庄》(1958);M.戴克尔(1896~1962)的《行动起来》(1919)。《行动起来》出版后不到一年就演出100多场,后又在瑞典、丹麦、以色列等国演出。此外还有J.斯塔尔(1925~ )的《最后一个隐退者》(1958)等等。 奥托·狄克(1925~ )写了7部反殖民主义的独幕剧,后于1966年汇集出版了名为《殖民主义者的末日》的剧作集。 荷兰戏剧 19世纪50~60年代戏剧创作中还出现了不少取材于古代神话、宗教或历史的作品,例如:马克斯·克洛塞(1912~ )的《俄狄浦斯和他的母亲》(1951)、斯盖克·威陵(1895~ )的诗剧《奥德修斯哭泣》(1953)、赫拉·斯·哈斯(1919~ )的神话剧《黑暗中的一根线》(1964)、贝尔特·谢尔贝克(1918~ )的神话诗剧《一头死去的巨兽》(1963)、范·德·赫拉夫特(1920~ )的宗教剧《通向月亮的梯子》(1954)等。此外,还有托尼·布鲁林的荒诞剧《粉笔的眼睛》(1963)、J.沃克尔斯(1926~ )的荒诞剧《没有建成的通天塔》(1963)、安东·柯尔哈斯(1912~ )的历史剧《白雪公主,别这样干》(1966)等。 70年代后, 戏剧界比较突出的剧作家是 H.克劳斯(1929~ ),他创作了从《早晨的新娘》(1955)到《拉达柯斯的房子》(1977)等27部剧本。重要剧作家还有哈利·穆里斯、威·弗·赫尔曼斯、Y.克尔斯(1931~ )、G.赫林迦(1937~ )等。 较为成功的剧团有1971年成立的“荷兰戏剧团”,由于1980年创作和上演《允许送入医院》而获得“意大利奖”;1972年成立于鹿特丹的“品塔剧团”,专门表演芭蕾舞与哑剧相结合的幽默哑剧,并经常赴国外演出。 80年代荷兰剧坛持续活跃。1980年荷兰戏剧研究所和荷兰广播基金会联合出版了《1980年荷兰戏剧与电视年鉴》。一些剧团继续上演保留剧目,如名剧作家海厄曼斯的《链环》和《养子》等,同时也上演了不少新剧目。 荷兰剧作家冯德尔,J. Joost van den Vondel(1587~1679) 荷兰剧作家、诗人。生于科隆一小商人家庭。1610年开始文学创作,1612年发表第一部剧作《逾越节》。他善于把抒情诗和悲剧结合起来创作诗剧,题材多取自圣经故事或民族史。他一生共创作24部剧本,其中最优秀的是两部诗体悲剧,即描写天使们反对上帝的《琉西发》(1654)和《亚当在流放中》(1664)。 还翻译了8部希腊悲剧。冯德尔还创作了大量诗歌以及散文。有“荷兰黄金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写悲剧的诗人”之称。 海厄曼斯,H. Herman Heijerman(1864~1924) 荷兰剧作家、小说家。生于鹿特丹。犹太血统。历任杂志编辑、新闻记者、剧团领导人等职。1893年发表处女作──自然主义小说《复活主日》和描写犹太难民的独幕剧剧本《亚哈绥鲁》。后来创作了一系列写实主义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剧本《犹太人区》(1898)、《第七诫》(1899)、《好望号渔船》(1901)、《万圣节》(1904)和《睡美人》(1909)等,共30余部。另著有长篇小 说多部。 最著名的剧本《好望号渔船》描写荷兰的捕鱼船主波士为了获取巨额保险赔偿金,强使贫苦渔民巴伦兄弟驾驶漏船出海,致使二人丧命。巴伦的母亲为此先后失去了丈夫和4个儿子,只好盼望儿媳妇能生个孙子。剧作通过渔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万圣节》则以南生神父诱奸年轻姑娘丽塔的罪行揭露了教会的伪善和黑暗。他的剧本都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出对荷兰工农大众的同情,作者因而被誉为“荷兰第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剧作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