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郝海 |
释义 | 双簧管演奏家硕士郝海,双簧管演奏家硕士。1989年开始学习双簧管。1993-2001年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学习,师从赵保平教授。1998年开始师从刘大冬教授学习乐队指挥。 2001年6月 赴德留学。在德国代特莫尔德音乐学院师从双簧管教授根诺特·施马夫斯(Gernot Schmalfuß)学习。2002年4月同时考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和科隆音乐学院,后在科隆音乐学院师从双簧管教授克里斯蒂安·施耐德(Christian Schneider)继续学习双簧管。并跟随莱纳·舒恩教授(Reiner Schuhenn)学习乐队指挥。2006年6月毕业于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并获得音乐演奏家硕士学位。 2004年-2006年 担任德国科隆青年歌剧院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其间排演了大量歌剧及交响乐作品,随团在欧洲城市多次巡演。并同时与德国多个交响乐团有过多次合作演出:德国艾森室内乐团,德国梅尔丝堡艺术节乐团,德国科隆交响乐协会乐团,德国下莱茵交响乐团,德国巴赫独奏家室内乐团。 2002年8月 获得科隆音乐学院资助的奖学金。 2006年1月 考入德国“梅纽因”现场音乐会协会,并获得其资助的奖学金,定期公开举办独奏,重奏和室内乐音乐会 2006年5月 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的音乐大赛中获得双簧管比赛第一名。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个人简历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0年、1996年、2000年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韩国国立全北大学(CBNU)做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连续铸造/电磁铸造铝合金铸锭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2001年至2002年在韩国浦项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RIST)做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电磁场下有色金属连铸和悬浮熔炼研究。2002年至2004年底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UBC)做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镁合金连铸成型过程温度/应力数值模拟、缺陷预测及工艺优化研究。2004底回国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分别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及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80)。 社会兼职美国材料冶金学会(TMS- 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会员;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 中国铸造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轻合金凝固控制和强韧化、超轻合金材料的制备、金属固态相变工艺优化和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负责在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镁合金复合外场及合金化细晶强韧化技术研究”(2009AA03Z525);负责在研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电磁/超声场作用下镁锂合金铸坯成型基础研究”(107031);负责在研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轻镁合金设计与成型工艺优化”(20082172);负责在研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变形镁合金复合细化及连铸成型技术研究”(2009J21DW003)。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973项目分项课题“微纳米合金化铝合金电磁成型技术及性能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细晶镁合金电磁-悬浮连续成型技术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变形镁合金电磁-悬浮连续成型技术基础研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科研合作,承担教育部聘请外籍教师重点资助项目“超轻镁合金连铸成型基础研究”;与日本大型软件研发企业QUALICA公司建立材料科学软件联合研发中心。与大连重工起重、东北特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负责在研课题3项、已完成课题8项。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加“十一五”装备预研项目“高强韧镁合金应用研究”(51312010503)等研究工作。已发表文章68篇,其中SCI检索21篇、EI检索23篇、EI PAGE ONE 检索7篇、ISTP 检索6篇,参编著作1部。 著作论文近期发表的部分论文: 国外期刊 1. H. Hao, D.M. Maijer, M.A. Wells, A. Phillion and S.L. Cockcroft, Modeling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and Hot Tearing During Direct Chill Casting of an AZ31 Magnesium Billet,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 2010, Vol.47, p2067-2077. SCI/EI,SCI Impact factor: 1.564. 2. H.Hao, D. Maijer and R. Rogge, Investigation of residual strains by neutron diffraction in an AZ31 direct chill cast billet, NDT&E International, 2009, Vol.42, p704-712. SCI/ EI, SCI Impact factor:1.323 3. H. Hao, X.G. Zhang, S. Yao and J.Z. Jin, Improvement of casting speed and billet quality of direct chill cast aluminum wrought alloy with combination of slit mold and electromagnetic coil, Materials Transactions, 2007, Vol.18, No.8, p2194-2201. SCI/ EI, SCI Impact factor:1.189. 4. H. Hao, X.G. Zhang, J.P. Park, H.Y. Kim, S. Yao, and J.Z. Jin, Effects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Improving Macro/micro Structure and Reducing Segregation for Aluminum Alloy Billet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6, Vols.519-521, p1759-1764. SCI/ISTP/EI,SCI Impact factor: 0.399. 5. H. Hao, D.M. Maijer, M.A. Wells, S.L. Cockcroft, D.Sediako and S. Hibbin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ermal model of the direct chill casting of AZ31 magnesium billets,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Vol.35A, 2004, P3843-3854. SCI/EI,SCI Impact factor: 1.285. 6. S.W. Kim and H. Hao,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 chill cast and electromagnetic cast 2024 Al alloy”,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Vol.34A, No.7, 2003, P1537-1543. SCI/EI,SCI Impact factor: 1.285 7. H. Hao, X.G. Zhang, J.P. Park, H.Y. Kim, and J.Z. Jin, “Twin-strand techn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near net-shape casting of aluminum alloy”,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 142, No.2, 2003, P526-531. SCI/ EI,SCI Impact factor: 1.143. 8. H. Hao, J.P. Park, H.Y. Kim, J.Z. Ji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lid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electromagnetic casting of aluminum and testing against a pilot-scale cas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t Metals Research, vol.15, No.4, 2002, P363-366. SCI 9. H. Hao, J.P. Park, H.Y. Kim, I.S. Cho, J.Z. Jin, “Solid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ly cast aluminum alloy by imposing the high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st Metals Research, Vol.15, No.4, 2002, P371-375. SCI. 10. H. Hao, J.Z. Jin, X.G. Zhang, “Joule heating in electromagnetic cas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Vol.2, No.1, 2001, P93-96. EI PAGE ONE. 国内期刊 11. S.Y. Shi(研究生), H. Hao(通讯作者), X.G. Zhang, C.F. Fang, S. Yao and J.Z. Jin, A 3-D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rmal field evolution in the direct chill casting of superlight magnesium alloy slabs,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9, Vol.38, No.2, p203-208. SCI/EI, SCI Impact factor: 0.286 12. L.J. Ma(研究生), H. Hao(通讯作者), H.W. Dong, X.G. Zhang, J.Z. Jin,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structure and heat treatment behavior of Mg-Li-Al alloys,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8, Vol.18, S1, p96-100. SCI, SCI Impact factor:0.322 13. 史淑艳(研究生),郝海(通讯作者),马蕾娟,张兴国,金俊泽, 工艺参数对超轻LA141合金板坯直冷连铸温度场的影响,机械工程材料,2008,Vol.32, No.12, p91-94. 14. C.F. Fang, X.G. Zhang, H. Hao. S.H. Ji and J.Z. Jin, Effects of high magnetic field on solidification and corrosion behaviors of magnesium alloy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Vol.23, No.6, P806-810. SCI/EI 0.869. 15. J.Z. Wang(研究生), C.F. Fang, H. Hao and S.H. Wang et al., Effects of trace Z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2E12 alloy, Rare Metals, 2009, Vol.28, No.6, P511-515. SCI, SCI Impact factor: 0.347 科研成果近年在国外及回国工作以来,主要围绕超轻合金材料制备、外场控制金属凝固、成型过程模拟、材料组织性能表征、金属固态相变工艺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镁合金凝固控制和细晶强韧化技术研究】 近年研究了电磁场作用对镁合金凝固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比研究了普通连铸、电磁连铸及强磁场作用下细化剂对铝及镁合金的细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磁场与细化剂的共同作用下的晶粒细化效果优于二者单独作用下的效果。针对超声场作用下AZ31镁合金的凝固组织变化研究表明,而超声条件下得到的AZ31显微组织中第二相变细变薄,晶粒变圆整和均匀,可见超声场的空化作用和声流效应能够改善镁合金的显微组织。该方向研究工作已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镁合金复合外场及合金化细晶强韧化技术研究”(2009AA03Z525)资助。 【超轻合金与多孔泡沫金属制备基础研究】 开展超轻型镁合金的基础研究,并提出将超轻合金设计与外场作用成型工艺相结合制备优质超轻材料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超轻镁锂系合金的极低的密度(1.35g/cm3甚至更低)、优良的变形加工性能、阻尼减振及抗高能粒子穿透等优点,同时通过合金化与外场作用等手段细化晶粒、去除杂质、减少偏析,提高超轻镁合金的力学性能、改善耐热耐蚀性能,以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对材料轻量化、高强韧的需求。该方向部分研究工作已得到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电磁/超声场作用下镁锂合金铸坯成型基础研究”(107031)、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轻镁合金计算智能设计与成型工艺优化”(20082172)和大连理工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专项基金“基于神经网络和粒子群算法的超轻镁合金材料设计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资助。近期开展了泡沫金属熔体发泡数值计算及相关工艺实验,旨在制备兼具结构和功能材料特点的多孔金属材料。 【轻合金高效连铸技术及多场耦合模拟研究】 作为生产变形轻合金毛坯以及压铸重熔锭的主要手段,直冷连续铸造技术已在铝合金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用于生产镁合金尚不普及。掌握镁合金连铸生产技术的少数几个厂家也存在拉坯速度较慢、铸锭有热裂倾向、表面质量欠佳等问题。针对镁合金直冷连铸锭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建立了可计算缺陷较易产生的连铸初始态的热场/应力场模型,并采用工业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修正,其结果可用来对连铸工艺方案进行优化。该工作的创新点在于采用实验及数值计算手段确定固态及半固态下镁及铝合金的应力应变行为并建立能合并到数学模型中的本构方程;建立连铸锭二冷区沸腾曲线,精确化连铸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建立热裂判据并运用到模型中以预测裂纹倾向;优化连铸工艺参数, 提高铸造速度并降低裂纹倾向。 【外场作用下轻合金成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演变机理研究】 电磁连铸技术同时利用水冷模和电磁场来共同约束液态金属成型, 电磁力的存在减轻了铸造过程中液体金属与结晶器壁的摩擦, 从而降低了铸坯表层金属的二次重熔倾向, 因此可减少摩擦痕及偏析瘤等表面缺陷的产生, 同时电磁力对液体金属有搅拌作用, 从而使铸锭组织均匀、晶粒细化。对铝合金、铜合金、钢的电磁铸造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连续铸造方法对于改善合金铸材的质量非常有效,电磁场下成型的铸坯其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都大大优于普通连铸坯。通过同时采用水冷模和电磁场, 有效提高宽结晶范围轻合金的连铸速度, 并改善铸锭的表面质量和微观组织, 也减轻铸锭中的偏析程度。该研究首次将直喷式有缝水冷模和电磁场结合起来运用到轻合金直冷连铸中,研究设计的旨在提高铸速的电磁连铸结晶器及分体式的冷却水系统,不仅可用于铝合金,也可推广用于镁合金连铸。 所获奖励2009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2008年度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7年度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7年度大连市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2000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优秀论文银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