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航空火箭弹 |
释义 | 航空火箭弹(airborne rocket),又称“机载火箭弹”,由载机空中发射、攻击空中或地(海)面目标的非制导火箭武器。是从悬挂在机身或机翼下面的发射器发射的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非制导武器。受到飞机的体积、载弹量和速度的限制,一般弹体都比较小巧,而且发射器也呈流线型。 当今中国的航空火箭弹与航空机炮相比, 航空火箭弹的射程远、口径大、威力大,在现代进攻作战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中国目前装备的航空火箭弹,有57毫米口径的57-1/2;90毫米口径的90-1/2/3;130毫米口径的130-1/2;装备中国陆、海、空军各型作战飞机。 这三种口径的火箭弹构成基本相同,都由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折叠式稳定尾翼装置组成。它们的基本性能参数如下: 57-1/2型火箭弹: 全长0.82米,采用6翼片折叠式稳定尾翼装置,翼展0.23米,弹重3.86-3.97公斤,战斗部1.38公斤,最大速度2马赫,可攻击5000米处的目标。 90-1/2/3型火箭弹:全长1.25米,采用4翼片折叠式稳定尾翼装置和4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重14.6-17.1公斤,最大速度2马赫,可攻击7000米处的目标。采用的战斗部有通用爆破、破甲、破甲杀伤、燃烧等,重4.8-5.6公斤。 130-1/2型火箭弹:全长2.085米,采用4翼片折叠式稳定尾翼装置和单一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重46公斤,最大速度1.8马赫,可攻击7000米处的目标。战斗部重17.5公斤。 这三种火箭配备的火箭发射器,是相应口径的HF“火发”系列火箭发射器。 航空火箭弹的进展航空火箭弹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装备到战斗机上,作为对空射击的武器了。最早装备它的是苏军,把特制的76.2毫米短火箭弹安装在槽型滑轨上,挂载在伊-15、伊-16两种活塞螺旋桨战斗机的机翼下,每次可挂载2枚到6枚不等。这种火箭弹在诺门坎战斗中首次参与实战,对日军飞机造成了极大杀伤,在很长时间内日军都搞不清飞机是被什么武器打穿的,还以为是76.2毫米的炮弹。后来通过德国的情报才了解到实情。 到二战期间,航空火箭弹已经普遍装备了各国空军,但由于挂载它以后飞机重量和阻力都大大增加,不利于空中机动格斗,所以各国主要把它装备在攻击机上,用于对地面硬目标的攻击,很少装备在战斗机上。 50年代到60年代初,携带核弹的轰炸机逐渐成为各国空军的最主要对手,各国纷纷针对它发展高速截击战斗机。由于此时空空导弹技术尚不太成熟,可靠性不高,传统的航炮对大型目标杀伤力又比较有限,所以航空火箭弹在这一时期又有所兴盛。这段时期的截击机使用多发联装的火箭发射巢,靠数量优势形成大面积弹幕,来拦击敌轰炸机。 缺陷这种作战方式严重影响载机的机动性,而且完全不适合攻击中小型敌机,所以随着空空导弹技术的成熟,很快就被淘汰了。目前各国都只把航空火箭弹装备在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上,只用于对地攻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