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斯·罗伯特·姚斯
释义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小辩》、《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等。其美学思想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力图解决“文学史悖论”,后期研究侧重于审美经验。

文艺理论

姚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较完善的文学史科学,批判将文学与社会历史分裂、对立的倾向,重建对文学的美学思考与历史思考,解决“文学史”悖论。他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应是历史与美学的联系、调节与融汇,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形式主义的文学历史观。姚斯提出新的文学史应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读者作为消费主体是一个能动的构成。通过“期待视界”,姚斯将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并沟通了文学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期待视界”是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姚斯提倡作品的“客观化”,提倡历史视野与现时视野的“视界交融”,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只关涉现时的静态文献,而是包括传统文学评价与当下文学尝试的动态的、开放的“本文”。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其构成性,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文学的效果与文学的接受的统一,文学的意义、价值、效果,包括作者的赋予、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增补,文学史即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创立的。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的影响,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文学美学思潮。虽然说接受美学的理论源头较广,但是,诠释学无疑是它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以往的文学和美学研究、创作,都是以作者--艺术家为中心,姚斯则主张根本性地,颠覆地转向以读者/接受者为中心,因此称作接受美学。姚斯后期转向了对接受与接受史的核心问题—审美经验的研究,认为只有深入研究审美经验,才得推进接受美学的发展。姚斯认为审美经验是包括生产方面、接受方面和交流方面的动态有机整体,这三方面分别对应审美愉悦三范畴:创造、美觉和净化。他还提出了审美鉴别的五种模式,即联想的、仰慕的、怜悯的、净化的、反讽的等鉴别主人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姚斯开辟并拓展的接受美学之路仍在延伸,作为西方现代批评界的一个流派,仍在修正、发展。

主要贡献

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接受理论运动的旗手,姚斯接受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创立一种新型的文学史。1979年姚斯撰写了《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在这篇论著中他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创立了一种将感觉、阐释、历史三个层面的阅读过程融为一体的阅读策略。姚斯的阅读策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卓越建树:

一、他的感觉阅读遏制了以菲什为代表的读者理论造成本文在无限地阐释中逐渐消失的趋势。

二、他的期待视野创立了一个新的读者类型。

三、他的历史阅读展现了文学作品的一个新维面--历史维面。

个人感言

美学其核心是主张从作品的接受者前景去研究美学问题。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他更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在他看来,作品的意义是读者的阅读赋予的,这与“人是万物的尺度”何其相似也!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的接受史。但问题出来了,接受者以外的因素如改朝换代、天灾人祸等,对文学有无影响,影响多大?一些风靡一时的作品迅速地消没,一些杰作巨著历经冷落,读者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目光如炬。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又如何面对这种缺陷。

个人影响

姚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期待视阔理论”:即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阔对象化的过程。而个人的期待视阔总是受到公共期待视阔的影响,并且各历史阶段的公共视阔和个人期待视阔有所不同,因此,姚斯在引入读者之维的同时,又引入了历史之维。姚斯认为,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应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一种双重历史。其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历史,也就是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以获取文学性的历史;其二是作品存在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但不是社会历史对文学史的决定论。因此,姚斯认为考察文学历史性的具体方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历时性。要求人们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文学系列中,从文学经验的语境上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2)共时性。利用文学发展中一个共时性的横切面,同等安排同时代作品的异质多重性,反对等级结构,从而发现文学的历史时刻中的主要关系系统。(3)文学的内在发展与一般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文学生产不仅在其系统的继承中得到共时性、历时性的表现,而且在其自身与一般历史的独特关系中被视为类别史时,文学史的任务方可完成。

个人评价

姚斯的理论是对传统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的挑战,“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取决于既定‘文学事实’的组织整理,而是取决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不断体验。”(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那么,文本究竟有没有某种不变的客观价值呢?姚斯的答案是否定的。文本、作者、读者,本是三足鼎立的关系。姚斯们创建的接受理论锯掉了其中的两足—把文本作者逐出审美释义的中心,而根据“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提出了读者中心说。“夔,一足也”,此种理论,势必又陷入另一个怪圈。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普遍认为是接受批评的理论纲领。论述姚斯建构接受理论体系的契机是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挑战,而对文学历史性的三层面考察,旨在挖掘姚斯的贡献及其理论局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