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宫曲 |
释义 | 《汉宫曲》诗中描写在月儿皎洁的秋夜,洞箫吹着优美的旋律,在昭阳宫侍奉皇帝的赵飞燕,随着音乐的起伏跳起了掌上之舞。作者唐代徐凝。生卒年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约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有交往。一度曾客游扬州。归里后优游诗酒而终。《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作品名称:《汉宫曲》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徐凝 诗歌原文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诗歌鉴赏唐诗绝句《汉宫曲》唱道:“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诗中描写在月儿皎洁的秋夜,洞箫吹着优美的旋律,在昭阳宫侍奉皇帝的赵飞燕,随着音乐的起伏跳起了掌上之舞。后代的人们由此诗得知,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个叫赵飞燕的女子,竟然能站在他人的掌上跳舞。真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赵飞燕是汉朝人,出身音乐之家。与妹妹为一胎双生,两人都聪明美丽。妹妹歌声动人,她则舞蹈出众。父亲死后,经济来源断绝,姐妹二人被迫流落长安街头,靠打草鞋为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汉成帝发现了她,遂先后召她姐妹两人入宫。不久,原来的皇后被废,赵飞燕被立,于是成了皇上的掌中明珠,专宠于昭阳宫。 赵飞燕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也许是因为有着罕见的身材,而且具有苦下功夫得来的超凡“内工”,传说她竟能站在掌上起舞。太监两手并拢前伸,掌心朝上,赵飞燕就站在其掌上,在极小的面积上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宛若飞燕。汉成帝专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叫两个宫女将盘上托。赵飞燕在盘上起伏进退,下腰轻提,旋转飘飞,就象仙女在万里长空中迎风而舞一样优美自如。 “一朝天主一朝臣”。汉成帝死后,当帝位传至汉平帝时,朝中群臣竟痛斥她不为皇室生个后代,把她贬为平民。一个超凡的舞蹈家,最后被迫自杀,悲惨地离开了人间。 主要人物赵飞燕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著名舞蹈家,汉成帝刘骜(同傲)最宠幸的皇后,是身材苗条,姿容秀丽的绝色美人。唐代诗人李白在应玄宗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赞美赵飞燕。 赵飞燕,汉成帝时宫人。她的父亲名叫冯万金,是一个颇有造诣的音乐家。赵飞燕原名宜主,和她妹妹合德是一对双胞胎。她姊妹生长在音乐世家,从小受到了音乐薰陶,遗传的音乐细胞使她们与歌舞结缘。不幸的是,母亲早亡,父亲也因肺痨故去,姊妹二人流落在长安以打草鞋和唱小曲为生,过着贫苦的生活。 一次,她们在一家茶肆唱曲,被长安的赵临看中,觉得是一对难得一见的好苗子,奇货可居,于是将她们收为养女。但不久,以三十两银子的身价,将宜主卖入阳阿主,号曰飞燕,这时她已经十四岁了。渐渐地,宜主以其窈窕的身材、秀丽的脸庞、精湛的歌舞名动长安。一日,汉成帝微行,过阳阿主,作乐,见其国色天香,龙心大悦,如获至宝,召入宫,赐封为婕妤,女弟复召入宫,俱为婕妤,后封昭仪。自此,汉成帝的心思全落到了赵飞燕的身上,稍一烦闷时,就召她歌舞承欢。又因其精擅房事,甚得成帝喜爱,夜夜专宠。据汉书记载,成帝最终死于赵昭仪的肚皮之上,应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之语。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汉成帝刘骜因专宠赵飞燕而废许皇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立赵飞燕为后,执掌昭阳宫。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死,哀帝刘欣立为皇帝,哀帝的即位是得到赵飞燕支持的,故封赵为太后。哀帝在位六年驾崩,(公元1年)平帝刘衎(音看)即帝位。朝中群臣指责赵飞燕“失妇道,淫乱宫帏,不生育,断了皇室的后代”等等罪名,故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过了一个多月,又废之为庶人,赵飞燕被迫自杀身亡,一代红颜就此香消玉殒。 诗歌评价唐诗绝句《汉宫曲》这样写道: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诗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奇特的情景:皎洁月光陪衬下的秋夜,洞箫发出优美的旋律,在昭阳宫侍奉皇帝的赵飞燕,随着音乐的起伏跳起了掌中之舞,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让人赞叹不已。优美的舞蹈竟能从人的掌心舒展开来,真可谓奇迹,而赵飞燕也因此而闻名天下。事过境迁,赵飞燕是否能在人手中翩翩起舞已不得考证,不过的出现却真正让人感受到了美妙的掌中舞。 诗歌艺术唐代诗人徐凝作《汉宫曲》,诗中的飞燕因“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而名,赢得了汉成帝的专宠,自也说明了舞的一种魅力。不去评价掌上舞是否真实存在,单是从舞本身而言,就可以揣测那画面的美感。只惜汉成帝风流无才,并未作诗流传下飞燕舞时的妖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