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高山群 |
释义 | 命名E.那琳(E.Norin)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山西临县东南的汉高山。 沿革E.那琳所建的 “汉高统”,指汉高山一带的元古宙陆相地层序列,并划分为“下部砾岩质砂岩(河成层)”、“页岩”和“上部砂岩(风成层)”三个次级地层单位。另外还有一个“辉绿岩层”,由几层被凝灰岩隔开的杏仁状辉绿岩组成。1928年后,“汉高统”常被称为“汉高砂岩”。1967年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在娄烦县天池店乡白家滩东2.5km处发现一套安山岩,认为可与“汉高砂岩”对比,沿用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意见,称“小两岭安山岩”。《山西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9)将“汉高砂岩”改称汉高山群,下分三个组,但未命名,仅以序号称之。1978年山西地质局624队在太原市北的柏板乡关口村西钻孔中钻遇英安流纹岩和安山玄武岩,经山西区调队研究,认为可与汉高山群对比。因此,现称的汉高山群,包括汉高山一带的陆相碎屑岩、娄烦的安山岩和关口英安岩三部分,但三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明了。1983年乔秀夫等得小两岭火山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84±56)Ma(1σ)。 特征在汉高山,为一套河流相粗碎屑岩。自下而上,第一组为紫红色—灰黄色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安山质凝灰岩,厚>135m;第二组为黄色含砾长石砂岩,夹灰紫色、黄绿色页岩、长石砂岩,厚105m;第三组为灰黄色砾岩、白色石英砂岩与紫红色页岩,夹有杏仁状与块状安山岩,厚40余米。上述三组间均有沉积间断。汉高山群与其上的寒武纪“霍山砂岩”等为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太古宇界河口群或吕梁山群不整合汉高山群分布零星,出露面积很小,在汉高山约5km2,在娄烦白家滩小两岭约3.5km2。关口一带,地表未出露,据物探资料推测分布面积约20km2。(转自瀛商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