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服理论 |
释义 | 什么是汉服理论? 汉服理论是指导汉服复兴的理论形态,包括服饰制度,礼仪法则,思想阐发等几个方面。 其主要争执是对汉服兴起背后思想内涵的认识,进而衍生出了几个大致的流派。 汉服理论的流派 大致分为重视汉服民族性的民族主义派,重视汉服礼仪节俗特点的文化论者,重视汉服之美的展示、走秀者。 汉服三义 汉服具有审美、象征与礼法的内在属性,分别指向华夏社会审美心态、民族精神与社会秩序的重塑。 审美、象征与礼俗被称为汉服三义。只有兼有三者才是对汉服的完整而客观的认识。 礼学三本 荀子在《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天地者,生之本也。审美者,取之于天地也。●先祖者,类之本也。象征,民族身份之表达也。《礼经》冠礼之义曰:古之服也,既衣冠礼仪是为延续民族传统,此所谓类之本也。即延续文化的基因。●君师者,治之本也。君师,君即国家制度,国家之礼,师礼代表民间之礼,此所谓礼俗。 礼学有三本,而衣冠是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衣冠上,就是汉服三义。 执其一端者 求审美者,知衣冠华美,而失其内质,故其末流近乎作秀;重民族者,知华夷之防,而失其气象,故其末流落入右翼;隆礼俗者,知衣冠践行之途,而失其神韵,故其末流蒙于表象。 汉服兴起以来,形成的这三个大致的流派是汉服的三个特点分别走向极端的产物。 随着汉服发展的深入,这三种倾向逐步衰落,只有兼备三者、客观认识汉服本质才可以继续将汉服发展下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