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川马口镇
释义

马口镇紧邻武汉,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川。马口就是汉江边一个风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百年老镇。作为汉川的工业重镇,马口历来有“金马”的美誉,进入二十一世纪,马口更是以金马腾飞之势打造特色产业,被评为“湖北纺织第一镇”、“中国制线名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伴随着回到家乡的喜悦,我走进马口这个当之无愧的楚天纺织第一镇,感受马口既古老又年轻的小镇魅力。

简介

马口镇,古名系马口。因三国时期蜀将关羽路经此地系马小憩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位于市境南、东邻武汉,西接庙头,南濒仙桃,北依汉江,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

马口地形独特,风光绮丽。小丘、山岗林立,湖泊星罗棋布,带汉江而引荆夏,拔三山而瞰五湖,夏观荷花之纯秀,冬领雪岭之苍芒。湖光山色,历年来是休闲的理想景地。而挺拔的龙霓山,郁绿的梅子洞、清澈的白石湖更是美不胜收,让人留连忘返。

占地4.22平方公里的城区绿树成荫,草坪茵茵,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畅街道纵横交错。金马大道东接蔡城(路),可连京珠,西接新北(路),可达宜黄。街区商品琳琅满目,物流畅通,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机构改革

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原丁集乡与马口合并。在合并过程中,交流镇级领导15人。撤消了原5个管理区,成立了6大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经贸办公室、计生办公室、政法办公室、社区办公室。归并了镇(乡)直部门,如农机、农技、兽医、检疫等站归并成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站合并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经委、劳管归并为乡镇企业服务中心;原民政办、统计站、计生服务站归并为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城建站、环保站合为一家。在撤并的同时,对机构人员进行了定编,镇机关现有干部58人(其中镇级领导20人),共精减13人。全镇共精减财政供养人员79人,减少财政支出40万元;精减镇直机构23个,共节约经费56万元。合并后的马口镇国土面积58.07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辖一个街道办事处,37个行政村,27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

乡镇经济

马口镇因地制宜,开发农业资源。已建成四大基地,即新北----蔡城线的蔬菜基地9000亩;桐木湖、白石湖、上色湖等水产养殖基地3600亩;丁集畜禽养殖基地、专养区年产鹌鹑1000万只;高庙----高山林果茶基地,已建成果茶园1200亩。白石湖、梅子洞已纳入旅游、观光开发区。全镇拥有乡镇企业540个,个体私营企业3082家。初步形成以纺纱制线、电缆光纤、建材陶瓷、针织服装、轻工机械、五金化工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纺纱制线、电缆光纤已成为工业的龙头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远销国内外,年度税收占计划的50%以上。传统产品如潘同春豆瓣、合丰酱菜、马口小麻油、工艺陶瓷闻名遐迩。2001年,全镇工业产值达25878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36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01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993元。

乡镇建设

马口镇争创文明卫生城镇,优化投资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镇区三条主干道贯穿东西,25条街道四通八达。初步建成3509工业园区、邱子科技园区、朝阳路商品一条街、金河现代农业生态园。城区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周全。全镇有中小学25所,教师队伍770人。以市二医院和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医疗、防疫已成网络。文、体、卫事业全面发展,素有“乒乓之乡”的美称。马口镇为“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五十强乡镇”、全省“楚天明星乡镇”。

历史沿革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这个汉江边的小镇,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当地百姓即景生情,名之“洗马口”。三国时期,关羽从荆州下汉阳,中途经过洗马口,大军在此休息,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关羽走后,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在马口的老街,当地老辈人告诉我,马口以前有关圣庙,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

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的马口,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又得汉水之利,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商业更是兴盛,有“小汉口”之称。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由于地处汉水边,当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春阳灿烂,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我走进了马口老街。81岁的梁书箴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他告诉我,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有大约两三里路长。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走在石板路上,夏天不觉得炎热,雨天不担心湿鞋。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在老街的尽头,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尽管非常不起眼,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见证了马口当年风光的,还有那些老房子。在马口老街,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栋。从外观看,这些房子实在太旧了,但是走进其中,看到那幽深的天井,木制的墙壁、天花板,门窗上的雕花,我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我看到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尽管中间断开,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梁书箴老人告诉我,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马口的榨油作坊,我们看到的是王礼记榨油坊。王礼记榨油坊在马口一共有六房,是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作为汉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马口老街最多时有14家私人榨油坊,200多人从事榨油行业,日产食油达35吨。从这里走出的马口小磨香油,香飘长江和汉江沿线,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产品之一。

让马口人怀念的马口老字号,还有潘同春豆瓣酱。据梁书箴老人讲,潘同春是江苏人,清朝末年就来马口做生意了。潘同春在马口最早是开杂货铺的,最后却以酱菜和糕点而出名。潘同春生意最兴盛时,在湖北开了包括汉口在内的9家分店。潘同春在马口经营一百多年,老字号的名声在当地深入人心。时世流转,潘同春的后人早已离开马口,只有厂房还在老街。这是紧邻汉江大堤的一个二层砖石楼房,门楣上的“国营潘同春”字迹已经模糊。我们沿着石砌的路面走进去,发现房子里面别有洞天,非常开阔。问现在的房主,才知道潘家这所房子面积足足有2170平方米。因为大部分都空着,老房子显得有些荒凉,但是房子的气势还在,那些直径1米多长的大缸,无声的说着当年潘同春曾经的兴盛和辉煌。

在马口老街行走,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这也是马口的一大特色。汉川有一句俗语: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关系密切。《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土质细腻密实,产品耐酸耐碱,坚实耐用,很受百姓欢迎。马口陶瓷所产都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最常用的日用品,属于典型的民间陶瓷。马口陶器以品种多样、做工精细、价廉物美而远近闻名,不仅满足十里八乡的农家需求,而且依托汉江黄金水道,行销全国。解放后,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在全国知名度极高。而马口“老窑工”所津津乐道的,是马口人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现在,“马口窑”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淘宝和收藏的对象,而“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俗语,也成为马口陶瓷业兴盛的一种见证。

马口老街的尽头,就是汉江干堤。马口是汉江河道最弯曲的地段之一,但现在站在河堤,我已经看不到九曲回肠的汉江了。1983年,马口附近的八一垸被汉江冲开,河道截弯取直缩短了5公里,汉江从此改道北移。当年马口老街河堤边帆船林立,商铺云集的繁华热闹,也渐渐成为历史。

得山水之灵气的系马口,人才亦辈出。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第一个起兵响应武昌首义的,是汉川革命党人梁钟汉、梁耀汉、梁辉汉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马口人。 《汉川县志》记载,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二天,梁钟汉等人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直捣汉川县城。知县投降,汉川起义成功,当晚湖北军政府汉川军政分府成立,梁钟汉担任军政分府总司令,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政府。梁钟汉的弟弟梁耀汉、梁辉汉后来都为革命牺牲,梁钟汉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才去世。

马口的人杰,当然不只梁氏兄弟。1928年任省委委员、武昌市委书记的魏人镜,是马口丁集人。解放后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的戏剧家胡沙,是马口金河人。创作的《读书郎》传唱至今的音乐家宋杨,也是马口人。马口还有省立马口中学,私立的耀汉中学,为汉川乃至湖北培养了不少人才。

马口人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享受,那就是听“善书”。善书又称汉川善书,解放前最为风行,马口是当年汉川善书的传播中心。善书的故事主题都是惩恶扬善,说善书的人叫先生,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调讲着生动曲折的故事,让台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在马口乡村,每当一个村庄“讲善书”,四周的农民都会早早吃了夜饭来赶场。汉川善书的播火人,就是1886年生于马口的说书人王海元。王海元一生宣扬善书,促进了善书在汉江周围的传播。解放前,汉川善书和黄孝大鼓、天沔渔鼓一起进入武汉,被称为“三花进汉”,唱到了武汉的街巷,也唱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清风水美脉不走,青龙白虎戏马口。低潭肥鱼高湖藕,荷月团圆白梁酒。”这是马口一位秀才写下的诗句,这首小诗概括了马口古镇的文化,也说出了马口的特色美食。当年来马口的全国各地商人,首先要品尝这里的白高梁酒,吃低湖的肥鱼和高湖的藕。马口水多鱼也多,鱼能做上百种鱼菜。用高湖藕煨汤是马口人至今的习惯,荷月糕点则是马口人的送礼佳品。

马口古老,马口同样年轻。在马口新城区,一个规划面积90多公顷的纺织工业园正在蓬勃兴起。喝着汉江水长大的马口人,凭借和汉水一样灵活多变的头脑,为马口争得了“楚天纺织第一镇”和“中国制线名镇”的赫赫声名。这是马口人的骄傲,也是马口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饱受汉江水患之苦,马口人历来就有经商传统,纺织业在马口更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这里商贸活跃,民间的纺纱制线作坊也渐成气候,马口乃至襄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机杼经纬之声不绝于耳。得汉水地利之便,各地商贾纷纷来马口收购或者兑换纺织布匹。《汉川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马口农户纺织的“土纱”和“土布”,不仅行销汉口,也转销到了四川、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也许是看中了马口纺织业深厚的民间基础,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马口白虎岭创办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军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3509工厂。以3507工厂为基础,马口的制线业开始了质的飞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