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哲一
释义

韩哲一(1914.7—2011.7),男,原名韩同臣、韩宝华,回族,山东禹城人。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上海市原副市长。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7月7日19时18分,韩哲一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岁。

中文名:韩哲一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山东禹城

出生日期:1914年7月

逝世日期:2011年7月7日

职业:公务员

人物简介

韩哲一(1914.7—2011.7),男,原名韩同臣、韩宝华,回族,山东禹城人。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上海市原副市长。

韩哲一是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1年7月7日19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岁。

人物生平

1931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10月,被派往苏联学习。

1933年 加入共青团。

1934年6月 在黑龙江被捕入狱,1937年6月出狱。

1938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边支队战地工作团团长,冀鲁豫区卫东地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夏津县、濮县抗日县政府县长,边区工商局党组书记、鲁西银行监委,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经济部副部长、行署副主任。

1949年8月后,任平原省委委员、省政府副主席。

1951年12月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6月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国家物资供应总局局长。

1960年10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候补书记、书记兼经济委员会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

1975年后,任上海市革委会计划统计组领导成员、工交组组长。

1977年8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副市长。

1983年4月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年4月后,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6月离休。

社会评价

平等待人

韩哲一同志是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的两位书记之一。尽管在行政级别上我们相差甚大,可是,由于韩哲一同志的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我们还是有零距离接触的。

按今人的想象,我们小干部在书记面前一定是左一个“韩书记”,右一个“韩书记”,叫个不停,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不仅是我,全机关五百号人都称他“同志”。因为中央有通知,党内一律称“同志”。作为书记的韩哲一同志特别注意这一点,谁要是称他“书记”了,他就给谁提个醒。因此,在华东局十多年都没有听说谁称呼他“书记”。在书记的带动下,也没有称部长为“部长”,没有称主任为“主任”的。

上下级之间称呼上的平等,无形之中强化了日常生活中实际上的平等。平等是集中群众智慧不可缺少的前提。《韩哲一生平》上称他是“经济战线上的卓越领导者”。这“卓越”源于他的平等待人。有了平等,他的左右手,他的部下便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干贡献出来。韩哲一是建设宝钢的奠基人之一。在要不要建宝钢,宝钢应当生产什么钢,宝钢应当采取哪些新技术、新工艺等问题上,他都平等地同各方面的人讨论,不仅同干部商量,还向老工人请教。宝钢炼钢,又炼人,始于韩哲一同志。

乐于助人

高干是抓大事的,可是韩哲一同志不仅办事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而且还把普通人的冷暖放在心上。韩哲一同志子女多,经济并不宽裕。可是,他的司机老郭、老吴,警卫小左、小顾,家里经济上有困难时,他总是千方百计予以资助。他关心周围的人,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

对认识的人他关心,对不认识的人他也关心。上世纪60年代初,韩哲一同志在扬州地委书记胡宏陪同下,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从土地庙里走出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韩哲一同志见状,心情十分沉重,马上示意秘书给他点钱。当时最大的票面是伍元,秘书就拿出一张伍元的给那男子。胡宏说“太多了”。韩哲一同志说“不多”,说着又加了一元,说是让他“买件棉衣”。

韩哲一同志生病住院多年,同周围的医生、护士关系都很好。大家亲切地叫他“爷爷”,有什么心里话都喜欢对他讲。2009年的一天,他听说医生在为上海到安徽砀山县支教的查文红老师募捐。这事本来与病人无关,他却主动拿出了一千元。后来,他从查文红这件事进一步生发开来,想到中国还有类似困难的师生,于是,捐出了自己的积蓄51万元,于2010年成立了“上海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对在广西、云南等老、少、边、穷地区支教的高校师生给予资助和奖励,这极大地鼓舞、坚定了教授和研究生们把知识送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决心和信心。

春风风人

韩哲一同志在以书记身份教育我们时,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循循善诱。大概是1962年,他发现我们这些摇笔杆子的调查作风不深入,存在“捡到篮里便是菜”的毛病,便用讲故事的方式批评教育我们。他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支部队在夜行军时,三班的马褡子掉了。于是,就低声地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三班的马褡子掉了,后边的看到了捡起来。”结果传到后来变成“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后边的战士说:“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关我们什么事?”说到这里,韩哲一同志话锋一转,说:“你们千万不要听到‘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就当回事。”他启发我们调查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听他这番话,我们如沐春风,深受教育。

大家知道,组织部门安排人事,要多方听取反映,包括老同志的意见。说实在的,有些老同志的举荐是恰当的,也有些老同志的举荐令人啼笑皆非。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说,他们在征求韩哲一同志意见时,他总是说:“我退下来了,就不举荐了。我说谁好,都是听身边的人说的。身边的人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还是听群众的吧!”这是何等朴实而又豁达的语言啊!领导是为群众服务的,谁适合当领导,群众最清楚。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韩老心中有群众,群众心中有韩老。正如《韩哲一生平》上说的,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无比敬重、敬仰和爱戴”。韩老走了,但他那些令人敬仰的精辟见解、感人事迹将永留人间。

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

2010年5月19日,韩哲一同志拿出积蓄51万元,上汽集团、江南造船厂、宝钢集团、上海石化等单位各出资50万元联合发起成立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基金会资金主要用于奖励上海立志去贫困地区、边疆和革命老区从教人员;资助上海教育扶贫公益项目;与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

2010年5月19日,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在华东医院大礼堂举行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基金会发放了该基金会成立以来首笔资助款—为在安徽砀山义务支教的查文红老师发放资助款1万元。

为支持贫困教师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2010年10月,上海政法学院为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捐款5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