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希琦
释义

韩希琦(1873~1933年),字君玉,号无闷,漳州诏安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

韩希琦先生辛亥革命期间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曾任“印尼中华总商会”文教委员会主席。参加创办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后在沪担任上海华侨联合会会长、福建旅沪同乡会会长。先生是著名华侨领袖、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

支持辛亥革命 投身反帝运动

韩希琦先生早年支持辛亥革命,与反清志士章太炎、黄兴、蔡锷的交往甚深。

黄兴、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前者称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后者誉为中华民国护国元勋。黄兴、蔡锷均于1916年病逝。当黄、蔡逝世噩耗传出后,全国上下,深为悲痛。韩希琦挽黄兴、蔡锷72字长联广为流传:

胡天不吊,忍使五龄幼稚共和国,痛革命巨子、护法元勋,旬日顷鬼箓同登,栋折榱崩悲大厦;而我无能,惨将万里睽违后死人,听黄浦哀音、东瀛噩耗,一周间长城每坏,桃风椰雨泣遐乡。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丧权辱国,秘密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韩希琦联络南洋各地华侨团体,多次通电讨袁。袁称帝后,先生激于爱国义愤,又为讨袁护国积极筹募巨额军费。帝制取消后,先生荣获“拥护共和”奖章。

华侨领袖 为民请命

1918年10月,印尼古突士发生残害华侨事件(印尼发生土著居民杀害华侨11人 ,打伤数十人,焚烧华人店铺87间的惨案),当局坐视不理。为此,时任印尼《爪哇公报》主笔的韩希琦代表中华总商会向荷兰殖民主义者交涉,被中华总商会推为代表回国请愿,请求祖国保护华侨,先生于1919年启程回中国。韩希琦此次北京之行,得到孙中山、萨镇冰、蔡元培和章士钊等人的热情协助和舆论的大力支持,终使“大总统”徐世昌不得不接见,并赠手书“敬教劝学”横匾一方。

参与创办暨南、复旦大学

韩希琦受黄炎培先生的邀请,共同参加筹办暨南大学,同任该校赴南洋募捐和招生代表。韩希琦为支持教育事业,与黄炎培等从上海出发,经安南(即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西折缅甸,东行苏门答腊、爪哇,往东南亚各地,一路筹款招生。

1920年起,韩希琦便留居上海,任暨南、复旦两校校董。

近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该校网站还有提及先生参与创办学校、担任首届校董的纪念文章。

书法、诗词造诣

韩希琦书法造诣精深,诏安中山公园纪念碑(文革中被毁)碑文为先生为题。韩希琦当时和蔡元培(民国政府教育部长、五四时期北大校长)、黄炎培(著名教育家,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名家均有墨宝互赠(见附件)。

韩先生诗作有《樗里散人诗草拾零》,尽写忧国忧民之情,如“高歌击楫向东流,不尽家忧与国忧”。(近年出版了先生诗集《畏庐剩稿》。先生故居“畏庐”在诏安城关同济巷,“畏庐”二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