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释义

海峡西岸林业发展背景分析,海峡西岸与林业发展相关问题分析,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区域特征。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理念,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关键技术,海峡西岸现代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布局规划,林业基本内涵与特征,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等。

基本信息

丛书: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

作者:彭镇华

书名: 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作者:彭镇华 等著

出版者: 中国林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先银 刘国华

出版时间:2011-2015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林业为主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2002年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指导下,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指导思想, 中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9号文件,林业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人多地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国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业建设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丰富林业产品和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功能,我们提出搞“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设想,并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国25各省市的46个试验点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出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内容包括: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生态问题,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森林在国土生态安全中的作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的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各研究区域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环境变迁、林业发展历程、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与评价、气候、土壤、植被条件、森林资源评价、生态安全问题;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林业主体工程规划等等。

作者简介

彭镇华,男,1931年生,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的副主编等。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1.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国家科技百步二等奖2项;3.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著作:有《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中国城乡乔木》《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中国杉树》《中国城市森林》等专著十多部。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陆续出版。作者:彭镇华 等著。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海峡西岸林业发展背景分析

(1)

第一节海峡西岸概况(1)

一、海峡西岸概念提出及范围(1)

(一)海峡西岸概念的提出(1)

(二)海峡西岸的区域范围(2)

(三)福建省在海峡西岸发展中的作用(2)

二、海峡西岸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4)

(一)自然状况(4)

(二)经济状况(5)

(三)社会状况(6)

第二节海峡西岸与林业发展相关问题分析(7)

一、生态环境与林业建设(7)

(一)水土流失(7)

(二)水环境(11)

(三)海岸海岛生态环境(14)

(四)城市生态环境(18)

(五)农业生态环境(21)

(六)农村人居环境(25)

二、经济发展与林业产业(28)

(一)福建林业经济发展现状(28)

(二)福建林业经济在全国的位置(34)

(三)发展福建省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35)

三、文明社会与生态文化(39)

(一)城乡协调发展(39)

(二)环境意识(43)

(三)现代生活方式(44)

(四)闽台生态文化(47)

第三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区域特征(50)

一、不同林业功能区的环境背景分析(50)

(一)闽西北武夷山东部闽江上游森林生态保护水源涵养区(51)

(二)闽东鹫峰山东部赛江流域森林生态保育区(52)

(三)闽西武夷山东部闽江上游森林生态保育区(53)

(四)闽中武夷山东部闽江中游用材林区(54)

(五)闽江下游水源涵养及城市风景林建设区(56)

(六)闽东中亚热带沿海防护林及湿地生态建设区(57)

(七)闽西汀江流域森林生态恢复区(58)

(八)闽西玳瑁山东部工业原料林区(58)

(九)闽中戴云山东部一般用材林区(60)

(十)闽南工业原料林及茶林区(61)

(十一)闽南南亚热带沿海防护林及城市林业建设区(62)

二、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性与需求分析(64)

(一)林业产业区域集聚性的特点及研究方法(64)

(二)林业产业发展区域聚集性的整体情况分析(66)

(三)各主导产业区域集聚性分析(68)

(四)现有林业产业布局及存在的问题(76)

三、生态文化发展的区域特色与需求性分析(77)

(一)区域生态文化综合背景分析(77)

(二)区域生态文化差异分析(78)

(三)森林文化与相关旅游资源的配合度分析(79)

(四)区域生态文化需求分析(80)

(五)区域生态文化的主要载体(82)

第二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理念

(89)

第一节林业发展现状与形势(89)

一、海峡西岸林业现状与建设成就(89)

(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89)

(二)林业产业体系发展(91)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96)

(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98)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98)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98)

(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99)

(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00)

(四)满足人们对森林产品及服务的需要(100)

(五)加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需要(102)

三、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03)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103)

(二)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104)

(三)国家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105)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106)

(五)国际社会对森林问题的关注(107)

四、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108)

(一)森林资源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08)

(二)林业产业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108)

(三)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展(109)

(四)分区施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09)

(五)林业发展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09)

(六)林业发展面临着较大风险(110)

(七)海西林业与可持续林业存在较大差距(111)

第二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基本内涵与特征(111)

一、基本内涵(111)

(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112)

(二)以整体效益最优为主旨(113)

(三)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114)

(四)以“三多一持续”为基本要求(115)

(五)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115)

(六)以深化闽台林业合作为重要任务(116)

二、主要特征(116)

(一)领先的林权制度(117)

(二)更高的综合效益(117)

(三)有力的科技支撑(118)

(四)灵活的市场机制(118)

(五)广泛的两岸合作(118)

三、林业发展优势(119)

(一)优越的自然经济条件(119)

(二)丰富的林业资源(120)

(三)独特的台海优势(120)

(四)富有活力的林业发展机制(121)

(五)创新务实的人才队伍(121)

四、林业发展潜力(122)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潜力(122)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潜力(122)

(三)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123)

(四)闽台林业合作的潜力(123)

(五)科技强林的潜力(124)

(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124)

第三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地位的确定(125)

一、在海峡西岸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126)

(一)山地森林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6)

(二)沿海防护林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有力屏障(126)

(三)城市森林建设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最有效途径(127)

(四)绿色家园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措施(127)

二、在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128)

(一)林业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腾飞的基础(128)

(二)林业是促进海峡西岸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129)

三、在全国林业对台合作与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130)

(一)闽台林业合作是顺应大局的适时之举(130)

(二)闽台林业交流是促进两岸往来的主要途径(132)

(三)闽台林业合作具有广阔的共赢合作前景(132)

四、在全国现代林业建设中处于先导地位(133)

(一)海峡西岸林业是我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先锋(133)

(二)海峡西岸林业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135)

(三)海峡西岸林业对全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136)

(四)海峡西岸森林文化在我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38)

第四节林业发展核心理念及其实现途径(143)

一、“和谐绿色海西,高效持续林业”的核心理念(143)

(一)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的确立(143)

(二)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145)

二、实现核心理念的基本途径(149)

(一)建设生态良好的绿色海西(149)

(二)发展持续高效的林业产业(155)

(三)培育进步繁荣的生态文化(159)

第五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62)

一、指导思想(162)

二、基本原则(162)

(一)生态建设优先,保障生态安全(162)

(二)以二带一促三,提升林业产业(162)

(三)突出区域特色,弘扬生态文化(163)

(四)发挥“五缘”优势,拓展闽台合作(163)

(五)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协调发展(163)

(六)坚持科教兴林,促进管理创新(164)

三、战略目标(164)

第三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

(166)

第一节区域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研究进展(166)

一、国外林业发展指标概述(166)

二、国内林业发展指标概述(168)

第二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构建(169)

一、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构件研究总体思路(169)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170)

第三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171)

一、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选择理论依据(172)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172)

(二)系统科学理论(172)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173)

(四)经济学理论(173)

二、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体系(174)

(一)林业生态指标(174)

(二)林业产业指标(175)

(三)生态文化指标(176)

(四)发展保障指标(176)

三、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指标筛选(177)

(一)核心指标筛选方法与步骤(177)

(二)核心指标筛选结果(178)

第四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生态指标(179)

一、森林覆盖率(179)

(一)福建省土地利用概况(179)

(二)福建省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181)

(三)福建省森林覆盖率指标的确定(190)

二、生态公益林面积(190)

(一)福建省林业用地现状与结构(190)

(二)福建林地利用的特点(191)

(三)林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91)

(四)优化方法(191)

(五)林地利用近期(2007~2010年)优化(191)

(六)林地利用远期(2011~2020年)优化(197)

(七)公益林面积预测(198)

三、绿色通道率(198)

(一)高速公路及国道林带模式(198)

(二)省道景观生态型林带模式(5~15米)(199)

(三)城市快速路林带模式(199)

(四)铁路生态防护型林带模式(25米)(199)

四、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00)

五、沿海防护林(200)

六、自然保护区(201)

七、森林灾害程度(202)

八、水土流失率(202)

九、森林碳密度(203)

第五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产业指标测算(203)

一、林地生产能力(205)

(一)林龄结构(205)

(二)成熟林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206)

(三)竹林年产出量(206)

(四)非木质林产品产值(206)

二、林业企业生产力水平(207)

(一)林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7)

(二)林业总产增加值(208)

(三)林业产业结构比例(209)

三、林产工业集约化水平(210)

(一)林产工业资本密集度(210)

(二)木材采用机械化程度(210)

(三)木材综合利用率(210)

(四)四厂集中度(211)

四、闽台合作产业指标(211)

五、森林旅游产业指标(211)

第六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文化指标(211)

一、森林公园数量及年接待人数(211)

二、森林人家数量及分布(212)

三、名木古树数量及保护(213)

四、森林文化教育基地数量(214)

五、闽台文化交流(215)

(一)加强闽台在种苗研发与繁育方面的合作(215)

(二)加强闽台在花卉合作与交流方面(216)

(三)加强闽台在木竹加工方面的合作(216)

(四)加强闽台在森林旅游方面的合作(217)

(五)加强闽台在林业科技合作交流方面的合作(217)

第七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核心关键保障指标(217)

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程度(217)

(一)法律政策是否健全、完善、配套、适宜及实施效果(218)

(二)林业产权改革制度(218)

二、市场完善程度指标(219)

三、林业基础设施(220)

(一)林业信息化程度的建设(220)

(二)林地单位面积基建资金投入(221)

四、科技支撑和从业人员素质(221)

(一)林业科技创新能力(222)

(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23)

(三)从业人员及其素质情况(223)

第八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系统动态模拟(224)

一、构建现代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动态模型的目的(225)

二、现代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动态模型的构建(226)

(一)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数学描述(226)

(二)系统模型的构建(226)

三、动态模拟结果及分析(235)

(一)福建省森林2005—2020年蓄积量预测(236)

(二)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固碳量预测(237)

(三)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SO2量预测(237)

(四)福建省不同林型森林2005—2020年吸收氟量预测(238)

第九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指标综合(245)

第四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布局规划

(246)

第一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总体布局(246)

一、规划依据(246)

二、规划目标(247)

三、规划原则(247)

(一)服务海西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247)

(二)立足福建省域范围,突出两岸三地优势(247)

(三)统筹山海城乡规划,健全森林生态网络(247)

(四)结合区域资源特色,发展富民林业产业(248)

(五)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城乡绿色家园(248)

四、总体布局(248)

(一)结构布局(248)

(二)空间布局(250)

第二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三大体系建设布局(260)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布局(260)

(一)布局依据(260)

(二)布局框架(262)

(三)建设重点(263)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布局(265)

(一)布局依据(265)

(二)布局框架(267)

(三)建设重点(269)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布局(278)

(一)布局依据(278)

(二)布局框架(281)

(三)建设重点(283)

第五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工程

(289)

第一节森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289)

一、山地森林保育工程(289)

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92)

三、城市森林建设工程(297)

四、绿色通道建设工程(300)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304)

第二节林业产业建设重点工程(307)

一、资源培育工程(307)

(一)工业原料林培育工程(307)

(二)竹林高效培育工程(309)

(三)珍贵树种培育工程(311)

(四)特色经济林培育工程(313)

(五)种质资源繁育和花卉培育工程(317)

二、林产品加工工程(320)

(一)人造板加工工程(320)

(二)制浆造纸工程(322)

(三)林产化工工程(323)

(四)木竹制品加工工程(325)

三、林业生物质利用工程(327)

四、生态休闲旅游工程(329)

第三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336)

一、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336)

二、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工程(338)

第四节闽台林业合作工程(340)

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工程(341)

二、示范园区建设工程(342)

第五节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工程(343)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343)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344)

(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程(346)

二、林业能力建设(348)

(一)林业信息化建设(348)

(二)森林防火能力建设(354)

(三)森林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建设(356)

(四)林业执法能力建设(358)

(五)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监管(359)

第六节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360)

一、投资估算(360)

(一)投资估算(360)

(二)资金筹措(360)

二、效益分析(367)

(一)生态效益(367)

(二)社会效益(368)

(三)经济效益(369)

(四)效益总体评价(369)

附图(369)

第六章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关键技术

(370)

第一节山地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370)

一、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370)

(一)低效生态公益林的类型(370)

(二)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原则(371)

(三)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方法(371)

(四)低效生态公益林的改造技术(372)

二、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术(373)

(一)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类型(373)

(二)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原则(374)

(三)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技术(374)

三、重点攻关技术(377)

(一)生态公益林的经营利用模式比较分析(377)

(二)生态公益林的非木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377)

(三)促进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和丰富森林景观技术(378)

(四)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整和提高林分质量技术(378)

第二节流域与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378)

一、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379)

(一)流域生态保育技术(379)

(二)流域生态恢复(380)

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381)

(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381)

(二)湿地生态恢复技术(382)

(三)红树林恢复技术(383)

三、重点攻关技术(384)

(一)流域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384)

(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385)

(三)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386)

第三节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387)

一、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387)

二、防护林树种选择技术(388)

(一)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388)

(二)沿海防护林造林材料选择(388)

三、海岸基干林带构建技术(389)

(一)基干林带造林方式(389)

(二)基干林带造林措施(389)

四、沿海防护林结构配置技术(390)

(一)防护林结构配置的原则(390)

(二)防护林配置模式设计(391)

五、沿海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391)

(一)沿海防护林更新技术(391)

(二)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392)

六、重点攻关技术(393)

(一)抗逆型木麻黄良种综合选育技术(393)

(二)海岸基干林带恢复与风口造林技术(393)

(三)海岸不同类型区防护林配置模式和可持续经营技术(394)

(四)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技术(394)

(五)海岸后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综合配套技术(394)

第四节城市森林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技术(395)

一、城市森林道路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395)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林带配置模式(395)

(二)城市森林水系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396)

(三)城市森林隔离防护林带配置模式(396)

二、城市森林核心林地(片林)构建技术(397)

(一)风景观赏型森林景观模式(397)

(二)休憩游乐型森林景观模式(397)

(三)文化展示型森林景观模式(398)

三、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及立体绿化技术(398)

(一)广场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398)

(二)公园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398)

(三)居住区与单位庭院树种配置模式(399)

(四)城市立体绿化模式(400)

四、村镇多功能绿化模式(401)

(一)村镇多功能绿化总体布局理念(401)

(二)树种配置与群落的结构(401)

五、重点攻关技术(401)

(一)城市森林多功能树种选择技术(402)

(二)城市森林健康经营技术(402)

(三)城市森林监测与评价技术(402)

(四)城郊生态风景林改造技术(402)

(五)城镇人居环境构建技术(403)

第五节林业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3)

一、城市森林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4)

(一)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技术(404)

(二)森林公园建设技术(404)

(三)城市水网林网化和湿地森林营建技术(406)

(四)重点攻关技术(406)

二、乡村森林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08)

(一)乡村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开发(408)

(二)“森林人家”构建技术(410)

(三)“绿色家园”构建技术(411)

(四)重点攻关技术(412)

三、湿地生态文化构建技术(413)

(一)湿地景观文化资源开发(413)

(二)湿地生态文化价值的保护(414)

(三)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414)

(四)重点攻关技术(414)

第七章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关键技术

(416)

第一节林木种苗与花卉繁育技术(416)

一、林木种苗繁育技术(417)

(一)外来树种的筛选与应用技术(417)

(二)林木良种选育技术(417)

(三)林木苗木培育技术(419)

二、花卉产业关键技术(420)

(一)沙西榕树盆景制作技术(420)

(二)水仙花种植及雕刻技术(420)

(三)兰花栽培技术(420)

(四)野生花卉引种驯化技术(420)

三、重点攻关技术(421)

(一)重要、特色树种、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421)

(二)用材林特定用途、生态公益林高抗性、沿海防护林树种定向选育(421)

(三)珍稀干果、山地水果、木本药材等新名特优经济林良种选育(421)

(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配套技术(422)

(五)花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技术(422)

(六)安全花卉产品生产关键技术(422)

第二节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423)

一、工业原料林立地控制技术(423)

二、工业原料林密度控制技术(424)

三、工业原料林遗传控制技术(425)

四、重点攻关技术(425)

(一)工业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425)

(二)工业原料林壮苗培育配套关键技术(426)

(三)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427)

(四)工业原料林长期生产力维护关键技术(428)

第三节珍贵树种培育技术(429)

一、珍贵树种的种苗繁育技术(429)

(一)种子采集与调制(429)

(二)播种苗培育技术(429)

(三)容器育苗技术(430)

(四)珍贵树种的无性繁殖技术(430)

二、珍贵树种山地造林技术(431)

(一)树种选择(431)

(二)适地适树的途径与方法?(431)

(三)珍贵树种的引种驯化技术(432)

(四)珍贵树种的优良材料选择(432)

(五)立地选择及与树种优化配置技术(432)

三、非规划林地造林技术(433)

(一)非规划林地造林的特点(433)

(二)非规划林地造林的树种选择(434)

四、重点攻关技术(434)

(一)珍贵树种山地造林技术(434)

(二)珍贵树种的管理与保护技术(435)

第四节竹林与经济林培育关键技术(436)

一、竹林丰产培育技术(436)

(一)毛竹林丰产培育技术(436)

(二)丛生竹高效经营技术(437)

(三)散生中小径竹培育技术(438)

二、经济林培育技术(438)

(一)油茶林培育技术(438)

(二)锥栗栽培技术(439)

三、重点攻关技术(439)

(一)竹林可持续经营技术(439)

(二)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441)

第五节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441)

一、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442)

(一)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442)

(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控制技术(443)

(三)白僵菌优良菌株选育及其生产应用综合技术(443)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443)

(五)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技术(443)

(六)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444)

二、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技术(444)

(一)生物防火树种选择和林带建设(444)

(二)森林防火区划与防范(445)

(三)森林火灾卫星遥感监测(445)

(四)森林防火指挥预警、远程监测系统(445)

(五)气象卫星遥感预警森林火灾(445)

三、重点攻关技术(445)

(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446)

(二)森林火灾控制与施救技术(447)

第八章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450)

第一节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450)

一、木材加工技术(450)

(一)人造薄木及人造板制造技术(450)

(二)家具生产技术(453)

二、林产化学加工技术(455)

(一)活性炭生产技术(455)

(二)松脂加工技术(456)

(三)植物提取物加工技术(457)

(四)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458)

三、制浆造纸技术(460)

(一)化学法制浆技术(460)

(二)氧脱木素技术(460)

(三)废纸脱墨技术(460)

(四)造纸废水的处理技术(460)

(五)提高纸张表面强度的技术(461)

四、重点攻关技术(461)

(一)炭化木处理技术(461)

(二)木材自增强装饰材料技术(461)

(三)强化单板层积材(462)

(四)环保型细木工板制造技术(462)

(五)定向刨花板生产技术(462)

(六)新型环保木材防腐剂开发技术(463)

(七)红木改性处理技术(463)

(八)木质炭材料研制技术(463)

(九)植物活性物质提取利用技术(463)

(十)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464)

(十一)林纸一体化技术(464)

第二节竹材加工利用技术(465)

一、竹材人造板的加工利用技术(465)

(一)竹胶合板(465)

(二)竹层压板和碎料板(465)

(三)重组竹和竹材复合板(466)

(四)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和水泥模板生产技术(466)

二、竹材家具生产技术(466)

(一)竹材集成材家具的结构特性(466)

(二)竹集成材家具的生产技术(466)

(三)竹工艺品生产技术(467)

三、竹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467)

(一)颗粒燃料(467)

(二)竹醋液(467)

(三)竹炭(467)

四、重点攻关技术(468)

(一)竹材与其他材料复合加工利用技术(468)

(二)竹质家具系列产品开发技术(469)

(三)微薄竹制造技术(469)

(四)竹笋深加工技术(469)

(五)高品质竹炭、活性炭及其深加工技术(470)

(六)竹质纤维纺纱等高科技产品开发技术(470)

第三节特色林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470)

一、森林食品安全生产技术(471)

二、森林药用植物利用技术(471)

三、食用菌开发利用技术(471)

四、特种动物养殖与利用技术(471)

五、今后需要进一步攻关的技术(471)

第九章海峡西岸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472)

一、当前我国能源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72)

二、林业生物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473)

三、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474)

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蕴藏着巨大潜力(475)

五、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快速发展(476)

六、福建林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战略(477)

七、福建发展生物质能的几点建议:(478)

八、薪炭林建设规划(478)

九、生物燃料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479)

第十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483)

第一节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483)

一、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的概况(483)

(一)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效(483)

(二)海峡西岸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485)

二、构建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性(486)

三、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486)

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87)

(一)宏观统领性与微观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二)政策超前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三)系统的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487)

(四)三大体系建设和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488)

(五)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488)

(六)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相结合的原则(488)

(七)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88)

第二节海峡西岸现代业林权制度改革(489)

一、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历史沿革(489)

(一)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489)

(二)海峡西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489)

二、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及主要做法(491)

三、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效(493)

(一)林改提升了福建省森林培育业的竞争力(493)

(二)林改增加了林农收入,有效地促进了林区“三农”问题的解决(496)

(三)林改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提升了林区的公共福利水平(497)

(四)林改推进了林区的民主进程(498)

(五)林改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499)

(六)林改促进了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499)

四、海峡西岸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00)

(一)林木采伐管理问题(500)

(二)关于林地的承包期限问题(501)

(三)林改后因林农的经营方式不善而引发的一些生态负外部性问题(501)

(四)林改后林农生产经营资金短缺问题(502)

(五)集体山林分户后林农经营规模不经济问题(502)

(六)林地使用费的收取和使用问题(503)

(七)育林基金的征收和使用问题(503)

(八)林权流转中的产权变更登记和过户问题(505)

(九)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问题(506)

五、促进海峡西岸新一轮林改进一步深入的政策建议(507)

(一)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位参与林改的干群都能理解和掌握政策(507)

(二)改革和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507)

(三)进一步稳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适当地延长林地承包期限(508)

(四)积极防范林业生态负外部性问题(509)

(五)多方筹措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510)

(六)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林业的规模效益(510)

(七)规范林地使用费的收取和使用(511)

(八)改革育林基金制度,建立健全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512)

(九)创新林权证的发放和变更方式,促进林改后山林产权的有序流转(513)

(十)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515)

(十一)加强督查工作,以保证每一项促进林改的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516)

第十一章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保障体系

(517)

第一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政策保障(517)

一、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设计(517)

(一)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517)

(二)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尚存的主要问题(519)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20)

(四)建立健全海峡西岸城市林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建议(522)

二、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政策设计(523)

(一)海峡西岸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523)

(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备(525)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26)

三、建立和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政策设计(530)

(一)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及主要成效(530)

(二)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尚存的主要问题(531)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532)

第二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法制保障(534)

一、林业法制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534)

(一)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林业法制保障(534)

(二)林改需要健全的林业法制保障(534)

二、海峡西岸林业法制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535)

(一)林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林改后形势发展的需要(535)

(二)林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问题(536)

(三)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536)

三、完善海峡西岸林业法制建设的主要建议(536)

(一)结合林改后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537)

(二)加强对现行和新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537)

(三)要建立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并提高执法的装备水平(538)

(四)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综合行政执法(538)

(五)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539)

第三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保障(539)

一、海峡西岸林业投入及管理的现状(539)

(一)林业投入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539)

(二)林业资金投入与不断增长的林业资金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540)

(三)林业资金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541)

二、促进林业资金投入增长和使用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541)

(一)林业发展投入资金应实行分类管理(541)

(二)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1)

(三)促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5)

(四)促进海西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548)

(五)完善林业建设投入资金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548)

(六)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台、港、澳资金投入海西现代林业建设(551)

第四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保障(552)

一、林业科技是促进海峡西岸林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552)

二、海峡西岸林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现状及问题(552)

(一)“十五”期间海西林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概况(552)

(二)海西林业科技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553)

三、以林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海西现代林业发展的建议(556)

(一)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一种人人关注林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意识和氛围(556)

(二)构建以“一校二院”为核心的海西林业科技创新平台(557)

(三)加大引导力度,促使具备条件的林业龙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557)

(四)加强林业科技对外合作,促进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559)

四、进一步提升海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能力的建议(560)

(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561)

(二)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林业科技推广转化体系(561)

(三)实施林业科技热线和网络服务,促进林业科技的推广和转化(562)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增强林农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应用水平(563)

(五)深化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564)

(六)加大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566)

五、加强闽台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建议(569)

第五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570)

一、人力资源建设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570)

二、海峡西岸林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571)

(一)已经取得的成就(571)

(二)现存的不足与问题(573)

三、推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574)

(一)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方式,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574)

(二)改革和完善调控政策,激发林业人力资源的潜能和活力(577)

(三)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林业人才结构(580)

(四)利用海西特有的优势,促进闽台林业人力资源的互访和交流(582)

第六节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组织保障(582)

一、海峡西岸林业组织建设的现状(583)

(一)林业行政管理组织架构相对较为完整,但基层组织变动较大(583)

(二)由于林业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转变,行政组织保障仍相对缺乏(583)

(三)林业服务组织初现端倪,但与迅速发展的林业相比仍显薄弱(584)

二、建立适应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林业行政管理体系(585)

(一)稳定和强化现有的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与职能(586)

(二)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注意相互间的协调,突出职能健全和管理高效(586)

三、建立适应海峡西岸林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林业服务组织体系(587)

(一)营造促进现代林业服务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588)

(二)强化林业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588)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现代林业服务组织体系(588)

(四)发挥现代林业服务组织的各项职能(589)

(五)建立健全现代林业服务组织的利益分享风险机制(590)

(六)规范林业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590)

(七)鼓励建立和完善林主协会并发挥其自我协调和服务功能(590)

(八)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590)

(九)积极借鉴台湾在现代林业服务组织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591)

第七节促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592)

一、设立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区(592)

二、建立闽台林业合作试验区(592)

三、完善林改配套政策(593)

四、建立健全支持现代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593)

五、拓宽林业建设融资渠道(593)

六、促进林业规模经济发展(594)

七、提升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能力(594)

八、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594)

九、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594)

参考文献

(595)

附件:

附件1: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书(598)

附件2:福建省林业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面科技合作首批合作项目

协议书(600)

附件3:“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评审意见(602)

附件4:“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评审专家名单(604)

附件5: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主要研究人员名单(605)

附件6: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任务分工名单(606)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启动会上的致辞(江泽慧)(607)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

(陈家骅)(608)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

(江泽慧)(610)

在“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讲话

(李育材)(612)

附件7: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规划彩图(615)

附图1总体布局示意图(615)

附图2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布局图(616)

附图3产业体系——森林资源培育基地(617)

附图4产业体系——林产工业(618)

附图5产业体系——生态休闲(619)

附图6文化体系布局示意图(620)

附图7山地生态修复与森林保育工程(619)

附图8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620)

附图9城市森林建设工程(623)

附图10绿色通道建设工程(624)

附图11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工程(625)

附图12资源培育工程(626)

附图13特色经济林培育工程(627)

附图14种质资源繁育与花卉培育工程(628)

附图15林产品加工(629)

附图16林业生物质利用工程(630)

附图17生态休闲旅游工程(631)

附图18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632)

附图19文化载体建设工程(633)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由彭镇华等著“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指导思想, 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即将出版的著作有:

1.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2.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

3.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

4.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

5.北京林业发展战略;

6.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7.湖南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8.江西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9.广州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0.扬州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 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林业为主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2002年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指导下,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指导思想, 中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9号文件,林业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人多地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国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业建设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丰富林业产品和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功能,我们提出搞“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设想,并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国25各省市的46个试验点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出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内容包括: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生态问题,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在国土生态安全中的作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的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各研究区域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环境变迁、林业发展历程、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与评价、气候、土壤、植被条件、森林资源评价、生态安全问题;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林业主体工程规划等等。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