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派黄杨木雕 |
释义 | 《海派黄杨木雕》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雕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海派黄杨木雕 所属地区: 上海 · 徐汇区 遗产编号:Ⅶ-3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徐汇区 遗产级别: 市 概述木雕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黄杨木雕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徐汇区曾是法租界区,多元文化和艺术在此交流融会。徐汇区土山湾地区曾有外国人开办的孤儿工艺院,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将木雕艺术发展为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体系。 艺术特色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继承传统而又大胆创新,形成圆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练的刀法、立体的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它广泛涉及生活及民族因素,脱离西方雕刻技艺的传统宗教题材范域,生动地表现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传统道德人物及故事、文学作品和人物、传统吉祥图案、传统民间游戏、民间技艺、农村题材和动物题材等,讲求生动传神,捕捉生活中最灵动的瞬间,予以艺术化表现。 海派木雕艺术浓缩着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砺和雕刻者文化修养的艺术,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继承,将海派文化传统和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光大。 海派黄杨木雕“祖师爷”---徐宝庆徐宝庆老人1926年生于浙江台州,从7岁那年起,他就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学习。当时,土山湾是中西方工艺美术融会之处,传授技艺的教师大多来自西班牙、法国等,徐宝庆慢慢地将中国传统雕刻与西方雕刻、雕塑、绘画技艺融合在一起,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1957年,徐宝庆赴京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人第一届代表大会”,1958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成为解放后第一批工艺美术师之一。他创作的“农”、“林”、“牧”、“副”、渔”大型樟木雕作品,陈列在当时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上海文庙孔子像、鼋头渚龙龟等都出自老人的手中。徐宝庆也被尊称为海派黄杨木雕的“祖师爷”。徐宝庆老人一生曾经收过101个徒弟,期望将自己的技艺广泛流传。但是,晚年老人开始发现,愿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的弟子中现在年龄最小的也已年过六旬,其中几乎没有人专门从事黄杨木雕工作,因此老人发出感叹“技艺到此结束”。2007年,徐汇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海派黄杨木雕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初,这位82岁的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辞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