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南荚蒾 |
释义 | 基本内容别 名:(竹/奋)箕藤 种中文名:海南荚蒾 种拉丁名:Viburnum hainanense Merr. et Chun 科中文名:忍冬科 科拉丁名:Caprifoliaceae 属中文名:荚蒾属 属拉丁名:Viburnum 国内分布:广东南部、海南和广西南部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 中国植物志:72:73 生长习性生于灌丛或丛林中,海拔600-1400米。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达3米;小枝、叶下面和花序均有黑色或栗褐色微细腺点;当年少枝四方形,连同叶柄和花序均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去年小枝紫褐鱼或灰褐色,圆筒状,无毛。叶亚革质,矩圆形、宽矩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5-7 (-10) 厘米,顶端短渐尖或尖,基部宽楔形或有时圆形,全缘或中部以上具2-3对疏离的小齿,上面稍光亮,两面无毛或下面中脉及侧脉被疏或密的簇状毛,有黑色或栗褐色腺点,侧脉4-5对,上面凹陷,弧形,近缘前互相网结,基部一对伸长而作离基三出脉状,小脉近横列,上面显著;叶柄长3-6 (-10) 毫米。复伞形式聚伞花序顶生,直径2-4厘米,总花梗长4-10毫米或几无,第一级辐射枝 (3-) 4-5条,长约1厘米,果时稍伸长,花芳香,生于第二至第三级辐射枝上,有短梗;萼筒长约1毫米,疏生簇状短毛,萼齿极短,宽卵形,顶钝形,略有缘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4毫米,无毛,筒长约1毫米,裂片近圆形,反曲,长约等于筒;雄蕊直立,高出花冠,花药宽椭圆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圆锥状,柱头头状,高出萼齿。果实红色,扁,卵圆形,直径约6毫米,顶端细尖;核扁圆形,背面凸起,腹面深凹,其形如杓,无纵沟。花期4-7月,果熟期8-12月。 医药价值根、叶: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蛇咬伤,泄泻,小便淋痛,蛔虫病。 来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1994 【药 名】:海南荚蒾 【拼 音】:HAINANJIAM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忍冬科植物海南荚蒾的根、叶。 【功 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 治】:用于痢疾、尿路感染、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蛔虫病。 【性味归经】:辛,温。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别 名】:油炸木、牛瘦鞭(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 【拉丁名】:海南荚蒾 Viburnum hainanense Merr et Chun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