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琳·贝尔 |
释义 | 人物介绍“法国安妮”留下秘密日记 海琳于1921年出生在法国,父亲是一名犹太人企业家,家庭比较富裕。小的时候,海琳就显示出敏感的文学倾向和非凡的写作天赋。 法国被占领时,海琳正在巴黎索邦神学院(现在的巴黎大学)学习英语。起初她想投奔未婚夫吉恩·莫拉维奇,但是他已经离开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 1942年4月11日,海琳在一章名为“掠夺通知”的日记中写道,父亲收到一份被称为纳粹“经济亚利安化”的通知,实际上就是没收、充公犹太人的财产,父亲也被关进集中营中转站杜兰斯,但不久后被释放。1944年3月8日,全家人再次在巴黎的家中被捕,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出去躲藏。后来,海琳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都死于纳粹的迫害。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海琳凭借丰富的学识用日记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并一直坚持记录直到1945年4月去世。 法国媒体称海琳为“法国的安妮·弗兰克”,不仅因为她们都留下了日记,也因为她们都是死于伤寒症。日前,这本日记已经被命名为《海琳·贝尔的旅程》,经报刊转载后整理成书,其中包括照片和注脚,并将于不久后出版。 称未婚夫为“勇士” 大多数集中营日记描写的都是人们的悲惨遭遇,尽管海琳也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破碎生活和自己的悲惨命运,但她记录下的许多故事都是有趣的和值得高兴的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希望。 法国大屠杀纪念馆负责管理档案的克伦·塔伊博说:“贝尔的日记是个非常特别的例子,这是法国被占领后第一本以学生口气叙述当时生活的材料。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思想十分成熟,一点儿也不会让人有天真的感觉。她对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的命运没有任何幻想。” “她用英语写成这本日记,里面引用了很多莎士比亚和诗人叶慈的语句。海琳甚至在她最喜欢的书中给她的朋友们以英雄的称呼,比如她的未婚夫莫拉维奇被封为"来自湖中的兰斯洛特(亚瑟王圆桌武士中最英勇的一人)。” 日记传承充满曲折 这本日记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更是充满了曲折。首先是海琳请求家庭厨师安德烈·巴比迪亚为她保存着,随后日记被转给了海琳的一个叔叔,而叔叔又给了自己的未婚妻。1992年,海琳的侄女乔布得到这本日记,成为完全所有者。2002年,她将这本日记捐给了法国大屠杀纪念馆保存,希望全世界的人们能够共享这份财富。 乔布说:“这本日记的力量在于,它能从两方面展示出巴黎被占领后的情景:一边是在美丽的街道上散步,一边是不远处正在发生的迫害。尽管海琳在日记中对命运充满了希望,但是她自己也明白,前方巨大的黑暗在等着她。” 乔布还说:“在海琳的灵魂中,有一些非常耀眼的东西。她试图找到一种平衡:比如代表美丽和纯洁的自然以及代表残暴和邪恶的黄星(纳粹强迫犹太人戴上标志自己身份的袖标)。”历史学家安托万·沙巴赫说:“它是一部以悲剧形式存在的真实历史。 《海琳·贝尔日记》于今年1月3日出版后,立即成了法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这本书记述了一名年轻的女性在巴黎无忧无虑的生活如何逐渐被击得粉碎,同时如何日益对自身最终的悲惨命运深信不疑。它被法国《解放报》誉为2008年出版界的“轰动事件”,也被《费加罗》称作“杰出力量的证明书”。它销售火爆,出版3天内就卖出了26000册。 “她的文学水平令人难以置信。”《海琳·贝尔日记》的编辑安托万·沙巴赫向《明镜》杂志表示。他说,从阅读日记的第一页起,他就确信这是一部富于智慧的作品。“它是被占巴黎生活的文学记述。” 海琳·贝尔无可避免地被称为“法国版的安妮·弗兰克”。虽然她们都在1945年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死于伤寒症,前后相隔1个月,但她们的日记却有很大不同。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大部分描写了在阿姆斯特丹的藏身生活,而海琳·贝尔的日记则记述了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的生活经历。 日记是写给未婚夫的遗书 海琳·贝尔出生在一个“特权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很小的时候,海琳就显示出敏感的文学倾向和写作天赋。她的日记是从1942年4月8日开始的,这个22岁的学生描写了她在巴黎索邦神学院(现在的巴黎大学)的快乐生活,她步行在巴黎灿烂的阳光中,她与自己未来的未婚夫让·莫拉维奇书写着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纳粹占领下的法国犹太人生活的黑色现实逐渐侵扰着她的幸福。关键的时刻就是1942年6月8日,她首次戴上了黄星(纳粹强迫犹太人戴上标志自己身份的袖标)。 “ 我高高地昂起头,眼睛率直地看着人们,而他们却转过了脸。”她写道,“但是太难了。” 从前无忧无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她开始觉得,自己在巴黎索邦神学院的朋友当中是一个局外人。父亲被逮捕了,虽然最终获释,但她逐渐意识到甚至财富和权力都无法拯救他们。 日记最后成了她向莫拉维奇讲述自己经历的一种方式,莫拉维奇那时早已离开巴黎,参加了戴高乐麾下的“自由法国”部队。“我清楚自己写这本日记的原因。”她写道,“我知道如果莫拉维奇回来时我已不在这里,我希望他能够拿到日记。我不想消失后,他却不知道在他离开时我所思考的一切。” “可怕啊!可怕啊!可怕啊!” 海琳开始为一个照顾犹太孩子的组织工作,有一段时期,那里的很多同事都被捕了。日记的最后一段,1944年2月15日,有海琳与一个被驱逐出境的人的对话,这个人讲述了犹太人在法国被捕的情况。“德国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灭绝,”她写道。作为一名英国文学专业的学生,日记中她最后用英语引用了一段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中的话:“可怕啊!可怕啊!可怕啊!” 据《海琳·贝尔日记》编辑沙巴赫说,1940年,海琳的父亲曾受鼓动前往美国,他们全家本可以在那时逃离巴黎。海琳在一章名为“掠夺通知”的日记中写道,1942年4月11日,父亲收到一份被称为纳粹“经济亚利安化”的通知,实际上就是没收、充公犹太人的财产,父亲也被关进集中营中转站杜兰斯,但不久后被释放。那时他们一家本来还是有机会离开巴黎的。“但他(海琳的父亲)认为自己是不会受到迫害的,”沙巴赫说,“他觉得这只会影响到外国人。他们是社会精英。”1944年3月8日,全家人再次在巴黎的家中被捕,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出去躲藏。 海琳的父母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在集中营里受迫害致死。1945年4月,就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解放几天前,海琳死于伤寒症。 海琳叙述的很多事情都很令人震惊。日记在与海琳关系密切的人手中辗转了半个世纪。被捕前,她曾将日记交给了家庭厨师。随后,厨师又将日记给了海琳的一个叔叔,叔叔最终将日记转交给了海琳的未婚夫莫拉维奇。日记副本则由海琳的家人保存。伴着无法摆脱的痛苦和追忆,未婚夫莫拉维奇将海琳的日记珍藏了50年。1992年,海琳的侄女玛丽埃特·乔布与莫拉维奇接触,莫拉维奇同意乔布成为日记原稿的所有者。2002年,乔布将这本日记捐给了法国大屠杀纪念馆,这才使得日记“重见天日”。 “伴随我们度过余生的声音” 《海琳·贝尔日记》编辑沙巴赫是在研究一本关于法国被驱逐犹太人的书时,第一次看到原稿的。他询问海琳的家人是否可以将日记出版,“但那时他们还不太愿意。”但是,他们渐渐对此想法表示认同。海琳的侄女玛丽埃特·乔布告诉法国《解放报》,一天,她去了大屠杀纪念馆,发现一大群年轻的女孩簇拥在手稿周围,想要阅读。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她,数以千计的游客都对日记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当沙巴赫2007年底再次给她写信时,乔布表示愿意将日记出版。 据出版商达朗迪耶出版社称,这本书不久将在全世界销售。甚至法国出版前,就已向15个国家销售了版权。今年9月,英文版就可面市,德文版将于2009年上架。 沙巴赫将日记受欢迎归功于它特有的文学特性以及所记述的一位年轻女性如何面对残酷战争真相的心态。“她是一个极其坦率的人,对世界上的痛苦和灾难很敏感,”沙巴赫称,这本日记以一种令人惊异的方式勾勒出,一边是人们美好的生活,演奏音乐,在美丽的街道上散步,“另一边是不远处正在发生的迫害。”他补充道,“海琳就生活在这两种生活之中。” 在本书的序言中,法国作家帕里克·迪亚诺描写了他是怎样受到本书的鼓舞,追溯着海琳的脚步穿越巴黎街道。“书的开头,大家应当保持沉默,聆听海琳的声音,与她同行,”他写道,“一个将伴随我们度过余生的声音与精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