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口镇 |
释义 | 1 江西德兴市辖镇海口镇位于德兴市东北部,距市区35公里。紧邻务源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带,因安徽乐安之水、江西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当地汇合聚流,号称“三川归一口”,故而得“海口”之名。 ◎ 简介海口镇位于德兴市东北部,距市区35公里,东邻新岗镇、李宅乡,南毗龙头山乡、花桥镇,西接泗洲镇,北与婺源太白镇隔河相望。因安徽乐安之水,江西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当地汇合,号称“三江归一口”故得“海口”之名。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5%,耕地面积11074亩。下辖海口、黄渡、江田、舒湾、杜村5个行政村和新源1个居委会,总人口14300余人。镇党委下设17个党支部,6个村级党支部,12个镇直机关党支部,共有党员393人。德九公路(省道201线)横 穿我镇杜村、海口、江田三村,正在修建的德昌高速公路与合福高铁穿境而过(其中德昌高速九都道口、合福高铁龙头山站距我镇分别只有5公里和30公里)。 ◎ 历史海口历史悠久,建制于唐初,有1380多年历史,曾出过进士百余人,有“江西第一进士”之美誉的董申、宋代“江左二宝”的汪藻、有被誉为“南宋第一书”《救荒活民书》的撰写者宋代进士董煟等历史名人。 ◎ 资源海口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具有独特的旅游地缘优势,海口村内尚存有许多名胜古迹,有“五古(古宅、古树、古街、古井、古碑)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之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全镇耕地面积13379亩,山林面积128520亩,活立木储量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镇内共有大小水库35座,水电站3座,年发电量850余万度,其中银港电站是江西省乡镇级第二大水电站。 ◎ 经济2004年,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生产总值1.9亿元,较上年增长13.8%;财政收入526.7万元,增长2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6.9万元,增长2.2%;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982.4万元,增长26.4%;农民人均纯收入3087.4元,比上年净增507.4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4万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入800万元,增长30%。 海口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依托、服务德兴铜矿为立足点,夯实公路交通、文教卫生、水利设施“三大基础”,做活土地、林业、水电“三篇文章”,壮大工业、个私、开放型“三项经济”,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全力打造工贸型经济重镇,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163亿元,较上年增长13.8%;财政收入650万元,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270.5万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3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287.4元,净增2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0万元,增长30%。 2 福建福清市辖镇海口镇位于福清市东北部,始建于北宋。早在唐代,这里就是福建沿海的关防重镇。因其雄居福清湾顶部,揽龙江之入海故得名“海口”。 ◎ 乡镇概况海口镇现辖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7.3万人。全镇总面积为5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511亩,园地面积5237亩,林地面积8343亩,盐田面积1963亩,滩涂面积2716亩。海岸线长达13公里。全镇有港澳同胞6841人和海外侨胞43778万人,分布于52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同时海口亦是福清市对台工作的重点镇街,全镇有台胞100多人、台属1.36万人。 海口镇人民政府驻海口村,镇区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2.1万,东北邻城头镇,西接龙山街道先强村(自2006年12月11日海口镇划出南宅、坊里、隆中、北店、祥丰、塘头、柏渡、先强等八村,并入龙山街道),南靠龙江古桥。镇区规划三条街(新区街、新山街、塔下街),三条路(元载路、新江路、新区路)。 ◎ 基础设施近年来,镇区建设日新月异,已建成全市一流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全市规模第二的元载商业中心。新建成的还有海口邮政局、农行营业所、中国银行海口分理处、地税所、派出所、交警中队、交管站、供电大楼、工商分局等14个单位。法庭、广电、司法大楼正在筹建中。镇区有元载文化中心、海口中学、元载中学、海口中心小学、海口中心卫生院等设施完备的文教医疗卫生单位。 ◎ 交通概况该镇扼福清、长乐、平潭三市(县)的交通要津,大真、元华两条高等级公路与龙江水路形成“川”字形交通网贯通全境。距福清市区13公里;东行8公里是三万吨的国家级元洪码头;西行20公里是324国道福厦线,由此接驳福厦高速公路,距福州市区73公里;往东北行车30分钟可直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海口港可直航世界各地。由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捐建的元载大桥,方便了龙江两岸村民往来。 ◎ 人文历史作为福清“五大古镇”之一的海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历代人才辈出。宋明两代,举人、进士“一科常中二三”。历史名人郑侠(1041-1116)出生于牛宅村,后迁居福清城关西塘(现福清市区有条一拂街,即以郑侠的“一拂先生”雅号为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1785-1850),祖籍岑兜村。著名侨领、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简称世联会,下同)主席林绍良先生和著名侨领、世联会副主席林国民先生,均祖籍牛宅村。著名侨领、世联会常务副主席俞雨龄先生,祖籍海口里美村。福建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专家、《三角号码字典》发明者陈以强先生,系晨光村人。革命名人,原省人大主任程序(1919.5-1998.9),系斗垣村人。 ◎ 旅游资源海口名村有岑兜村、牛宅村、斗垣村、晨光村。岑兜村于2005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名居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祖居、林绍良先生旧居。名胜有瑞峰寺、东岳庙、瑞岩寺、通江门等古建筑;始建于宋代至今保存完好的龙江古桥,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琢于元代,素有“江南第一佛”之誉的瑞岩弥勒佛石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经济发展近年来,海口镇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并于2006年重新入选“福建省百强乡镇”(第71位)。 3 安徽安庆市大观区辖镇◎ 镇情简介海口镇位于安庆繁华城区的西边,地质年代由长江与皖河冲积形成的绿洲——海口洲、小洲(又称金洲)、官洲(又称银洲),遐迩闻名的海口镇就坐落在这美丽的“三洲”上,隶属安庆市大观区管辖。镇北依皖河,南临长江(长江岸线约20多公里),西与皖河农场毗邻,东由皖河大桥连接安庆城区。 全镇拥有5万人,现辖12个村、2个居委会,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圩内面积约53平方公里,外滩面积约6万亩,可耕地面积约5万多亩,可养殖水面约1.5万亩,是皖西南渔棉之乡、安徽省科普示范镇。 ◎ 自然风光海口镇平川秀美,水更美,生态更宜人。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万亩西江,犹如人间仙境、地面“银河”,七里湖、八里湖风光如画,具有鲜明的“水镇”特色;占地面积300多亩的龙晟农业生态园,是回归乡土自然、享受农家情趣的乐园;千年古刹——永宁寺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 经济建设海口镇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越、商贾云集。镇内有安庆直供35KV高压输变电;日供水可达10万吨自来水厂;有线电视和电信网络覆盖全镇;安九S332省道贯穿全境,同马大堤堤顶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顺境而过,形成立体交通四通八达的格局。距沪溶高速、安庆机场、安庆火车站、安庆长江大桥约8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工业园内有运通化工公司,金铃汽车电器、皖苏棉业、兴醇庆制衣、金雷仓储、长江宾馆等12家工商企业落户,共投资约9000多万元。 以工业化为牵动,以城镇化为战略,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全民创业为载体;努力建设二个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海口工业园、海口无公害蔬菜基地;培育三大经济板块:即皖河桥头的特色服务区,西江、龙晟旅游度假休闲区,中心城镇商贸物流工业区;将海口建成安庆的卫星城和安庆西部经济桥头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4 浙江青田县辖镇◎ 镇情简介海口镇于1992年由原海口乡、东江乡合并建镇,地处瓯江中游,青田县城西北,330国道、金温铁路和金丽温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并设立铁路货运中转站和高速互通,区位、交通、人文、信息等优势十分突出,是周边乡镇的货物集散地。实施“市场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海口镇所辖13个行政村:海口、麻埠、界阜、高沙、鹿山、南岸、泗洲埠、海林、南江、东江、和合、平山、凉亭脚,农村常住户数4617户,人口16587人,土地总面积137274.6亩(其中耕地4605亩,园地1944.1亩,林地130570亩,水面6.5亩,其他149亩),2003年通过小康镇验收,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508万元,占69.4%,农业产值1550万元,占30.6%,农民人均收入3860元。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贫困村2个,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有568人。 ◎ 农村经济(一)海口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工农业生产:据数据显示,工业发展较为滞后,工业总量偏低,企业规模小、散,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实力不强。农业特色效益农业未形成规模,特色种养业比例低,农产品加工属于粗放型,精深加工基本空白。 (2)资源利用:海口镇13个行政村,其中5个行政村属于高山偏远村,土地资源分布散、开发难,基本上是低层次、零星开发。雄溪源拥有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缺乏投入未曾到充分的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的人才极为匮乏,参加技能培训的更为极少,以纯劳动力付出为主。 (3)村级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近40%的村为村级经济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 2、海口镇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文化沉淀,山区群众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大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缺乏干一番大事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畏难情绪严重;少数群众习惯于“等、靠、要”。 (2)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就业不广。海口镇拥有劳动力9328人,占总人口的56.2%,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5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1%;初中文化程度41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59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6.1%。 5 云南澄江县辖镇◎ 乡镇简介位于澄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东邻宜良县,南接华宁县,西濒抚仙湖,北接右所、九村镇。因抚仙湖水由此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故名“海口”。全镇最低海拔1328米,最高海拔2100米。全镇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19.5公里,有湖岸线8公里,所辖面积为102.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524亩,其中水田1926亩,山地8598亩,境内最高海拔2183米,最低海拔1328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海口镇除海口小三角洲外均是山区,境内山峰起伏、沟壑纵横、连绵不断,阶梯状地貌东低北高,形成了冷凉山区、和温热河谷的立体气候,山岭上森林茂密覆盖较好,全镇气候及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境内有清水河和南盘江绕境而过,澄华公路沿湖通过,是连接澄江、华宁、江川的主要通道。山区水利条件较差,稻谷以永和、海口为主,山区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主产包谷、小麦、荞子、豆类、烤烟、菜子为主,松园、新村发展了柑桔产业,海口、新村发展了蔬菜种植,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人口民族全镇下辖4个村委会,总人口总人口11354人,其中男5532 人,女5440人;少数民族人口2972人,占总人口的 4.2 %。这里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多年来各民族兄弟和睦相处,凝结了兄弟般的情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年的农历初三是苗族传统的“采花山”民俗活动,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火把节”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每年的活动都要吸引数万来自各方的连同他们的“跳罗”、“太平花鼓”、“草狮子”、“斗牛”、“摔交”等节目已成为海口镇民族文化品牌、宾客。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深受其他民族兄弟的喜爱。 ◎ 经济建设海口镇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镇内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包谷、稻谷。近年来,镇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白菜、青花、小瓜、辣椒、早包谷等经济作物正在成为农民增收创富的亮点,畜牧业方面,由于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2002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现价)880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49.587万元,财政支出312.69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6 元。 ◎ 旅游资源海口镇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闻名于世的澄江“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就坐落于海口镇新村村委会帽天山,2001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在海口镇风光绮丽的10公里海岸线上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湖岸风貌,还有源源不断的热水资源,位于抚仙湖边的热水塘有地下温泉数口,温泉散布在湖中及岸边,常年水温58℃,流量0.08立方米/秒,水中含有多种矿物元素,近年来温泉周围建起了抚仙湖温泉培训中心,中心设有各种中高档客房,有天然温泉游泳馆和KTV包房、餐厅,中心内树木苍翠,百花盛开、是旅游、会议、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抚仙湖唯一的出水口清水河流经海口镇,清水河年平均水流量为4.5?6.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立方米/秒,距海口300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牛舌坝和梅子坝,以及清朝、民国年间又重修的“海晏桥”,沿清水河而下是观音堂峡谷,此峡谷石碧干仞,箐深林密,河上有6座梯级电站,河水流入南盘江,汇合于珠江、流入南海。 当前,省政府提出把抚仙湖建成"云南一流、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并着力打造“七大片区”,建设“十个旅游精品”,发展环湖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七大片区”之一的海口温泉度假区和“十个旅游精品”之一的海口水城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6 云南昆明市西山区辖镇海口镇位于西山区南端,螳螂川畔,因是滇池西南的出水口而得名,东临滇池、南接晋宁、西连安宁、北与本区的碧鸡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7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16亩。辖11个农村村委会、74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委员会。镇内有中央、省、市、区属企业63家,全镇总人口近10万,城镇人口50678人,农业人口24395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镇内居住着汉、回、彝三个世居民族。回族聚居在里仁村委会,是西山区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彝族分布在双哨村委会和白鱼村委会的禄海新村。 海口镇是滇池西南部一大工业区,光学仪器制造有5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素有“光学城”之称。境内有云南北方光学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云南西仪工业有限公司、云南圆正轴承有限公司、云南水泥厂、云南省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轻依兰集团公司、云南三环化工有限公司、海口磷矿等中央省属企业,是云南磷矿资源的主要产地,矿体具有品位高、储量大和便于开采的特点。随着三环公司等一大批以磷资源为加工基础的工矿企业的建成,使海口成为全国较大的磷化工基地。 滇池西岸的白鱼口,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有名的旅游疗养胜地。被誉为“小石林”的海口石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石龙坝发电厂,为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海口境内还有白塔、中滩石器文化遗址,生物化石“昆明鱼”、“海口鱼”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