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人 |
释义 | 中亚和西伯利亚西南地区的居民。,在俄国文献中称其为“吉尔吉斯人”或“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约1655万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共和国,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等地。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哈萨克人被定义为欧罗巴的图兰人种,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及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种人。 中文名:哈萨克人、哈萨克族 外文名:Kazakh 人口:约1655万 分布:哈萨克、俄罗斯、土耳其、中国等 人种:图兰人种(白、黄混血) 哈萨克人简介分布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自称卡扎赫人或卡扎克人,分布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德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和阿富汗等亦有分布。 人种哈萨克人属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的混合型,是突厥人。现数1660万人。 使用哈萨克语,分南部、西部和东北部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为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部分地区保留萨满教和祖先崇拜。根据出土文物和人类学资料,其远古祖先塞种人、乌孙人和阿兰人等,早在青铜时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地区。哈萨克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或半游牧业,畜牧业方面以饲养马、绵羊、山羊、骆驼、牛等为主,只有少数地区从事灌溉农业。无论畜牧业或农业都比较落后。自19世纪中叶起逐渐转为定居,出现了家庭手工业(织毯、制毡、呢绒等)、捕鱼和狩猎。十月革命后,工业(开采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和农业(种植谷物)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住在哈萨克和与之相邻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突厥民族。哈萨克人是由8世纪前后进入河间地带(阿姆河以东锡尔河以西地带)的突厥人和13世纪中进入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混居结合,于15世纪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语,体形属于突厥民族。20世纪晚期在哈萨克约有1838万人,在俄罗斯约有498万人,在乌兹别克约有180万人,在中国(主要在新疆)约有159万人,在蒙古约有39.3万人。还有别国也有多数的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是中亚操突厥语的,在中亚仅次于乌兹别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萨克人是传统的游牧民族,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里(即蒙古包),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盖毛毯。哈萨克人按季节移居为其牲畜(包括马、绵羊、山羊、牛、和少数骆驼)寻找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辅以羊肉。发酵後的马奶(koumiss,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紧贴在蓬架上,使帐篷内外舒适整洁,并且可用来做斗蓬。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皮鞭,马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 哈萨克人自认来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游牧部落,分别占居原先的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的东、中、西三部分。游牧部落再分为更小的集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大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儿子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在帐篷聚居。部落中各层次的集团均在传统上设有首领,但作为全民族,甚至一个游牧部落,难得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 由于定居后的农业侵占了牧场,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衰落。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著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终于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到1934年,在原苏联只剩下一个游牧部族。不过在中国新疆还存在许多游牧部落。 哈萨克人族源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斯基泰人,(塞种是波斯,印度史料的称呼),乌孙、康居、奄蔡人、大月氏、匈奴、柔然、铁勒、可萨人,契丹、蒙古等民族。哈萨克这字有四解释:尼合迈德·蒙加尼指出是奄蔡的异译。这字也有白天鹅的意思。kaz是天鹅,ak是白。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天鹅化身成的美女与一个男人生出的后裔。俄罗斯人拉甫罗夫指出在八世纪僧侣叶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萨克,哈萨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语中是指处境不好,无家可归的人。在晚清,丁谦指出哈萨克是可萨人的异译。 在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里都有乌孙和匈奴(阿尔根) 哈萨克人历史根据出土文物和人类学资料,其远古祖先早在青铜时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地区。他们是塞种人、乌孙人(公元前2~前1世纪出现在伊犁河流域)、阿兰人(公元初在咸海以西)等。 公元前2~前1世纪,中国汉武帝遣细君、解忧公主和女官冯嫽与乌孙昆莫(王)、大将联姻,乌孙即与汉朝建立联盟和隶属关系。 6世纪中叶,在阿尔泰山区游牧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在乌孙故地的居民中又增添了突厥人的成分。随后,又陆续吸收一些外来移民,如10~12世纪喀喇(哈拉)汗国的回鹘和葛逻禄人,12世纪建立西辽的契丹人,12~13世纪蒙古兴起时的克烈、乃蛮、钦察及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等。 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形成了哈萨克部族。16世纪末,哈萨克人按住地分为3个“玉兹”,即乌拉玉兹(大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和奇齐克玉兹(小玉兹),在中国清代文献中分别称其为右部、左部和西部。其中鄂尔图玉兹人数最多,力量最强。 18~19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被沙俄兼并。 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5年成立自治共和国,1936年底建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哈萨克人经济从事哈萨克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或半游牧业,畜牧业方面以饲养马、绵羊、山羊、骆驼、牛等为主,只有少数地区从事灌溉农业。无论畜牧业或农业都比较落后。自19世纪中叶起逐渐转为定居,出现了家庭手工业(织毯、制毡、呢绒等)、捕鱼和狩猎。十月革命后,工业(开采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和农业(种植谷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苏联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哈萨克人习俗过去哈萨克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宗法封建关系占统治地位,男性家长享有绝对的权力,妇女处于无权地位。哈萨克牧民的住所为便于拆卸和携带的“突厥式”圆顶帐篷,用木杆和毡毯搭成。冬季住平顶土房,设备十分简陋。饮食多用米面调制,有馕、抓饭、“包尔沙克”(即用羊油或牛油炸成的面团),喜食抓羊肉。民间创作丰富,如传奇故事、抒情诗歌、讽刺性曲艺等。 另有少数哈萨克人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等地。 哈萨克人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妇女夏季穿长花布连衣裙,喜用银元或银制品作装饰。冬季外罩对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缝制。妇女头戴白布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长及脚跟,头巾左上端有饰品装饰。年轻女子头戴圆形花帽,冒顶由猫头鹰羽毛作帽缨。冬天男子多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腰束皮带,右侧佩有小刀,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因经常骑马,男女都穿长统皮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