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 |
释义 | 哈萨克可能指:1、民族名;2、政权名:哈萨克汗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简称,也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简称。哈萨克主要指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族源包括突厥人、塞种人、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乌孙,高加索人等,其族名有自由之民、游牧战神、白天鹅之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哈萨克王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俄白帐汗国分裂时期,历经风云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哈萨克民族,并在1991年建立新的主权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中文名:哈萨克 外文名:Kazak、Kazakhstan 人种:图兰人种 人口:约1660万 哈萨克民族简介大约公元前20世纪,在里海(Kas - py)边岸和高加索(Kav - Kas)山顶生活着一些人。Kas-py意为生活在海边的人,Kavkas意为“鸟飞不过”,即生活在高原上的人。这些人因占据着中亚最西部,被当时生活在中亚地带的称为“边境上的看守人”,“自由自在的战士”。后来不抵来自东方的伊赛多涅斯人和斯基抬人的攻击,这些游牧种族不得不抛下自己的家园,南迁至伊朗以北。公元前18世纪 这些人又迁北归,发现昔日的家园已被强悍的马背上的弓箭手阿兰人所占领。逐上移至邙吉斯塔戊一带,到公元前的6,7世纪,被当地的阿兰人所同化。历史上只留下《哈萨克亚草原》的名称。罗马大帝康士坦丁留给儿子的遗嘱中说:“在那外围有着哈萨克亚大草原,再过哈萨克亚就是阿兰”康士坦丁大帝是913 - 959年代之间称帝之。18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侵入哈萨克,对哈萨克进行残酷统治。十九世纪中期后哈萨克汗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逐步并入帝俄。 苏美尔人与哈萨克人有历史渊源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种族是苏美尔人。公元前750至700年被来自西西伯利亚的斯基太人赶出中亚草原之前,苏美尔人在辽阔的哈萨克草原上展现了自己的灿烂而优秀的文化。他们称自己是太阳之子,所以将Ra(苏美尔语,日神也)作为自己的崇拜对象。和草原上的其他种族一样属于欧罗巴人种的苏美尔人的语言归属,在历史学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欧洲的历史学家们竭力于证明他们是属于印欧语种,而著名的突厥学家,语言考古学家欧勒加斯.苏赉曼在其《亚西亚》,《1001个词》等书中用种种实证证明他们是属于突厥语系。不管历史学家们怎么说,苏美尔人的确是后来形成哈萨克民族的族源之一。 斯基泰人斯基泰人(Skythan),又译作西徐亚人或是斯奇提亚人,这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而他们根据国王的名字自称为斯科洛托伊人(Skythai) 。在大约公元前两千纪早期,他们就已定居在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北方,公元前8 世纪末开始向西迁徙,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参与了亚述、米底的争霸,因而从公元前7 世纪起,这些文明古国的史书中开始出现有关他们的记载。他们勇猛、凶悍,善于打造锋利的铁制武器,他们骑马作战,机动性高,战斗力强,凭借这些,他们“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到第三世纪期间也如往常一样仍是为俄罗斯草原上的主人”。 乌孙人 与哈萨克历史有关的还一个重要种族是乌孙。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逐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一道游牧。 其他和斯基太人一同在哈萨克草原上生活着的,与哈萨克族族原有关的其他种族,比如萨尔马特人(Sarmatian) 、马萨格泰人(Massagetae ,也作玛萨该依塔人、马萨格太人等) 、塞种人(Saka) 伊赛多涅斯人(Issedonians)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突厥民族,以及后来的匈奴人,塞尔柱克人等各个种族在形成哈萨克族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库曼(克普恰克)文化流年似水,上面的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各种族慢慢地消落了下来。新的种族抬头,形成新的文化模式并将比自己之前的种族融入到自己的民族中来,同化。哈萨克草原上出现了又一个强大的种族式文化 --库曼(克普恰克)文化。克普恰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个部落, 在中国史籍中叫做“钦察”【当初正是由于受到钦察人的压力,乌古思-土库曼人才大批西迁,其中的一部迁至小亚细亚,发展成为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人称他们为“波罗维齐”,而在东欧、拜占庭的史籍中则叫做“库曼”。钦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跃的一个部落,他们向西、南两个方向的发展都很积极。向西,他们 一路战胜了伏尔加河、顿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扎尔人、保加尔人 和佩彻涅格人,一直行进到多瑙河畔,还多次打败罗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向南,他们则逐步占据了里海、河中之间的广大地区,使得原本游牧于此的乌古思部落纷纷向南、向西迁移。于是钦察人势力大盛,欧亚间的那一大片草原也 被叫做“钦察草原”,而欧洲的商人要想从陆路去东方,就必然会经过钦察人的领地,因此,他们认为在亚洲掌握库曼语(即钦察语)就跟在欧洲掌握拉丁语(或者说像今天我们掌握英语)一样重要,为此,当时的欧洲还专门出了一本《库曼语汇编》这部《汇编》也成为后世突厥学家们研究古突厥语言的宝贵材料】。 蒙古西征时,钦察和俄罗斯(当时叫斡罗思)组成联军,进行了抵抗,但终于挡不住蒙古的铁骑,拔都在征服了钦察和斡罗思全境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因为汗国境内以钦察人为主,所以也叫做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不久便在其东部领土上分出了白帐汗国。 雪豹民族哈萨克的崛起在那迷人的天山山峰上生活着一种美丽又稀有的野兽——雪豹。对于这些山峰而言,雪豹既是主人,又是看守者。它尊贵、骄傲又独立。在天山山脚居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哈萨克人。雪豹是这个民族的吉祥物,也是这个年轻国家的象征物。哈萨克斯坦的国土面积在世界排名第九,20年前获得独立。也正是在这20年间,哈萨克斯坦一跃而上,成为整个中亚无可争议的领袖。 1991年,在世界的政治地图上出现了15个从苏联帝国分离出来的新国家。获得主权之后,每个国家都可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一切从头开始,如今已经过了20年。正值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各国已可以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和政治策略。哈萨克斯坦在此的成绩是非常杰出的。 这个年轻的共和国走出的第一步且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解决了苏联的核遗产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哈萨克斯坦拥有世界第四大核武库。国际社会屏住了呼吸,看哈萨克斯坦——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试验的受害者——如何处理这笔危险的财富。国家新领导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立场明确:全面放弃核武器,并转让给俄罗斯。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哈萨克知识分子领导了一场全球性反核运动“内华达-塞米巴拉金斯克”。在哈萨克斯坦的倡议下,联合国宣布从2009年起,8月29日为反对核试验国际日,这一天正是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关闭的日子。 雪豹高贵且坚毅。它不同于其他野猫,它毫无侵略性,也不会主动袭击人类。这些年来,哈萨克斯坦一贯奉行和平与睦邻友好的政策,这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从历史上看,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居住着140个民族和40个宗教团体!简而言之,苏联曾将镇压和流放者送到这个大草原。俄语是全国各族沟通的共同语言。其地位在国家宪法中得到承认。考虑到其种族众多,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初期便成立了一个独特的机构——哈萨克斯坦人民大会,旨在捍卫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无论种族背景和宗教信仰。有趣的是,大会是协商性机构,大会中的一些成员必须是议会代表。这一切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不仅适合哈萨克人,也吸引了外国游客。哈萨克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宗教能永久对话的平台。每隔三年,在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阿斯塔纳——的和平宫里举行世界宗教大会,讨论重要问题和当代的挑战。除此之外,阿斯塔纳还举办了世界精神文化论坛。 信任(trust)、宽容(tolerance)、传统(traditions)、透明(transparency)这“四个T”原则建立在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事件的基础上——担任2010年欧安组织的主席。这成为了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最高成就,全球都承认其睿智领导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权威。为了展开卓有成效又公开的对话,欧安组织成立这么多年来正是哈萨克斯坦第一个将56个成员国首脑聚集在阿斯塔纳举行的历史性的12月首脑会议上。当时,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在讲台上再次呼吁创造世界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哈萨克斯坦的一体化倡议的突出成就是建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和亚信会议,并在集安组织内开展合作。在独立周年里,哈萨克斯坦还主持了两个大型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伊斯兰会议组织。如今,稳当的方法和宽容作为哈萨克斯坦在这些组织主持的基本原则也在阿拉伯国家中引起重视。 在外交政策方面,国家采取多方向政策。它已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双边关系。在北部首都阿斯塔纳和南部首都阿拉木图有几乎所有国家的外交使团。共和国的经济正在稳步增长。其他国家不担心将钱投入到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哈萨克斯坦中。独立20年来,哈萨克斯坦吸引了1300亿美元外国投资,这几乎占了在中亚地区的所有投资的80%。然而雪豹总是寻找其自然财富。如今,已制定了2020年发展战略,其中包括了加快工业创新发展的国家发展纲要。哈萨克斯坦正加强国内生产,并创造自己的品牌。 闪耀的天山脚下是哈萨克斯坦的南部首都——阿拉木图。在这个大都市的市中心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独立纪念碑——一个哈萨克武士站在强壮的雪豹上…… 族源一般认为:钦察草原的最早居民是斯基泰人。匈奴人西迁以后,各突厥语民族开始逐步进入钦察草原。成吉思汗西征之后,这里分属蒙古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这一期间,当地人与蒙古人不断融合,初步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血缘上以突厥人为主,并接受了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汗国成立后,周边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经过几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因此,哈萨克人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印欧民族(斯基泰人,乌孙、康居、奄蔡人、大月氏)、突厥民族(匈奴、铁勒、可萨人、钦察、康里、阿儿浑、葛逻禄、汪古、克烈、乃蛮、诺盖人),蒙古语民族(契丹、蒙古、札剌亦儿、弘吉剌、忙兀惕、乞颜)等民族;其中后来的突厥人和蒙古人成为主体部分。 分布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哈萨克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历史上的哈萨克人游牧范围十分广阔。 十六世纪前期,分布西至乌拉尔河,南到塔什干,北接伊施姆河,东达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开始蚕食中国领土,逐步吞并哈萨克草原和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使一部分哈萨克人中断了与祖国的联系,并被迫迁移到沙漠地带。 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原来就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及划界后纷纷投归祖国的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一带,部分在阿尔泰山以南地区。这就是今天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来。清代,还有部分哈萨克人因军事征调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肃、青海等地,建国以后这部分人中约有25000多人先后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园。 在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语言文字哈萨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古代哈萨克语与古代匈奴、乌孙、康居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从蒙古语维吾尔语和汉语吸收了许多词汇,形成现代哈萨克语。中国哈萨克族语言比较统一,方言差别较小,共有九个元音,二十四个辅音音位。 公元6~8世纪,哈萨克族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8世纪之后使用过回鹘文,其后又使用过察合台文。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现被称为哈萨克老文字。自1965年起,开始推广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新文字,并一度和哈萨克老文字并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人们觉得推行哈萨克新文字的条件尚未成熟,于是又全面恢复了老文字。 民族解释哈萨克族名存在着各种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哈萨克族学者尼合迈德·蒙加尼认为:哈萨克族名是“奄蔡”(аза)的异译。аза中的аз义为天鹅,ak义为白,аза含有白天鹅之义。因而哈萨克族把自己说成是天鹅化身成的美女与一个男人生出的后裔。 二、俄罗斯学者拉甫罗夫认为:在八世纪僧侣叶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萨克。 三、哈萨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语中是指处境不好,无家可归的人。在晚清时代,中国学者丁谦认为哈萨克是可萨人的异译。在北高加索民族的语言中,哈索格有高大奴隶的意思。最早的哈萨克由里海一带的卡斯比与塞种构成。 四、另一种观点认为 哈萨克是源于古老地名,据记载罗马大帝康士坦丁留给儿子的遗嘱中说:“……在那外围有着哈萨克亚大草原,再过哈萨克亚就是阿兰。”康士坦丁大帝是913 - 959年代之间称帝之。哈萨克意为“自由之地”,引伸泛指所有生活在中亚大草原的自由部族,这些部族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文化多样,但是语言高度统一。 五、还有一种科学的解释是,(аза)是突厥词汇,“khas”在突厥语指的是“专属”“特指”“属性”的意思,而“sak”是塞种人及斯基台人(skythai)的称号,连起来就是“kassak”。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变为现在的“kazak”,意思是“真正的塞种人”,表示是塞种人的后裔。 宗教信仰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哈萨克族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为崇拜的对象。马、牛、羊、驼等牲畜都有其主宰的神。青草是象征生命之神。河边的树是神木。人若死后,灵魂不灭,所以祖先崇拜在哈萨克族也有很大影响。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由神灵支配,善神给人们带来幸福,恶神给人们带来灾难。 在古代哈萨克族当中,也信奉“巴克斯”、“巴力格尔”、“杜压纳”、“察依克”。实际上,这些神类似北方民族中的“萨满”。“萨满”是神的化身和代理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牧区跳神、占卜和念咒,从而为病人驱鬼,为猎手祈福,求风调雨顺,保人畜平安等等。15世纪始,哈萨克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后,萨满教在活动中也采用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形式,但在牧区至今仍有保留。 哈萨克历史今天哈萨克东部大部分从西汉一直到西晋都属于中国版图,唐朝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元朝时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新疆,西部属中国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从中国西汉汉武帝时,今天吉尔吉斯大部分首次纳入中国版图: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战胜大宛后,西汉朝廷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西南)置使者、校尉,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后又设置伊循都尉、护鄯善以西使者。后来扩大统治范围,“最凡国五十”,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今铂尔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尔地区的无雷,今阿赖谷地的休循等国,都受其管辖。“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纳入了西汉王朝的版图。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并“督察乌孙(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起初负责“护西域三十六国”,后来扩大统治范围,“最凡国五十”,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今铂尔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尔地区的无雷,今阿赖谷地的休循等国,都受其管辖。“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纳入了西汉王朝的版图。1864年10月7日,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边界条约,强行割让中国新疆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就包括原来的中国领土,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土地。1876年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被沙俄吞并,至此,原来的中国领土、吉尔吉斯全部土地被沙皇俄罗斯吞并。 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 建立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出诺盖汗国和乌孜别克(月即别)汗国等。 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作克拉依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剌之机,与贾尼别克汗(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领部分游牧部落向东迁徙,进入巴尔喀什湖以南我国明代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了哈萨克汗国。人类历史上消失至2千年之久的“哈萨克”名字。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克烈汗、贾尼别克汗与亦力把里统治者联盟,共同对抗阿不勒海尔汗。 1468年冬,利用阿不勒海尔汗在往征哈萨克汗国途中丧生,乌兹别克汗国内乱之机,征服东钦察草原各游牧部落,乘机占领锡尔河流域的卡腊套山大部分地区。附近哈萨克部落纷纷归附,逼使乌兹别克继位者穆罕默德·昔班尼汗逃往帖木儿汗国的土耳克斯坦城。 1470年,又率军攻土耳克斯坦城,迫昔班尼逃往布哈拉。随着军事的胜利,汗国领土不断扩展至巴尔喀什湖西北广大草原及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直至中亚塔什干、安集延、撒马尔罕等地。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20余万。 16世纪初,哈萨克汗国在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统治时期(1511~1523年或1508—1518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达到空前繁荣。哈斯木汗联合东察哈台汗国统治者,与昔班尼汗进行了长期战争。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首府从锡晏那克城迁至土耳克斯坦城。 1513年,与赛德汗缔结反对塔什干统治者的联盟,和邻近地区特别是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甚为频繁,并采取措施促进哈萨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汗国人口增至100余万,兵额达30万。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哈斯木汗在自古相传的习惯法基础上进行整理,于著名的比会议上,制定通过了哈萨克汗国第一部法典,即《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或《明显法律》。其中包括财产法:关于解决牲畜、牧场、土地诉讼的规定;刑事法:关于杀人、抢掠人口和牲畜、盗窃等刑事犯罪的判刑规定;兵役法:有关组建军队、兵役义务规定;使臣法:挑选使臣的条件,指出使臣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熟悉各国情况,能言善辩,精通外交礼节等;民事法:有关婚丧等礼俗和节日庆典等具体规定。1523年,哈斯木汗卒,汗国内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哈斯木汗之子马玛什继位不久被杀,哈斯木汗堂弟塔赫尔即汗位。他对内暴虐无道、倒行逆施,对外则不分敌友,四处出击,使汗国走向衰落。至布达什时(1533—1538年在位),汗国处于分裂状态,诸部落自立可汗,各据一方。 民族历史简略比邻友好1538年,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札尔为可汗后,在长达42年中,平定内乱,恢复与邻国之友好关系,加强哈萨克、吉尔吉斯同盟,为汗国中兴时期。后经契戛依、塔吾勒汗,至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额什木即汗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还用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务和刑事犯罪案件,他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了补充,形成《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其补充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他自己汗国的法律;比应当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巴图尔应师出有名并战必取胜;尊敬有学问的人。。 战争分裂1628年,额斯木汗卒后,子杨吉儿(江格尔)汗继位。其东部准噶尔强盛起来,常攻打哈萨克汗国。杨吉儿与布哈拉汗及叶尔羌汗联合,共同反击准噶尔贵族的进攻。 1652年,杨吉儿汗在与准噶尔战争中阵亡后,哈萨克汗国内部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较有势力的苏丹自立为汗,各霸一方。 1680年,额斯木汗之子头克汗(泰吾坎汗)继位后,即着手消除汗国内的分裂状态,加强汗权和地位,维护各部间的团结,采取各种措施控制三个玉兹,限制各兀鲁思的独立活动。经常召集大、中、小玉兹的汗和比在塔什干开会,商讨国内外重大事务,使哈萨克汗国又出现安定统一的局面。但在其统治时期,由于准噶尔贵族侵占了哈萨克东部地区,哈萨克人拥有的牧场大为缩小,内部争夺牧场的纠纷时有发生,人命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头克汗审时度势,将土地法从财产法中分离出来,从刑事法中析出偿命法,并对寡妇转房作了具体规定,以法律形式来解决当时遇到的新问题。即将《哈斯木汗法典》的五项条款修改并补充为七项,增添了土地法和偿命法,称之为《七项法典》,或称《头克汗法典》。 1718年,头克汗逝世后,哈萨克汗国逐渐衰落,各玉兹的小汗不服从大可汗的管辖,各自为政。根据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哈萨克和突厥民族的神圣之地,“哈萨克”这个名字是斯拉夫语KAZAKH 游牧战神的意思。从天山到里海的中亚草原是这游牧战士的地盘。公元前794年到公元1840年代,哈萨克民族及其祖先就一直生活在这里,19世纪的哈萨克王国也建立在这里。后来被俄罗斯沙皇占领并统治。1921年成为苏联的一部分。1945年苏联打败法西斯胜利之后,1946年成立了哈萨克斯坦苏维埃加盟共和国。1991年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全苏最后宣布独立的国家)。 哈萨克汗国概要(1470-1847年)占有极大领土,最远到达东欧黑海沿岸。他们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小玉兹、中玉兹、大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现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乌拉尔河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至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施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楚河。巴兰杜黑汗时代军力50000人,哈斯木汗时代人口百多万,兵力三十多万。 公元前5~10世纪在现哈萨克领土上建立过以土米热斯女王为首的塞人的汗国其中的尖子帽塞人就是现代哈萨克人的祖先,哈萨克是突厥民族,和土耳其等突厥民族的起源相同,是‘蓝突厥’的后裔。 朝代概要(简单介绍) 公元前1世纪左右又建立了乌孙汗国,并与当时的汉王朝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建立了突厥汗国。 9~12世纪曾建奥古兹族国、哈拉汗国。 16世纪初基本形成哈萨克部族。 18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帐和中帐并入俄罗斯帝国。 19世纪中叶以后,哈全境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 1917年建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不久俄国红军追击白匪入境哈萨克,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沙俄入侵18世纪起,沙俄势力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了加强对西伯利亚及其以南土著诸部落的统治,当时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秉承沙皇的旨意,搜集哈萨克的习惯法、判例,并根据沙俄统治者的需要,作了某些补充,于1822年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并于1824年付诸实施。 沙俄根据《法规》,将中玉兹领地分为8个区,归西西伯利亚所属的鄂木斯克州管辖。小玉兹则被分成西、中、东3个区,并强迫小玉兹5万哈萨克人迁至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规定由50至70帐(户)组成一个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联合成一个伏勒斯特(小区),由15至20伏勒斯特构成一个奥克鲁克(大区)。由长者治理阿吾勒,苏丹管辖伏勒斯特。治理奥克鲁克的则是公职人员,由大苏丹和4个助手(两位俄国人、两位哈萨克人)组成。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沙俄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哈萨克汗国至此彻底解体。此后,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哈萨克族纷纷东迁,如1864年,游牧于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落,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于阿勒泰以南的萨坞尔山一带游牧。 “没有乞丐的民族”哈萨克族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这与它的习俗有关。 长期的草原生活,牧民们为了生存,与野兽搏斗,与大自然搏斗,形成了互助的风俗。如谁家遭到风雪灾害,人有病,牲畜有了损失,附近的牧民都回送穿、送钱、送牲畜等。被援助者若不接受帮助,便被视为是破坏礼俗的人。同样,不帮助别人的人,也就失掉了被人帮助的权利。 另外,哈萨克族流行着一种馈赠制,凡一同放牧、帐篷搭在一起的牧民,第一次做出的食品要互相馈赠,请发家分享;新邻居首次相见,每家要送他一壶茶,一个馕,以示欢迎,这就是他们的礼俗,叫做“伊肉力克”。 哈萨克的苹果之城—阿拉木图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斯塔纳。1998年正式迁都,新首都正在建设中。阿拉木图是一座风光独特、令人神往的中亚名城。它位于天山外伊犁阿拉套山脉的北坡,市区满目苍翠,郊外峰峦起伏,远处天山顶上白雪皑皑,城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源自崇山峻岭的溪流穿越市区及近郊,留下一片丰土沃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尤其是苹果园。这里产的大苹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或“苹果城”的意思。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