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敏性血管炎 |
释义 | 概述过敏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vasculitis),是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曾用名有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性皮炎,超敏性血管炎、结节性真皮过敏疹、变应性小动脉炎和变应性血管炎等,患者以皮肤和偶尔其他器官受累为突出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周围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因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外源性抗原所引起。这些外源性抗原大致包括3类: 1.药物 包括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磺胺、阿司匹林等。 2.化学物质 如杀虫剂、除草剂、石油制剂。 3.体外蛋白 蛇毒血清及各种脱敏剂。 这三类过敏原中,以药物最常见。 症状与诊断本病发病可急可缓,全身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疲倦等,局部表现以皮肤症状为主,少数患者有皮肤外受累的表现,如关节,肾,肺,消化系统等。 1.皮肤表现 皮损多对称,常分布于下肢和臀部,也可发生在上肢和胸背部,皮肤表现则有多样改变,主要有紫癜,荨麻疹,丘疹,瘀斑,结节和坏死性溃疡,慢性患者偶可有网状青斑,皮疹初起往往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斑丘疹和紫癜,很快发展为可触性紫癜,稍突出皮面,用手可触知,指压不褪色,与非炎症性紫癜容易区别,皮疹可自针尖至蚕豆大小不等,小皮疹一般没有症状,大皮疹或相互融合的皮疹则会有疼痛感,皮疹发作无规律,持续1~4周消退,可残留色素斑,约30%患者皮肤病变较严重,表皮坏死,形成溃疡,愈合后结痂。 2.皮肤外表现 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疼痛,但一般无红肿发热,侵犯肺脏时,患者有气促,咯血等,腹痛,恶心,上消化道出血则提示消化道受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则有头痛,复视等,心脏受累极少见,表现为心律不齐,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肾脏受损时,可见水肿,血尿等。 该病常见的几种特殊类型为: (1)急性病毒性肝炎前驱症类血清病型:本病在发病过程中有10%~20%发展为(乙型或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多有HBsAg滴度增高,多在肝炎潜伏期发生皮疹,荨麻疹,多关节炎,当发病轻或为一过性发病时常被忽视。 (2)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反复发作性荨麻疹伴血清补体降低,可有发热,关节炎,腹痛,肾脏受累,肾活检提示轻度至中度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IgG及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皮肤活检常示坏死性血管炎。 (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皮肤血管炎,雷诺现象,反复发作性紫癜,关节肌肉疼痛,肾功能衰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及贫血,肾脏病理可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血管壁及肾小球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 3.过敏性紫癜(Henoeh-Schonlein purpura)本病多见于儿童,绝大多数有典型的三联征(紫癜,关节痛和腹痛),半数以上有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肾病理提示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或弥漫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少数严重病例表现为新月体性肾炎,免疫荧光示IgA,补体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其病理改变与原发性IgA肾病相似。 该病的治疗是否有效,十分重要的是对病因的识别和去除,尤其是可疑抗原性致敏药物的停用对决定预后有关键作用,其他治疗原则基本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似。 根据上述发病特点,典型过敏性血管炎诊断并不困难,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对本病制定了一个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16岁。 2.病前有服用药物史。 3.可触性紫癜。 4.斑丘疹,即一处或多处皮肤有大小不等扁平,高于皮面的皮疹。 5.皮肤小静脉或动脉切片显示血管内或外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以上5项中符合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过敏性血管炎,该标准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9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