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六合即景 |
释义 | 春日三竿上翠屏,晓风五两下芦汀。 水兼天去无边白,山过江来不断青。 沙嘴潮回平雁迹,海门雨过带龙腥。 升平不复庭花曲,睡起渔歌烂熳听。 作品名称:过六合即景 外文名称:guo liu he ji jing 作品别名:翠屏先生 创作年代:元朝 作品出处:《翠屏集》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张以宁 过六合即景(元)张以宁 春日三竿上翠屏⑴,晓风五两⑵下芦汀。 水兼天去无边白,山过江来不断青。 沙嘴潮回平雁迹,海门雨过带龙腥。 升平不复庭花曲⑶,睡起渔歌烂熳听。 注释⑴翠屏:指作者故乡,在古田(今属福建)翠屏山下,故人亦称他为“翠屏先生”。 ⑵五两:古代测风器。唐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 ⑶庭花曲:唐教坊曲。南朝陈叔宝(后主)与幸臣按曲造词,夸称宫人美色,男女唱和,轻荡而其声甚哀,名为《玉树后庭花》。后以此曲代指亡国之音。这里指哀叹元朝对中原的统治。 赏析翻译春天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们出发继续向老家翠屏前进,乘着早晨和煦的顺风,沿着江边芦荡行进。站在船头,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白茫茫一片,两岸的山峦沿着江水慢慢的展现在眼前,青翠绵延。江边的沙滩在潮水退去后,显得非常平坦,可以看见芦雁在上面嬉戏。雨过天晴,长江近海的地方,阵阵海风中可以闻到海鲜的腥味。现在正是天下安定的时候,我一觉起来,耳中再也听不到哀怨凄切的亡国之音,能够闻见的都是悦耳动听的渔歌声。 背景关于本诗的作者,明代成化、嘉靖和清代所有的《六合县志》均题为元代揭奚斯,是沿成化志之误,嘉靖志在本诗后说:“此诗亦见《翠屏集》,翠屏即张以宁号也。据成化志作揭曼硕,恐误。”明末清初钱谦益编选的《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三录本诗题作《长芦渡江往金陵》为张以宁所作。因此,笔者认为本诗应物归原主,当题作张以宁。 心情本诗描述的是作者怀着高兴的心情,乘船回乡经过六合江边的见闻。经过元末明初的激烈战争,明朝逐渐统一了中国,社会慢慢稳定下来,张以宁也结束了在江淮和六合一带流浪了十年的不安定生活,准备归乡,在他的眼里,此时的“春日”“晓风”“水白”“山青”“潮平”“渔歌”等等,都是非常温馨可爱的,诗句中处处透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关于作者生平简介元大德五年(1301)四月十五日张以宁生于古田县城官宦之家。祖父张留孙任湖广佥事,其父张一清官至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张以宁为张一清续娶妻子陈氏所生。陈氏“既有娠,一夕梦小儿擎荷叶向月而拜,觉而公生”。以宁自幼颖异,天赋神采,在襁褓中就嗜好读诵。幼时在寺院中与伙伴游戏,僧人以对联难之,以宁随口酬应以超卓的回答,闻者歆羡。八岁时,张以宁因赋《琴堂诗》释其伯父之狱而知名当时。十五岁前往宁徳受学于韩古遗。五年学业大成,受乡里学者的推许。 元泰定丁卯年(1327)张以宁二十七岁以春秋经登进士第。与其同年黄子肃、江学庭诸人尽有声当代,而张以宁的名声尤著。初任黄岩州判官不到一年就擒捕海冦殆尽,后升真州六合县尹有惠政及民。以丁内艰去官,服阕将上京师为兵所阻,在淮南教授为生达十年,王钝、石光霁皆是以宁门人弟子。 元顺帝至正(1341-1368)中复征至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元末宿儒如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等人都已相继物故,张以宁以清俊之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1368年9月大都陷落,张以宁与危素等征至南京,朱元璋命其撰《锺山说》称旨大悦,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特被宠遇。洪武二年(1369)夏六月奉命赍诏印使安南年,以宁已经七十高龄,奉使安南,洪武三年( 1370)五月四日归途中卒于交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