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过渡元素
释义

过渡元素(transition elements)是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VⅢ族的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价电子依次充填在次外层的 d 轨道上 ,因此,有时人们也把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包括在过渡元素之中 。另外,ⅠB族元素(铜、银、金)在形成+2和 +3 价化合物时也使用了d电子;ⅡB族元素(锌、镉、汞)在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的能力上与传统的过渡元素相似,因此,也常把ⅠB和ⅡB族元素列入过渡元素之中。

含义

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VIII族的元素。共有三个系列的元素(钪到镍、钇到钯和镧到铂),电子逐个填入他们的3d、4d和5d轨道。有时人们把过渡元素的范围扩大到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因此有时也把铜族元素包括在过渡元素范围之内。锌族元素(IIB)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的能力上与过渡元素很相似,因此也有人建议把锌族元素归入过渡元素范围。各系列过渡元素的与阿兹半径自左而右缓慢递减,各族元素的半径自上而下略有增加,但不像主族元素增加的那样显著。

概述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部,原子中d或f亚层电子未填满。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也称为过渡金属。根据电子结构的特点,过渡元素又可分为:外过渡元素(又称d区元素)及内过渡元素(又称f区元素)两大组。

外过渡元素包括镧、锕和除镧系锕系以外的其它过渡元素,它们的d轨道没有全部填满电子,f轨道为全空(四、五周期)或全满(第六周期)。

内过渡元素指镧系和锕系元素,它们的电子部分填充到f轨道。

d区过渡元素可按元素所处的周期分成三个系列:

① 位于周期表中第4周期的Sc~Ni------称为第一过渡系元素

② 第5周期中的Y~Pd称为第二过渡系元素

③ 第6周期中的La~Pt称为第三过渡系元素

一般性质特征

过渡元素的特征性质有:①它们都是金属,具有熔点高、沸点高、硬度高、密度大等特性,而且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好 ,不同的过渡金属之间可形成多种合金。②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中可能有成单的d电子 , 电子的自旋决定了原子或分子的磁性。因此,许多过渡金属有顺磁性,铁 、钴 、镍3种金属还可以观察到铁磁性。可用作磁性材料 。③ 过渡元素的d电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可以表现出多种的氧化态。最高氧化态从钪 、钇、镧的+3一直到钌 、锇的+8 。过渡元素在形成低氧化态的化合物时 ,一般形成离子键,而且容易生成水合物;在形成高氧化态的化合物时 ,形成的是共价键。④过渡元素的水合离子在化合物或溶液中大多呈显一定的颜色,这是由于具有不饱和或不规则的电子层结构造成的 。⑤ 过渡元素具有能用于成键的空d轨道以及较高的电荷/半径比,都很容易与各种配位体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过渡金属大多有其独特的生产方法:电解法、金属热还原法、氢还原法和碘化物热分解法。

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

过渡元素原子电子构型的特点是它们的d 轨道上的电子未充满(Pd例外),最外层仅有1~2个电子,它们的价电子构型为(n-1)d1-9ns1-2(Pd为4d5s)。

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和氧化态

元 素 Sc Ti V Cr Mn Fe Co Ni

价电子层结构 3d4s 3d4s 3d4s 3d4s 3d4s 3d4s 3d4s 3d4s

氧化态 (+Ⅱ)
+Ⅲ +Ⅱ
+Ⅲ
+Ⅳ +Ⅱ
+Ⅲ
+Ⅳ
+Ⅴ +Ⅱ
+Ⅲ
+Ⅵ +Ⅱ
+Ⅲ
+Ⅳ
+Ⅵ
+Ⅶ +Ⅱ
+Ⅲ
(+Ⅵ) +Ⅱ
+Ⅲ +Ⅱ
(+Ⅲ)

元 素 Y Zr Nb Mo Tc Ru Rh Pd

价电子层结构 4d5s 4d5s 4d5s 4d5s 4d5s 4d5s 4d5s 4d5s

氧化态 +Ⅲ +Ⅱ
+Ⅲ
+Ⅳ +Ⅱ
+Ⅲ
+Ⅳ
+Ⅴ +Ⅱ
+Ⅲ
+Ⅳ
+Ⅴ
+Ⅵ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Ⅱ
+Ⅲ
+Ⅳ
+Ⅴ
+Ⅵ +Ⅱ
+Ⅲ
+Ⅳ

元 素 La Hf Ta W Re Os Ir Pt

价电子层结构 5d6s 5d6s 5d6s 5d6s 5d6s 5d6s 5d6s 5d6s

氧化态 +Ⅲ +Ⅲ
+Ⅳ +Ⅱ
+Ⅲ
+Ⅳ
+Ⅴ +Ⅱ
+Ⅲ
+Ⅳ
+Ⅴ
+Ⅵ +Ⅲ
+Ⅳ
+Ⅴ
+Ⅵ
+Ⅶ +Ⅱ
+Ⅲ
+Ⅳ
+Ⅴ
+Ⅵ
+Ⅷ +Ⅱ
+Ⅲ
+Ⅳ
+Ⅴ
+Ⅵ +Ⅱ
+Ⅲ
+Ⅳ
+Ⅴ
+Ⅵ

注:划横线的表示比较常见、稳定的氧化态;带括号的表示不稳定的氧化态。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量变化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在4s和3d、5s和4d、6s和5d轨道之间出现了能级交错现象,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值较小,所以在许多反应中,过渡元素的d电子可以部分或全部参加成键。

过渡元素的氧化态及其稳定性

过渡元素最外层s电子和次外层d电子可参加成键,所以过渡元素常有多种氧化态。一般可由+Ⅱ依次增加到与族数相同的氧化态(ⅧB族除Ru、Os外,其它元素尚无+Ⅷ氧化态)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氧化态首先逐渐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

随3d轨道中电子数的增加,氧化态逐渐升高;当3d轨道中电子数达到5或超过5时,3d轨道逐渐趋向稳定,高氧化态逐渐不稳定(呈现强氧化性),此后氧化态又逐渐降低。

三个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态从左到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第二、三过渡系元素的最高氧化态表现稳定,而低氧化态化合物并不常见。

同一族中从上至下,高氧化态趋向于比较稳定-----和主族元素不同。

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过渡元素与同周期的ⅠA、ⅡA族元素相比较,原子半径较小。

各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而到铜副族前后,原子半径增大。

各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但第五、六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很接近,铪的原子半径(146 pm)与锆(146 pm)几乎相同。

同周期过渡元素d轨道的电子未充满,d电子的屏蔽效应较小,核电荷依次增加,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大,所以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到铜副族前后,充满的d轨道使得屏蔽效应增强,原子半径增大。由于镧系收缩的影响,第五、六周期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相近。

离子半径变化规律和原子半径变化相似,即同周期自左向右,氧化态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的增加逐渐变小;同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态的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加而增大;镧系收缩效应同样影响着第五、六周期同族元素的离子半径。

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① 过渡元素一般具有较小的原子半径,最外层s电子和次外层d电子都可以参与形成金属键,使键的强度增加。

② 过渡金属一般呈银白色或灰色(锇呈灰蓝色),有金属光泽。

③ 除钪和钛属轻金属外,其余都是重金属。

④ 大多数过渡元素都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有较大的的硬度和密度。如,钨是所有金属中最难熔的,铬是金属中最硬的。

化学性质

① 过渡元素的金属性比同周期的p区元素强,而弱于同周期的s区元素。

② 第一过渡系比第二、三过渡系的元素活泼-----核电荷和原子半径两个因素。

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加不大,核电荷却增加较多,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核电荷起主导作用. 第三过渡系元素与第二过渡系元素相比,原子半径增加很少(镧系收缩的影响),所以其化学性质显得更不活泼。

第一过渡系单质一般都可以从稀酸(盐酸和硫酸)中置换氢,标准电极电势基本上从左向右数值逐渐增大,这和金属性的逐渐减弱一致。

锰的数值有些例外(比铬还低):失去两个4s电子形成稳定的3d构型。

钪、钇和镧是过渡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能迅速被氧化,与水反应则放出氢,也能溶于酸,这是因为它们的次外层d轨道中仅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所以它们的性质较活泼并接近于碱土金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