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子监
释义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中文名称:国子监

外文名称:Imperial Academy

别名:中央官学

行政区类别:北京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

地理位置: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著名景点:集贤门,琉璃坊牌坊

修建时间:公元1306年

基本释义

词目:国子监注音:guó zǐ jiàn

英文:Imperial Academy

词义: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历史沿革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而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北齐称之为“国子寺”。隋、唐、宋、元、明、清称之为“国子监”。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新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南京国子监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筑除射圃、仓库、疗养所、储藏室外,教室、藏书楼、学生宿舍、食堂,就有2000余间。教学和管理设有五厅(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诸堂)。学生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十年(1422)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简介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南京国子监主体在成贤街一带,现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所在地。

历史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子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职务设置

职务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旅游须知

国子监最佳旅游季节

由于夏季炎热,每年10-4月是最佳旅游季节,春暖花开,气候宜人。还可以顺便在皇城根公园一带溜达溜达,赏花看鸟,很惬意。

交通:乘地铁到雍和宫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车可达。

门票:30元,军人、老年持证半价。中小学生免票。

主要建筑

集贤门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 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後,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相关知识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饶少平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古书文字都是竖排的。“上监”即前面的“监”字,“下监”即后面的“监”字。左大监、右大监都是官名。张守节的意思是,官名之“监”读去声,监察之“监”读平声。魏、晋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监,南北朝末期以后秘书省主官秘书监,其“监”字都读荐。

“监”也是官署名,如中书监、钦天监、牧马监等。国子监既是官署,又兼有国子学性质。

在我国、国子学、国子监历史悠久。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二者同设。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这是国子学由高等学府变成教育管理机关的标志。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更加突出了国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也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明、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子是些什么人呢?《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

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机关和高等学府,“监”也读荐。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此外,古代称当官之人为“监子”,称官署的低级官员为监事,称国子监生员、肄业者为监生,称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为监元,称国子监刻印的书本为监本,称国子监的规章制度为监规,唐代监管盐业的官署称监院。这些“监”都应该读去声。

国子监古槐

张宝贵

位于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国子监街的国子监和孔庙现已复修一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如果游人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在国子监街和国子监内是广植古槐,这是为什么呢?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东边与孔庙毗邻,体现着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国子监可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学校。在“戊戌变法”时,兴建学堂,废除科举,国子监学停办。在国子监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即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谓:“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大学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国子监的内外就广植槐树,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国子监内外就沿周礼之制,都广植槐树。从隋代起,我国又兴起了科举制度,其科考的考场叫“贡院”,即给皇帝和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在贡院里也是广植槐树。如在明清时北京的贡院内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传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文昌帝是专管考试的神仙,所以在我国古代,考生们都要拜文昌帝。(现在在大考时,竟然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道观中拜文昌,是否有意义?)。所以贡院的这棵“文昌槐”和考生们的文运有关,成了考生们膜拜之神。北京的国子监和孔庙修建于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并以槐树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槐树一直是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们一说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还和我国的一些古今名人有关。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门前的“歪脖槐”、东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还相传和曹雪芹有关。其例举不胜举。可见槐树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见证。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在国子监的“辟雍”殿西的圆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罗锅状,上部向南倾斜,而且在干北侧的罗锅部位还有很像被用利器砍过的痕迹,其实是原有一大枝断掉的原故。人们叫此槐为“罗锅槐”。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的刘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后,其“辟雍泮水”是我国古建的精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众人来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这棵明显的罗锅古槐。因相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而又相传刘墉是个罗锅,乾隆就灵机一动,说:“众位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罗锅槐,其意思是象征杀掉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就说:“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但却是年代久远的古槐。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饱含国学文墨之气,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听了,只好说:“罗锅失雅,砍去修直”。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交替种植,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是有着文化内涵的。高大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

国子监里的十三经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