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野
释义

简介

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各诸侯国与此类似。

统治方法

国野制(乡遂制)。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quot;国人"。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国野制度是先秦村社结构的基本组织框架,它是从封建制度的架构中延展与派生出来的。国野制度确定了《诗经》中不同地域间村社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周宣王的改革政策意味着村社组织结构由血缘结构向地缘结构的跃迁,更预示着国野制度的终结。《诗经》史料有助于研究国野制度的真实面貌,同时,对周代国野制度的辨析与梳理,也有助于解决《诗经》中部分疑难词句的训释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