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
释义

意义

经中央编委批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在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范围,扩大职能领域,正式组建成立。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康复事业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残障群体,重视社会福利与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决策思想。

含义

康复辅具是指为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以及全社会人士提供的具有补偿、替代功能的康复类产品。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将其专门设为一个门属,涉及到康复矫治、功能代偿、生活自理、社会交流、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共计11个主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每个支类根据功能归属又会有几十到几百种具体产品。总的产品类型将是涉及数万种的庞大群体,其适用服务对象涵盖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作用

康复辅具的发展显现出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和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均由假肢、矫形器等残疾人用品用具发展起来,我国也不例外。民政部假肢科研所建立自1979年以来,为推动我国假肢与矫形器技术进步和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基础研究的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也培养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知识结构合理,思想作风过硬,科研能力强,服务意识先进的科技队伍。在其基础上组建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是一所全新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用人体制

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拥有事业编制110人,实行包括全员聘任制在内的全新的用人体制。中心是民政部直属事业单位(正局级),实行以主管部长为理事会会长的、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责任制。现任主任王喜太。

现址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现址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3号街区荣华中路1号。

中心简介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是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5月。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逐步改变,为保障残障群体(“残障群体”泛指残疾人、老年人和伤病人,此概念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残疾”相对应)权益,发展我国康复辅具事业,由11位院士提议,经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于2006年3月在假肢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心研究内容由原来单一的假肢、矫形器向康复辅具类十一大类产品全方位扩展。中心新址设立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期工程投资近3亿元。中心设有国家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附属康复医院2个二级法人单位,规划建设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主要职能为:康复辅具产品研发、相关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康复辅具行业技术标准拟定、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和相关培训与信息服务。

中心在公益性、基础性、政策性研究方面,着重于探讨和界定辅具康复与保障残障群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康复辅具行业方针政策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近年来,中心主持起草了包括《全国民政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全国康复辅具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在内的多个事关行业全局的政策性文件,界定了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二者的关系,为有效、依法管理康复辅具产品提供依据。另外,为实现2015年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要求,中心着手起草分层面辅具康复保障标准,建议相关部门将辅具康复列入医保范围。

中心在科研方面,参与组织并承担了“残障人生活保障辅具研究”、“智能轮椅关键技术、单元部件及目标产品的研发”和“伤后常用康复辅具应用方案研究”等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近20项。《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优秀国家标准奖,假肢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足底矫形器CAD/CAM系统、四连杆膝关节等均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多项成果获北京市和民政部科技进步奖。中心研发的假肢、矫形器、专用材料及新品在国际上性价比高,深受发展中国家信赖。

中心在临床研究方面,设有临床研究部(附属康复医院),主要从事康复辅具新技术、新产品的临床应用和疑难病例分析研究,是科研成果临床应用的终端窗口。该部门具有世界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和国内一流的无障碍环境,旨在通过辅具康复的方法和生活工作环境模拟训练,解决残障群体的功能障碍问题,使之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中心在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检验方面,设有国家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质检中心始建于1993年,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审查认可并授权的我国唯一一家承担假肢、矫形器、轮椅车等康复辅具质量检测的国家级质检机构,同时又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直管的质检中心,多年来在康复辅具的检测和标准制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中心在应对国家重大突发事件时,反应迅速,做出应有贡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第一时间解决战伤康复问题,长期以来为革命伤残军人的辅具康复做出了巨大贡献。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心及时制定地震伤员救治方案,参与救治行动,使辅具康复与医疗康复同时介入,大大降低了伤者的致残率;中心还牵头组织了“阳光康复”项目和“牵手助残”项目,指导各地康复机构救治伤员,承担“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优秀少年”中伤员的辅具配置任务,并派遣技术骨干奔赴四川、云南等灾区直接为伤残人员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中心还承担着辅具康复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职能。近年来,中心多次派遣科研人员前往德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受政府委托,中心正在对南非、哈萨克斯坦、蒙古、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援助,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现下设中试车间有:北京精博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有限公司(下肢假肢研发基地)、北京精博丹阳分公司(上肢假肢研发基地)、环球精博辅具技术有限公司(矫形器研发基地)。下设的临床研究中心有: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临床部(北京临床研究中心)上海精博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上海临床研究中心)、长沙精博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长沙临床研究中心)、杭州精博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杭州临床研究中心)。

各临床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康复辅具事业“行业的窗口”和“技术的窗口”,一直以来主要从事临床装配和疑难病历分析研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采用最新的工艺和技术,为广大肢残患者提供更多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及时将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总结临床经验,为产品开发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不断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及新产品、新工艺,通过临床消化吸收向全国假肢行业推广。特别是国内唯一的“假肢接受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应用,减少了手工操作的人为技术差异,更好地保证了装配质量。配合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假肢接受腔受力分析系统和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等检测仪器,能够科学地、直视地反映患者残端与接受腔之间的受力情况,以及穿戴假肢后恢复步态功能情况。

各临床中心作为国内新产品的试验基地,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为配合新产品的研究,残障人困难家庭配置新产品验证的患者,由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出资提供全部或部分免费服务。

各临床研究中心现有假肢矫形器技术人员30多人,均获得国际及国内资深假肢与矫形器专家的专业指导与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解决了不少疑难病例,效果令患者非常满意。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每年抽派临床技术人员支援蒙古国、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南非等国家,并获得国外技师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北京临床研究中心为促进假肢行业的共同发怄,还抽派专家,提供场地、器材,协助中国假肢协会等单位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和技术活动,其中包括全国假肢技师执业资格考试。为培养我国假肢矫形器技术人才,提高我国假肢矫形器装配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各临床研究中心均已发展成为国内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装配容量大,能为肢体残疾人提供理疗、装配、康复、训练、食、住、行等一条龙服务的假肢、矫形器装配机构。全体员工秉承“精诚、博爱”的宗旨,满怀对残障人士的博爱之心,竭诚为残障人士提供精良的产品和精心的服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