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学大乘不轻二乘
释义

《学大乘不轻二乘》是佛教佛经思想中关于大乘思想的文章对话,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

正文

学大乘不轻二乘论

空高子问于云栖曰:“大乘当学欤?”曰:“然。”“二乘不当学欤?”曰:“然。”“然则二乘可轻欤?”曰:“不可。”曰:“何谓也?”曰:“斯有二义:一则大乘无轻人之心,一则二乘无可轻之理。”曰:“某未达,愿闻其详。”曰:

常不轻菩萨,非所谓“大乘者”欤?而遍礼四众。言“四众”,则下劣凡夫皆举之矣,况二乘圣人乎?!其言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大乘菩萨之用心也。

不轻细流,所以沧海成其深;不轻土壤,所以泰华成其高;不轻凡庶,圣人所以成其德。轻世傲物,世之贤者不为,而况号为“菩萨”者耶?

且二乘何如人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十八神变,是可得而轻否耶?彼轻之者,不知尽几漏?断几烦恼?开几明?彻几通?得几神变耶?以蚊蚋而侮鸾凤,多见其不知量也。

将无曰“小圣不及大凡,我菩萨之俦”乎?夫大乘菩萨之发心也,非为一身谋也,为法界众生求无上道,乃到经恒沙劫,修六度万行,心无退怯,以无量无边功德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而声闻缘觉都无是事,此其所以日劫相倍,霄壤顿殊也。今之自附于菩萨而轻二乘者,不知为几众生发心?修几度?行几行?经于几劫?具几功德而净土利生耶?譬之里閈负舂,身无一命之寄,而自谓为公侯,傲然凌其郡邑之守令而弗顾,其不遭挫辱而取败亡者几希矣!”

曰:“教中叹大褒圆,弹偏斥小,至谓‘声闻之人勿与同学勿与问讯’者,又何如?”

曰:甚哉,子之固也!泥于言而失意,几于负圣经矣!彼经所云,佛之大慈,劝进后学,欲墙堑二乘之径,而使普游于大乘之坦途也,非谓二乘之可轻也,犹曰“业儒者直学孔子,毋学夷惠”云尔,非谓夷惠之可轻也!不然,皈依三宝,佛之明训也,二乘非三宝之列乎哉?

尤可叹者,今见孤隐独行之辈,即指而曰:“此声闻人也。”见营事聚众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萨人也。”噫!涉俗者遽称“菩萨”,而避喧者,便作“声闻”,抑何待圣贤之浅也!?由是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则非其执相;遇精进者,则笑其劳形;遇实行者,则谤其愚痴;遇节俭者,则识其朴陋;遇禅寂者,是毁其枯槁;遇慎讷者,则诮其无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弥诞而莫检,身放逸于规矩准绳之外而无所忌惮。人或诘之,则曰:“吾学大乘者也。解圆者不屑于偏门,悟大者无拘于小节!”

嗟夫!窃一时之虚名,而甘万劫之实祸,可胜叹哉!然则为今之计宜何如?曰:学佛之士,当学菩萨,不可一念而发二乘之心,亦不可一念而生轻视二乘之心。

简介

历史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征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 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解释

二乘解释

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

(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四圣行品、梁译摄大乘论卷上〕

(二)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二、华严五教章卷一〕

(三)一乘与三乘。出自华严五教章卷一。(一)法华以前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证道有别,是为三乘。(二)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是为一乘。

三藏法 解释如下

【二乘】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盘。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盘。故名声闻乘。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盘。故名缘觉。

三藏法数 对“二乘”解释如下:

【二乘】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3: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