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货路
释义

芜湖国货路

国货路原名半边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乾隆19年(1754年)以前就已存在。乾隆19年(1754年)、嘉庆12年(1807年)的《芜湖县志》、民国8年(1919年)《芜湖县志》均明确记载弼赋门外有半边街。只不过在民国县志中,半边街下加注了“马路”二字,显然这时半边街已经拓宽。如此算来,半边街已有近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芜湖开辟大马路(即今天的中山路)和二街之后,半边街就成了联系这两条道路的一条捷径。它将大马路、二街、陡门巷、徽州码头和利涉桥连成一体。这条街道最初为碎石子路,仅在街道的一侧筑有几幢两层砖木楼房,另一侧则空荡荡的,可以一眼望见镜湖,再加上街道只有176米长,6.5米宽,因此老百姓就形象地称之为半边街。半边街大体呈“L”型走向,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半边街的表面上加封了一层柏油层,从而成为芜湖的第一条柏油街道,可一百多米的距离实在太短了,这条街道也因此被外国人讥笑为“世界上最短的柏油马路”。由于柏油质量不够标准,使用不久即出现损坏,不得已只得重新恢复原先的碎石子路面。抗战胜利后,沿街商家出资仿照长街的样式,在路面上铺设了赭色花岗岩。直到三十多年后的1964年,国货路才再次改造为柏油路。

1931年初,为抵制日货,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对东三省的挑衅,芜湖商界先后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芜湖分会”和“芜湖抗日救国会”,积极响应设在上海的中华国货维持会号召,提倡销售各民族资本企业所生产的各种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征集各种产品送各地展览陈列;倡导发展实业,研究改良国货产品;组织各种规模的国货宣讲会,在平民中产生良好效应。为加强国货销售,协助一批会员主持的组织以及相关联的国货店号在半边街开张。“9·18”事变后,国人抗日情绪高涨。10月,芜湖市的工人、学生、商人和市民万人再次召开抗日救国大会,呼吁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当时由学生和市民组成的日货调查组办公地点也设于半边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至该年底半边街最终更名为国货路。与此同时,福州、长沙、天津、北京、南京、苏州、嘉兴、镇江、烟台、汉口、济南、宁波等地都纷纷诞生了各自的国货路。

抗日战争中,国货路在1937年12月5日至10日的六天时间内,遭到日军战机的疯狂轰炸,化作一片废墟,沿街店铺、民房几乎全部化为灰烬,无情的烈火燃烧了20余天。建国后,国货路终于获得了新生,一大批新式建筑先后落户国货路的两侧。1999年,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国货路东西走向的那部分被改造成步行街的一部分。而南北走向部分的旧建筑也陆续被拆除,建起了气派的现代化建筑。

杭州国货路

杭州国货路在见仁里北侧,东出青年路,西抵延安路,路长372米,路宽8米,两侧人行道宽狭不一。清时为“八旗兵营”营内道路,以泗水坊桥而取名泗水坊巷。民国初易名泗水路。20年代末随着“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又改称国货街。1981年改名为国货路。

上海国货路

上海市区的马路多以国内地名、人名,再加上方位来命名,但上海老城厢南面有条马路却叫“国货路”,它的由来与国人抵制“洋货”有关。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洋货大量涌入,冲击我民族工业,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为此,许多爱国人士强烈要求政府抵制洋货,提倡国货。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实业界提出的在上海举办“中华国货展览”的申请。从这一年的5月开始,中华国货展览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考虑到如果在租界内举办,必然会受到外来势力的阻扰,当时上海的慈善机构“新普育堂”的董事长陆伯鸿提议让出新普育堂的房子和场地无偿提供给展览会。新普育堂是1911年几家慈善组织合并后在陆家浜南的地方新建起来的,它是座“山”字型的“红房子”,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三层楼房,中间是大教堂,楼前有一方宽广的操场,正是举办大型展览会的好去处。新普育堂门口原先有一条煤屑铺筑的路,因为是通向中华国货展览会的必经之路,也拓宽重筑为柏油马路。

1928年11月1日下午2时,“中华国货展览会”隆重开幕,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专程来沪参加。蒋介石亲自行升旗礼,工商部长孔祥熙行启门礼,在“中华国货展览会”会场门口,搭有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红漆大牌楼,上盘金龙,显得富丽堂皇,牌楼之后镶有“物华天宝”四个金字。大门处有孙中山的巨幅遗像,内设游艺场,开幕后三天,日夜演出京戏,梅兰芳、程砚秋等名伶登台献艺。全国各地送来机器、纱布、绸缎、服装、日用百货、图书、工艺品,以及南北干货、应时水果等等商品,上海特别市政府各局也将各种统计报表、工作计划、工作成绩、实物等陈列展出,甚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布置陈列室,展示了该行的业务状况。展览会到1928年元旦闭幕,为期整整两个月。会后“爱用国货,抵制洋货”,一时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煤屑路”后来也被改名为“国货路”。

福州国货路

国货路始建于民国3年(1914年),原是福州第一条马路中的一段。虽然历经改建,道路仍是狭窄,交通经常堵塞。1985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加以扩建,工程分两段进行。东段自六一路至五一路,于1985年12月开工,翌年10月建成,全长704米;西段自五一路至洋头口,1987年5月开工,2月20日通车,全长940米。两段分别由原来东段6.2米、西段7-12.5米拓宽至4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4米,非机动车道各宽6.8米,人行道各宽4.5米,绿化带各宽1.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真空吸水、薄膜养生、切缝机割缝等工艺。结合道路扩建更新铺设沿线给水主、副管,电讯主、副管,污水管、雨水管、电力调度电缆等;预留煤气中、低压管道的位置。国货路地下管道口径大,埋置深,交叉多,给水干管管径达0.8~1.0米,管道埋管深度最大的超过6米。与五一路交叉路口东西侧,建有两条人行过街地道,地道长55.8米、宽5.5米、高3米,是福州市区第一条人行过街地道。国货路扩建工程完成,形成台江区又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干道,改善西区的对外交通。拓宽后国货路东段两侧建起金屏楼、中选楼、琯后楼,龙津楼,东元楼等商业综合大楼,福州南公园位于国货路东段。

国货路的定名,有一段动人的爱国故事。说的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洋货充斥福州市场,导致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一批爱国之士号召大家“支持国货抵制洋货”。吴养贤先生在南公园内集资建立了“福建国货促进大楼”用以陈列国货,同时在路边树立了一座“请用国货”的石碑。这条路的名字便由此得来。可惜的是,这块石碑目前不知去往何处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