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治澄 |
释义 | 郭治澄(1918~1985),原名治臣,曾用名郭昌吉、郭石容,化名郭绍甫。四川资阳人。1936年11月在成都读高中时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简介郭治澄,1937年8月,考入四川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小队长,领导一年级的学生运动。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人履历1940年6月奉调离开川大到宜宾。1941年2月22日以“共产党嫌疑分子”被捕,囚于宜宾县监狱。8月11日晨日机轰炸,与难友趁机越狱逃出。此后,辗转于资阳、成都、合江等地寻找党组织。1942年1月下旬,偕妻林霁霞(中共党员)到达重庆,三上曾家岩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接上党组织关系。之后根据党组织“易地隐蔽”的指示,来到湖南耒阳、永兴、衡阳 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7月到达上海,1948年5月恢复党组织生活。同年8月去香港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举办的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到武汉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10月后,历任中共武汉市委文化教育工作组副组长、文化新闻工作组组长、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以华中经济通讯社经理的职务为掩护,组织文化新闻界开展迎接解放的斗争。 1949年5月底,调《长江日报》社工作,任财经组长、经济部副主任。1952年底,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长江日报》停刊,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改名《长江日报》,郭调武汉《长江日报》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制订了《〈长江日报〉改进群众工作方案》。1954年7月,武汉遭到特大洪水袭击,他常驻市防汛指挥部,亲自部署防汛报道,及时撰写有关社论,推动防汛斗争,受到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的表扬。1959年9月庐山会议后,被错误批判,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次年3月下放大悟县农村劳动半年。1960年12月底,《长江日报》停刊。不久,参与筹办《武汉晚报》,草拟《关于筹办武汉晚报的初步方案》,并带领几名业务骨干去京、津学习《北京晚报》、《天津晚报》的办报经验。1961年5月1日,《武汉晚报》创刊,任副总编辑,1962年任总编辑,并任中共《武汉晚报》社委员会书记。 个人其它信息“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罪名,多次被批判和斗争,但他心地坦然,乐观豁达。 成就及荣誉1972年《武汉晚报》社改《长江日报》社,在报社群众拥戴下,任副社长,并任中共《长江日报》社委员会副书记。1978年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积极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宣传报道;领导报社干部在办报思想上拨乱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响。郭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社工作近30年,发表社论、评论、新闻报道、时事讲话、杂文等各类文章约400篇,还应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几本关于国际问题的著作。1978年5月,调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新闻和理论方面的工作。1982年被选为中共武汉市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共武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和武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顾问及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