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玉道 |
释义 | 郭玉道,河南新野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湖北实验师范学校。历任中学教师,西宁市文化馆创作组创作员,西宁市文联委员,西宁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简介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1983 民族: 汉族 自1964年在《青海湖》发表处女作《驯山小兵队》后,郭玉道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季刊》、《儿童文学》、《解放军文艺》、《广州文艺》、《青海湖》等刊物上发表数10篇小说及散文。1980年8月,郭玉道创作的中篇小说《玛瑙河边的琴声》单行本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6万多字。 个人作品内容简介中说:这部中篇小说讲了一个反特故事。60年代初期的青藏草原上,为改变靠天养畜的传统习惯,掀起了大规模的草原水利建设,以改善草原的灌溉条件,改良牧草,彻底改变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却引起了敌人的仇恨与惊慌。解放前隐藏下来的美蒋特务阿旺纠集反动牧主旺木仓进行破坏,妄图炸毁大坝工程,以达到破坏草原建设、涣散人心的目的。在我军民团结合作下,经过曲折艰难的努力,终于挖出了暗藏的敌特分子,确保了大坝建成放水。小说着力刻画了小主人公金珠、甘登的形象与性格,表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过程。为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与生活色彩,更紧密地贴近儿童们的生活,郭玉道经常深入牧区,体验草原生活,与藏族儿童一起放牧,帮他们背水、打酥油。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他朴素扎实的文风。著有短篇小说集《草原雏鹰》(译有蒙、朝、法文版本),中篇小说《玛瑙河边的琴声》、《鸟岛历险记》、《水滩下的秘密》等。 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郭玉道,把一生中的许多心血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郭玉道来自农村,曾度过15年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孩子们的生活十分熟悉,对他们的行为及心理了解较仔细,并有很深的感情。长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生活经历,使郭玉道产生了用文字表现他们生活的欲望,促使他走上了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 为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与生活色彩,更紧密地贴近儿童们的生活,郭玉道经常深入牧区,体验草原生活,与藏族儿童一起放牧,帮他们背水、打酥油。这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他朴素扎实的文风。 郭玉道的作品,绝大部分表现了草原藏族儿童的生活,读他的作品,仿佛使人回到了广阔的大草原,从中可以看出作家对牧区儿童生活的深情与了解。他的作品有《在索郎山口》(《广州文艺》1981年6月)、《我和多欠》(《儿童文学》1981年8月)、中篇小说《鸟岛历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朝花》丛刊1981年第5辑)、《加羊》(《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拉姆》(《北京文学》1981年第5期)、《索南和他的伙伴》(《东方少年》1983年第l期)。《加羊》和《拉姆》是以草原儿童的生活故事,写出了两个藏族小学生对学习和老师态度的转变,富有草原儿童生活的特色。女教师的家访和“美力努”种羊之死,引起了小加羊、小拉姆心灵上的极大震动,从而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转变,这些都符合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索南和他的伙伴》中,可爱的小豹娃是两个好朋友产生矛盾冲突的体现物。爸爸打猎回来给巴洛带了一只小雪豹,于是一系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了,得到小豹后的骄傲,丢失小豹后的苦恼,巴洛因产生误会后的愤怒,索南上山猎豹而摔伤,直到巴洛最后的恨与转变。整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矛盾冲突激烈但不失真,故事的发展变化独特但不离奇,与草原儿童的生活方式很贴近,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郭玉道的作品还有《珊瑚串的秘密》(载《青海湖》1982年6月)、《能飞的巴桑》(《青海潮》1979年3月)。中篇小说《草原明灯》(载《朝花》1982年3期)获青海省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还有《啊啊,阿妈》(载《青海湖》1981年6月)、《依希卓玛》(载《青海湖》1983年6月)等一些非儿童文学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