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齐 |
释义 | 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儒藏》编纂工作,将为儒学博士主讲“儒学思想研究”,其认为,儒学永远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些出路,可以各取所需。 人物简介郭齐,男,1952年生,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朱熹诗文研究,出版《朱熹新考》、《朱熹集》(全十册)。 科研成果一、专著朱熹新考 电子科大出版社1994年8月 朱熹集(校点,第一作者)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二程文选译 巴蜀书社1994年7月 辽史选译(第一作者) 巴蜀书社1994年7月 朱熹诗词编年笺注(上、下) 巴蜀书社2000年4月。 朱熹传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二、论文《水浒传》动词的情貌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水浒传》双音动词的“等义并行”现象 《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鸟瞰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1991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述评 《宋代文化研究》第2集1992年 宋代文化研究之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2期 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宋代文化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7期 刘勉之事迹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弃儒从释的真实写照 《文献》1995年1期; 《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1月 蜀中易学奇人——谯定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拾遗”中的朱熹诗文系伪作考 《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朱熹二帖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5期 1994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概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论宋淳熙、绍熙椠本《晦庵先生文集》(第一作者) 台湾《大陆杂志》95卷5期,1997年11月;《文献》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朱熹入徽考 《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朱子研究》1998年第1期 朱熹诗作六篇辨伪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宋椠闽浙二本朱熹文集关系考论(第一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中华书局本《二程集》标点商榷 《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朱熹佚文疑伪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 1992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 朱熹讲友林用中行实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1995年 1993年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综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朱熹集》点校前言(第一作者) 《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1996年 “和合”析论 《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晦庵先生文集刊刻考(第一作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 《人文杂志》1998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泰山不重,鸿毛不轻 《文史杂志》1998年4期 水浒传特殊动词、助动词、趋向动词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1998年第一辑 朱熹与祝次仲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3期 论宋代文化研究的战略发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1998年 宋辽夏金文化研究简述 《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1998年 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5期。 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228期。 宋淳熙本朱熹集异文辑录 《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宋淳熙、绍熙本〈晦庵集〉价值初探 《古籍研究》1999年3期。 朱熹学禅的引路人——道谦生平补考 《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道教对朱熹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 论朱熹诗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朱熹集版本考略 (日本)《国际文化》2000年第3期。 中国历史上哲学范畴“和”的形成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000年第16期 朱熹<四书>次序考论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 《汉语史研究集刊》(3)巴蜀书社2000年10月。 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前言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朱熹答陈亮书补遗二则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关于朱熹编纂<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 《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6期。 朱熹文学观与诗化论析 (日本)《橄榄》(第8辑)2001年。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孝道 《孝道文化论集》巴蜀书社2001年10月。 朱熹读书法在学生阅读能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 《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 儒学值得现代人充分汲取历史上的儒学有兴有衰,有起有落,这是社会需求决定的,社会是儒学兴衰的大背景,受到的尊崇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比如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武帝认可,所以汉代儒学兴盛了;而在魏晋南北朝,儒学却陷入了低谷,此时中国战乱不断,儒学的那一套一点也行不通。另外就是儒学自身的发展与演变了,汉代以后,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教鼎立”的局面,儒学就遇到问题了,很快败下阵来,为什么?传统儒家其实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思辩性比较差,只讲一些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具体来说,儒家、佛家都说要孝敬父母,为什么孝敬?佛教就用因果报应来解释,儒家往往就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用西方哲学来解释,就是陷于了“独断论”(笑)。从中唐的韩愈开始,一直到宋、明,到了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的思辩性、缜密性,丝毫不逊色于佛道二教,这才重新占了上风。现代人要化解危机、应对挑战,重新拾起儒学,于是儒学又开始为我们所用。 现代人对儒学应各取所需 记:在你看来,儒学的价值是什么? 郭:就是出路。从全球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对人类的精神领域提出了诸多探讨,经常听到“危机”这个词,比如生态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等等,怎样解决这个危机?全世界的学者都在寻找出路,在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一个作家说:“人类要解决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到孔子那里寻找源头”,他说的孔子,实际上就是儒学。当今,许多中国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金钱至上,不讲诚信,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人之为人,吃饭固然重要,如何对待精神信仰也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儒学,试图用儒学解决一些矛盾与危机,寻找出路。 记:儒学能解决这些危机么? 郭:能。我们国家运用了许多儒学思想,比如现在提倡“以德治国”,孔子早就鲜明地提出过“以德治国”观点;现在讲和谐社会,儒家就是最讲和谐的,比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嘛。人与天的和谐说的是生态平衡,宋代的大儒学家张载就提出过“物与民胞”,天下人都是同胞,万物都是朋友,现在的动物保护协会,不都是按照这样的准则来做的么?人的和谐就是要和睦相处,《尚书》就说过“协和万邦”。《大学》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不是说要征服天下,而是要让天下进入一个太平盛世,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记:按照你的说法,现代社会其实是需要儒学的? 郭:需要,但不是全盘接受,我以上讲的都是儒学的种种好处,但也不否认它有一些糟粕,比如儒家常说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老百姓要无条件服从皇帝,把这样的观点克隆过来,要无条件服从领导,妻子要服从丈夫,那我们的劳工组织是用来干什么的?妇女维权组织还有什么用?宋代儒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讲的是丈夫死后,妇女不能改嫁,否则便是失节,这些儒家思想都是过时的。 记:有好的,也有过时的,儒学怎么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需求? 郭:简单地讲,就是各取所需,儒学的哪些部分好,现代人就物尽其用,儒学源远流长了2000多年,产生了那么多的思想,需要养生的也好,需要加强个人修为的也好,每个人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需要,就够了,每个人对儒学的感受、汲取都是不一样的。儒学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是一条浩瀚的河流,需要什么,就从里面舀一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