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涵 |
释义 | 人物1:北京101中学校长个人简介郭涵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北京教育功勋人物,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推动读书模范人物。曾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特殊贡献奖等众多荣誉。担任一零一中校长十多年来,秉承历史名校北京一零一中光荣革命传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012年1月9日下午,于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在新京报社与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共同举办的“教之道暨2011年教育高峰论坛”上,郭涵校长获得“金粉笔”年度人物奖。 教育理念基础教育的责任在于促进每一名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所以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是追求学校的全面发展。校长办学要尊重科学与规律,努力适应并推动人的身心发展,追求理念和行动的统一。 学校应该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未来人才。重视培养学生为自己、为国家和社会乃至民族与人类,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人应该品行高洁、基础宽厚、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勇于创新,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德育与教学课程的和实施,唤醒学生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潜能,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她带领老师们摸索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体悟为主的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设计和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层变革,培养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不只是知识传递的站点,更应该是文化传承的中心,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知识没文化,教师不能只教知识不传递文化。学校要注意的学校文化的提炼和培育,有文化传统的学校才能培养出独特气质的优秀的人。 教育的创新要立足于教育规律,学校的特色发展要结合自身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和审视教育的本质,守住教育的根基,守正出新。就是要继承好的办学传统、坚持教育的规律、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地发展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内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新华网专访郭涵校长郭涵:引领永远前行的人们——当代教育家、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专访 “作为一所学校,一直拥有经久不衰的社会声誉,这该是我们怎样的荣耀和骄傲啊。只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荣耀和骄傲,不应当视为一种资本,它应当生成一种价值,一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高端发展的终极价值。”听郭涵校长讲北京一零一中的历史和现实,你会感受到一种昂然向上的力量。 “那么,这种荣耀和骄傲的终极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激励一零一中,做一个永远的前行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一零一中的校训,它的内涵和我们讲的终极价值相吻合。我们相信,北京一零一中,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一定会一如既往,不断前行,为社会作出奉献。”“作为一所学校,一直拥有经久不衰的社会声誉,这该是我们怎样的荣耀和骄傲啊。只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荣耀和骄傲,不应当视为一种资本,它应当生成一种价值,一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高端发展的终极价值。”听郭涵校长讲北京一零一中的历史和现实,你会感受到一种昂然向上的力量。 采访郭涵校长,她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以及她的文化修养和在举手投足间所流露出的高雅气质,总会吸引并感染着周围的人。她话语质朴、简明,从容平和又极富感召力,如一股春风随意地从你的身边拂过,使人有一种陶醉和忘我的舒畅。 郭涵校长喜欢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说有价值有文化的话,并且直截了当,点出本质;她喜欢看书,擅于学习,并涉猎很多领域,视野宽广;她对历史废墟情有独钟,对事物保持着敏感,充满激情,如果说这种敏感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那么她的激情则来自于梦想和使命。若有机会,能听她谈论丘吉尔的名言、《拯救大兵瑞恩》的经典片段,听她对梁家辉人生感悟的点评、对光荣和梦想的传承等等,然后品味她了悟后的洒脱、宁静中的深刻,不啻是一种享受。 大气 宁静 平和 深厚 郭涵,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1974年,郭涵还是一零一中的一名中学生。高中毕业后插队,回来后没有选择地当了一名老师。1978年参加高考,没有选择地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因为当时规定任职老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普通学校教书。尔后,担任海淀区教科所副所长。1999年至今担任北京一零一中校长,现在还兼任一零一中党总支书记。 采访郭涵,首先是从一零一中的历史谈起的。它创建于1946年3月20日,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内战即将爆发,一零一中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张家口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党从延安派来筹办学校的郝人初同志,当时的教师队伍由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及晋察冀边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后与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1948年8月,“联中”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并迁至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1949年5月,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并,称为“师大附中二部”。 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学校东临清华,南接北大,文气蔚然,古风巍然。进入学校长长的通道,两旁大树参天,绿草如茵。学校的建筑,依山傍水,整个校园显得静谧、厚重、古朴、宽敞大气。 1952年8月,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所属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合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生撰写的北京一零一中校歌,歌词对此作出了更具体的诠释:“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 从学校名称的变迁,就可以看出一零一中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一路同行。 至此,记者不禁想到了一则典故。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一天,宋朝的名僧景岑(法号“招贤大师”,世人称为“长沙和尚”)应邀到佛寺讲经,正讲得精彩时,一个僧人向他请教几个关于“十方世界”的问题。为了解释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师当场唱了一句偈语:“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个典故一直告诫人们:一个人的学问、成就等达到了很高程度后仍需继续努力,向前发展。由这个典故,记者也对一零一中的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近十几年来,秉承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校训,北京一零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十方世界”——促进学生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共同健康。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曾评价这所学校:“一零一中,以它的本分、本色和特色,赢得了世人由衷的赞美,赢得了有口皆碑。我知道,作为一所学校,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正因为如此,它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朱永新的评价恰如其分。 一位毕业生曾经在一篇名为《向我成长的环境致敬》的随笔中这样写道: “学校坐落于这个幽静而略显深沉的园子许久。当你流连于一棵棵古树,当你徜徉于一片片湖水,当你冥想于古亭古榭时,有什么东西在心中汩汩流动,使你莫名感怀。 她的大气、平和、深厚让我自信地沉默;她的平等、博爱、包容让我温暖地看世界;她的艺术气质、质朴的品格牵引着我追求高尚生活。 一零一中是花园式学校,这花园更是精神上的花园,她让从一零一中走出的学生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历届学生中很多类似这样的对学校的由衷赞誉,常让郭涵感到欣慰。因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道出了她的心声,并和她心目中的办学目标不谋而合。在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现代气息的把握中,郭涵校长一直在建设着这样的一所学校。 走进北京一零一中,记者发现一零一中的师生身上拥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它也许是姿态,也许是神情,也许是言语,它和一零一文化有一种默契,是一种外显表象,又解释着一种深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能让一个外来者凭借着他的精神触角感觉到这就是一零一,这就是一零一的氛围,这就是一零一的文化。它用氛围与文化阐释着这所学校独特的气质,再加上一零一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基因,成就了它的大气、平和、宁静与深厚。 《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推及一所学校的气质亦是如此。北京一零一中既秉持其特有的传统与文化,又具有开放与包容的胸襟;它安静,和顺,不事张扬,不咄咄逼人,但又不失锐意进取,彰显的是大气、严谨与深刻;它既肩负使命,又不尚空谈;它崇尚在平静中做事,在常态中做好每一天,在常态中做好教育的每一个领域,精心呵护每一个生命稚嫩心灵的绽放,潜心培育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快乐成长;它始终注重学生潜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天长日久,形成了一零一中特有的氛围、品性与风格。 于是,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开头郭涵校长的一句话:“一零一中为什么会一直拥有经久不衰的社会声誉”,以上就是答案之一。 郭涵自再次走进一零一中的那一刻,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它发展到了极致。“一零一中本身就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学校教师团队的爱心、事业心和责任心,还有我们这个团队的平和与平易,还有大家的学识、底蕴和诲人不倦,才使得一零一中赢得了良好的经久不衰的社会声誉。我只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抓住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已。” 郭涵所指的良好机遇,首先就是北京市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在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零一中的校舍改造融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科技与艺术于一体,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习和生活,为全面提升一零一中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也为一零一中的再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六十周年校庆,一零一中及时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坚持科学的育人方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再次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准。 始于2007年秋季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一零一中又是一次新的机遇。仅高一年级,学校就为学生们开设了选修课70多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十分开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课程化,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灵活性,为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课程保障。开阔的视野,本土化的实践,使得一零一中的素质教育成效显著,高考成绩也非常理想。学校的重点本科升学率达到100%,2007年和2009年连续培养出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每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满分获得者都有二、三个,尤其突出的是在2010年的高考中,北京市有12个高考作文满分,一零一中就占有6个。 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郭涵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最终“落户”一零一中。来自奥运参赛国204个国家的营员,加上来自国内各省市(含港澳台地区)的营员共581名青年学生会聚在这所学校,体验奥运,交流学习,认识北京,了解中国,一零一中学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一零一中通过承办大型国际教育活动以及与国际发达国家学校缔结“姊妹学校”,逐渐融入到全球化教育,成为一所国际化的学校,由此开启了一零一中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们还记得,2008年8月8日中午12时40分,奥运火炬传递进入北京一零一中校园。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传递第一棒,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许智宏传递最后一棒,共8名火炬手在一零一中校园内完成350米距离的圣火传递。然后,奥运圣火火种从这里走向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于是,历史这样记载着: “希腊雅典娜”与“北京一零一中”:一个是奥运圣火“祥云之旅”的始发站,一个是终点站; 中国著名中学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和中国著名大学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奥运圣火火炬手组合; 圆明园,150年前的中国皇家园林,随后却成为中国国耻之地:奥运圣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它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 对于一零一中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会生成为一种既具有现实性,更具有永久性的教育资源,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教育价值,为一零一中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元素。这与郭涵“胸怀世界、海纳百川”全球化视野的教育主张相得益彰。 201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作出批复,同意一零一中自同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自主招收文科实验班学生。从此,一零一中开始了基础教育领域回应“钱学森之问”,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探索。郭涵对文科实验班提出了高端培养目标定位:“境界高远,胸怀开阔,学养丰厚,对人文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在此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为使自己成为未来的思想家而努力。” 2011年3月20日,一零一中迎来了六十五周年庆典,学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扬“永远求真、永不自满、永远创新”的一零一中精神,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承载民族复兴伟大使命,实践现代化示范性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基础宽厚、富于创新、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逐步形成了“先进科学、面向全体、尊重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师生终生受益、长久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体系。 由此看到,郭涵已经由一位名校长,迈进中国当代教育专家的行列。她在这个行列里走得稳健,走得踏实,赢得全社会对一零一中全新的赞美。郭涵,当之无愧地成为永远前行的一零一中人的思想引领者和行为示范者。 教育是精神的薪火传递,郭涵传递的正是诞生于生命又高于生命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并以之来指导、培育新生命的成长。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所贡献的思想价值、历史作用,往往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郭涵的品质和一零一中的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启迪和畅想。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幸福 在郭涵看来,教育就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应该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和指导。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求真、向善、爱美和健体,而求真的科学素养、向善的人文精神、爱美的艺术情怀和健康的体魄,让学生的人生充满幸福。同时,老师的人生和职业也应该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郭涵的心目中,学校是培养人精神气质和文化向往的地方,是师生追求真善美的芳草地。理想的学校首先要有厚重的传统,在社会功利潮流中稳重前进;其次,要有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包括严谨开放的校风,渊博、敬业、富有爱心的老师,有远见而敢于担当责任的校长等等。 理想学校进行的教育则是为了人的幸福。郭涵说:“学校一定是要继承传统的,一定是与时俱进的,一定要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从学校的名字‘一零一’你就可以看出来,它是永不自满的,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都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一零一中基本的办学理念。” “我们特别重视高品位的发展,特别重视内涵的、文化的东西。我们不能继承一零一中的荣耀,我们重在弘扬一零一中的传统,更重视丰富它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将来很可能什么都没了,就剩一点荣耀,甚至荣耀也没有了。所以我经常用这些东西来提醒自己。” 其实,一提到北京一零一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它是一所革命传统学校,再加上地处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这就决定了它的德育非常鲜明,即传统和地域背景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高初中分年级主题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通过这种形式最生动最直观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既可以是学生社团,也可以全年级全校都参加。 郭涵强调,“年级可以不同,主题可以不同,但有一点必须相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学生的精神大厦,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以高中为例,高一年级德育的主题是爱校教育——“光荣与梦想”、“走进一零一,幸福你一生”。学校组织每一届高一、初一新生到西柏坡“寻根”,参观校史馆,组建“老校友报告团”讲一零一中的历史、传统、辉煌、教育理想和人才培养方向。“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一零一传统精神的熏陶,又可以激发他们的青春热情,让他们从高一起,学会规划人生之‘梦’”。 高二年级开展当代中国国情教育——“忧患与自豪”、“走进发达与贫困,祖国在我心中”。学校组织每一届高二、初二学生深入“太阳村”、孤儿院,走进临终关怀医院,走进北京远郊区县落后乡村,零距离感受中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亲身感受他们所处的生活困境。利用元旦等节假日,和环卫工人欢聚一堂,同扫一路,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朴素与勤劳。组织高二初二学生走进航天城,参观著名外企微软的亚洲研究院,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当代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聘请杨利伟、翟志刚等6位航天员到学校和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 高三年级为成才教育——“使命与责任”、“放飞梦想,未来从这儿起步”。学校每年都会在圆明园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走进“国耻”之地,不忘国耻之痛。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读“成人誓词”,梦想在这儿放飞,人生的旅程从这儿起步。 郭涵这样阐述其价值:“分年级主题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思路明确,内涵丰富,既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又有科技、历史、文化的熏陶浸染,更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厚重元素,它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和其他重要的社会性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既要能做精英和领袖,也要能做普通人。现在的很多小孩不愿意做普通人。有时候社会上常用学生所读书的那个学校定位学生的水平,如果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学生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常有这种现象,有人向郭涵推荐学生时常说该生是某某学校的。郭校长总会问:“你想告诉我什么呢?这所学校本身能说明他的思想品行,还是说明他的身体素质,还是说明他的学业呢?”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不太讲究修养和境界了,但是做教育是非常需要的,我更看重的是学生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一零一中现在所倡导的感恩、责任、爱国。” 郭涵至今清晰地记得,一零一中的体育传统非常好,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体育很重视,学生们也特别自觉,到了学校后,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课间操还是午间休息期间,学生可以随时到操场锻炼去。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不是中央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以后才这么做的。” “评价一个学校,除了教育部门对你的肯定和所颁发的荣誉称号,媒体对你的一些赞颂和报道外,这样一个事实是最重要,最真实的,就是每天你站在学校的门口观察,看看学生们每天来校的时候是不是高高兴兴的。” 一零一中的一大门和二大门之间有很长的一段林荫道,一有时间,郭涵特别愿意站在那个地方,看着学生们来上学时的情景。在郭涵的心目中,那是一道生命成长的风景线。 当校长要做好三件事 有一次,香港著名影视演员梁家辉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讲完一段故事后,梁家辉突然蹦出一句:“我们这种类型的演员,不能上‘艺术人生’。什么坎坷的一段经历啊,什么吃苦啊,我还不过是顺着环境,顺着时间、年代的改变,而去尽量适应站在一个演员的岗位里头,尽自己所能去做,这样子。没有什么更深奥的理论,大道理,很简单的一个生活。” “我演了100多部电影,进入过100多个故事,不管是烂故事、疯故事,还是实在的故事,我都享受了。因为我很专心,不管多累,我都会很投入,所以我觉得我其实很丰富的……” 谈到这一段访谈,郭涵尤其看重的是,梁家辉体验了那么丰富的生活,其实就是顺着这个时代认真得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就这么过来了。“我就想,时代要求我这样,我就要顺着这个时代去想,很投入地去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教育尤其需要精神与文化的投入” 有人说郭涵很低调。在记者看来,郭涵的低调首先是对科学和真理的一种敬畏,再者一零一中的低调是他们的准则,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高调,无论是其背后的历史,还是这些年所取得的令全社会瞩目的成就,足可以作为一种支撑,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 郭校长坦言:“学术在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中学也需要学术的支撑。我有时觉得目前自己所做的这些好像与教育学术的内涵还有一定距离。学术这个东西一定能抽取出经验规律的一些东西,能够面向全体的。” 从个人角度出发,郭涵经常和一零一中的历史去比,而不是和周围的某个学校去比。她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再经过二三十年之后,他们能不能取得现在这些杰出校友的成就。 看多了人物传记,郭涵觉得人生也就是这样,“你要顺应这个时代,多做一些事,不能总是抱怨,而是要建设要承担,你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总觉得风光,你有多大的风光就有多大的困难,更要取得相应的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一个校长呢? 郭涵首先谈起了丘吉尔的那段著名的演讲——“组织如此规模和如此复杂的政府原本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我向国会表明,一如我向入阁的大臣们所表明的,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极其严酷的考验,将是旷日持久的斗争和苦难。” “一个校长必须有担当的意识,有坚守的意识,更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奉献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行动。” 她接着说:“做校长很重要的是决策,还有一个推动作用。有时候,你觉得很好的东西怎么老做不到位,你也不能指责老师,大家的位置不一样嘛。” “很多一零一中的校友返校以后都在讲,当年的一零一中给了他一个强健的体魄,给了他一个永不服输的精神。这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推进的事情。” 在具体的办学策略上,郭涵认为校长首先要给老师们指明一个大的方向,重点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做什么。一件事情来了,你做不做?比如奥运会来了,青年营来了,你接不接?新课程改革来了,你采取什么态度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谁来做。为了做好这件事,你得找到这么一个团队,你自己单枪匹马,肯定是不行的,得有一个团队跟你一块做。 第三,怎么做。首先要制定标准,比如说关于新课改革我们的标准就是一定要在北京市领先,在高中三年多课改中我们争取了自主排课、自主会考的机会,老师们非常努力,很投入,做了许多改革与创新的工作并且收到了很多好的效果。最后,获得了“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大的方向一定,剩下的事情就是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去做了。”由于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郭涵做起校长来似乎显得不是那么艰难,当然,她的个性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做一些相应的调整或者改变。 “十二年的校长经历告诉我,管理很多时候就是妥协和平衡,尽管不能说是扭曲或者改变了我,但是职业告诉我,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妥协和平衡,我觉得我也学会了。因为有的时候你要坚持一个东西,可能一部分人说你好,但另外一部分人也许非常反对。如果大家都退一点,他们可能对你有意见,但只要这个事情能够得以推动和推进,这就可以了,你这个位置就是需要这件事情能够做下去。我原来的风格很简单,是非分明,当然,现在也不能说有什么灰色中间地带,只是现在知道要推进一个事情应该怎么样去推进,而且总觉得永远做得不够,这样,会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全面育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作为校长如果你不喜欢某个东西,你就不会去推进,光靠道理不行。比如我喜欢听音乐,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但是我喜欢听,这样我就会很支持我们学校乐团的发展;我很喜欢体育,也没有什么这方面的特长,就是爱好看打篮球什么的,我感到体育就是生命中的阳光,所以我就会很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我就觉得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很重要。我觉得一个校长的爱好很重要,而且最好有着广泛的爱好。只要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东西,作为校长,都要力求做好。” “你想要别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你自己不全面不行,当然这个全面并不是要求你达到什么考级的标准,而是说你要有这个意识,有这种热情,你觉得它对你的生命确实很重要,你才会去做。一个爱好广泛的人显得比较丰富,这样大家会觉得你这个人比较有意思,或者比较有内涵。” 强调读书、眼界和境界 采访中,郭涵多次谈到读书,而且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体验,这无疑是一个校长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使得郭涵对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如果说思考是读书的必然延伸和深化,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那么郭涵在一零一中倡导并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创建,显然是实现其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校的全员读书,其意义都不言自明。它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种教育使命。书读得多了,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这种综合能力、眼界和境界非常重要,其中境界尤为重要,对学校建设很有帮助。” 郭涵所说的“全员”,指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她一直认为,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不但要读书,而且读书要“杂”,这是一种文化向往,文化向往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辐射力。 “我们天天在实践中,实践是永远走在政策的前面的。校长在基层做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做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才能保证眼界和境界都不低呢?多读书很重要。无论是从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还是从价值追求来看,这三个读书群体的立体构建都是十分重要的。” 郭涵喜欢读书,而且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教育类的书,她当校长以后反而读得不多,当然,经典的教育书籍除外。这与她当校长之前担任海淀区教科所所长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了一定“教育文化”的积淀。她读名人传记,读企业家的书,读哲学家的书,读政治家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还读一点宗教,乃至《中国企业家》杂志、《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博览》,乃至《译林》等杂志都在她的阅读视野之内。读这些书,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实现了郭涵管理能力的“迁移”和升华,也就是所谓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除了自己读书,郭涵还向一零一中的干部推荐过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等等。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经赠郭涵一本《觅渡》,她被书中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感动,郭涵校长立即安排有关部门购买,学校干部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人手一册。 目前,一零一中的干部们在行政会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已经成了一零一中行政会的“固定栏目”。每位干部用时20分钟,既可以谈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阅读重要报刊文章的体会。 这种干部读书的“固定栏目”使得一零一中的干部之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与分享,他们在各抒己见中,有效地扩大干部的“阅读效应”,对老师和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一零一中,教师读书有两大特色:其一,“指令性阅读”和“自由阅读”有机结合;其二,博采众长,听取别人的“读书经”。 一零一中学生们的读书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经典阅读,与大师为伍”;“快餐阅读,与时代同步;“诗文诵读,与文学经典为友”。 郭校长经常和学生讲,“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等作为政治家的这些特质,正是经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形成的。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阅历。” 郭涵对中国农村、对中国国情有了相当多的了解,尔后,在基础薄弱校教书,又进一步加深了她的平民意识。做了校长之后,她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愈发强烈,忧患意识日益深刻,而这种忧患意识作为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理性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让人的灵魂在激越的豪情中保持一种弥久日新的光照状态。 郭涵强调:“境界是不能太功利的。其实你回过头来,想你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就是学生的成长,这就够了。你能不能不那么功利,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针对每一个人的,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怎么搞全面发展呢?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个人,那就是这只胳膊是拉琴的,那只胳膊是投掷的,还有两条腿是学习的,可这些并非长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学校的‘全面发展’,不是每一个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是为了每一个人,‘为了’是你的职责,你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他的进步,他的发展,全面的发展。不要太功利,能够把握住你应该把握的东西,也可能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郭涵为何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读书,强调眼界,强调境界了,所谓“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郭涵说:“无论如何,人的培养是不能变的,起码我们不能培养“考生”我们是要培养学生,学校如果办成了教会学生考试的训练场,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学校首先应当是培植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芳草地,这是办学的天经地义之事。 “学生质量的提高就是他的进步,就是他的成长。办教育,大方向要把握住了,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要不然你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办。当然,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磨练,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但后来你就会发现你会做得很好。很多情况下,宏观你左右不了,微观你可以左右吧,你可以做好基础的东西,基础教育永远是在做基础。就是说你到了这个平台,就有这个平台所需要的基础,你上到了另一个平台还有它需要的基础。” 在一零一中采访,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的办公室在南边,干部的办公室却在北边。仔细询问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来,教师的办公楼,是当年最后竣工的建筑项目,全校学生都“安顿”好了,所有的教职员工、包括学校干部,才“乔迁新居”。因为校舍改造伊始,郭涵就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先学生,后老师;而当干部教师全都搬进办公楼之前,郭涵又“下令”:干部的办公室一律在北面,老师的办公室一律“朝阳”。 郭涵也正是一直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应该坚持的东西,她确确实实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大、压力大,但她从来没有去抱怨过。 “我比较喜欢看历史遗迹,去看那些废墟、大石头。在其中穿行,你会觉得历史、生命就是在这个中间穿行。我这个爱好是因为那段特殊的经历,或者说一零一中这个地方培养了我这个爱好。一零一中的人总的来看是正直的、简单的,比较真诚、大度和大气,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废墟代表着历史,在历史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而且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太神秘的东西,所以,人实际上还是保持一种好奇吧。废墟一方面给人历史感、沧桑感,人的生涯不过是历史中的一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好奇,这很重要。做校长的时间比较长了,心态不老,依然有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种热情,这可能也是做校长非常需要的。” 每个人都是学校的符号 在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几近片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情景:约翰·米勒上尉英勇牺牲前,对被救大兵瑞恩讲的半句话。 他断断续续,只小声说: “别辜负大家 …… ” 而正是米勒上尉的这句临终遗言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一情景长久定格在郭涵的脑海里,提醒着她“你做这个校长,要和这个学校的历史相匹配,你不能辜负这个学校。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学校的符号,你的符号是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出来的。一走进这个大院子,你就不能平庸,你应当走在前面。” 从校长的角度讲,郭涵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自己的教育追求;她很正直,没有圆滑和世故,她尤其是不能容忍那些阴暗的东西;她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的背景因素,这样反而比较容易处理问题了。 “我觉得我这个年龄还能够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人说你这个年龄怎么还这么纯真、这么纯洁,对许多事情有着美好的情感,这可能和我的理想有关吧。理想这个东西可大可小,小时候就想跳舞,长大后猛然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弄个业余爱好。当了校长之后,我希望一零一中的师生是幸福的。这样,每年的新生家长会讲话我会格外用心,讲稿都是我自己写的,还有每年的开学计划,你一定要讲你的教育思想,讲你的教育主张,讲我们的学校要怎么提升,而不是只是说我们今年三月份要干嘛,四月份要干嘛,不是这些东西。” “新教师要问自己为谁工作?新生来了,要问三年中你能给学生什么?毕业时,要回答你给了学生什么?每学期都要问自己,做一件什么事提升或改善我们的学校?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问自己:你做教师欠缺的是什么?是境界、理念,还是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你能为一零一中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实际上是在问老师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自我发展,为自己确立一个怎样的标准。” 正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一连串诘问,郭涵在不断地提醒着自己,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引领着干部教师前行。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郭涵觉得:“一零一中的老师是一群很优秀的人,他们对教学的研究意识非常强,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群人。一零一中也很重视团结,我特别强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直重视一些常态的东西,能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老师的劳动很多还是个体的劳动,他投入了多少你常常是看不到的,教师的劳动要用结果来看它的意义。我觉得我们的老师特别好,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这是很难得的。像老师们对学生的爱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他们的那种责任心,我真的是非常感动。比如我们的新老高三教师联席会,常常开成了师德报告会,我跟老师们开玩笑说‘咱可别弄错了,这可是一个工作交接会,主要是把经验提炼出来,下一届要怎么去做’。现场的老师都非常激动。” 郭涵也常和老师们讲:“我们所在的这个学校很光荣,但大家要少一点荣誉感,多一些人生投入。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学生选择我们,他认为你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优质教育就是你本人的素质和能力。来一零一中工作,给的是机会,并不必然是能力,不管你是从高校毕业过来,还是中途过来,是因为你曾经的历史使我们接受了你,但并不必然的表明你有在这里工作的能力。”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郭涵的基本思路是:专业发展,人文关怀。在具体措施上则可以分为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制度管的是底线,是比较平稳时候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制度是需要不断调整的。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文化了,文化就是一种氛围,讲究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于校本培训,郭涵的基本要求是:制度化,常态化,课程化。她亲自担任“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校”校长,让校本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课程化有了根本性保证。 一零一中的校本培训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是“跨世纪发展学校”,后来演变为“青年教师发展论坛”。2005年,更名为“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校”。梁衡、李开复、顾德希等一批在国内各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成了这所培训学校的“名誉导师”。 郭涵强调,一零一中的老师们一定要放眼看世界,要有一定的高度。学校在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两个大型高端讲座,最近的讲座题目有“苦难与辉煌”、“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形势等等。 从海淀教育大区教科所所长走向一所中学校长的岗位,郭涵对校本培训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校本培训制度,把培训的核心内容定位在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所常态的校本培训机构,每学期都有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的一零一中骨干教师品牌队伍。 “针对新教师的培训,我们强调一零一中的文化,用柳传志的话讲叫做‘入模子培训’,首先让新入职的教师接受我们学校的文化和传统的教育,然后就是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培训,比如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命制试题等等。原来是每周五下午专门安排两个小时,后来改为每周二下午两个小时,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有保证。” “在青年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又想到,这些年抓常态和常规,抓课堂质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要对成绩不满足,继续反思,我跟老师们讲,现在要强调反思、创新、批判精神,这是我们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 12年来,一零一中承担了100多项市区乃至国家级科研课题,产生了近20项教学创新成果的获得者,他们都有过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经历。这些课题负责人和获奖者,包括很多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2009年11月,首届“北京一零一中青年教师沙龙”在九华山庄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一零一中美好明天献计献策”,活动共由“分享成长”和“献计献策”两部分构成。一件件成长的往事时而带来一阵欢笑,时而激起热烈的掌声,时而引出百感交集的泪水。在欢笑与泪水中,大家分享着成长的点点滴滴,达成了许多共识。 通过沙龙的形式,倾听一线教师最真实的声音,实现教师们经验和智慧的互动与分享,使得校本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老师们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寻求着课堂教学新路径。 在一零一中学习的学生,他们对一零一中独特的环境有着各自的迷恋,他们对一零一中朴素的外表下所蕴藏的深沉大气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悟着自己的学校。 记者曾经认真看过一本名为《一零一 我心中的太阳》的书,感受到了一零一中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和生命感悟: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迷恋”,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陶醉”,还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感受到五彩缤纷”;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奋进”,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倍感温暖”,还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心中充满诗意”;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自豪”,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热爱生活”,还有的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学会尊重他人”…… 这是一本一零一中的学生们为庆祝母校65岁生日而撰写的文章,从学生们那些流露着真情实感的文字中,你会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校园美景,感受到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厚重的积淀与沉稳的风格,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宁静而致远的心态,亦师亦友的氛围,永不自满的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能够办成这样的一种境界,其宁静、从容、专注、大气、平和、深厚的氛围能够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洋溢出来,从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散发出来,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环境之美和人文之美,这无疑令人向往。 记得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说这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名校校长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作为一零一中的校长,郭涵注定要成为一个永远前行的人们的引领者,最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这个卓越团队的优秀引领者。在光荣与梦想的传承中,郭涵始终以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前瞻而智慧的眼界,把代表历史经纬线的“理性”与“激情”完满地结合为一种状态,不断创造着属于一零一中人的新高度,对这一重大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给出了人们满意的答案。(陈达) 人物2:演员个人简介 姓名:郭涵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09、13 身高:165cm 毕业学院:北京联合大学 专业:表演 学历:本科 学位:学士 特长:声乐.台词.形体.表演 演艺经历2005参加北京校园歌手大赛获得亚军 2006拍摄杂志和网络短片,话剧《月芽》出演月芽 2007参加我型我秀北京赛区前100名。童话剧《快乐的汉斯》等 2008年参加话剧演出《红塑料桶》《红领巾》在北京各学校巡演。 2008参加搜狐女声全国全100 2009年获得中华模特网最佳新秀奖 2009年参加三星显示器代言获得最佳代言奖 2009年参加美的活动获得前18名。 2009年录制网络节目美女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