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北平
释义

1949年生,西安市人。198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级专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陕西省创作中心副主任、陕西省黄土绘画研究会理事。

中文名:郭北平

国籍:中国

出生地:西安市

出生日期:1949年

职业: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导师

毕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班

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

简介

1992年至今,共发表大量论文及著作。作品入选全国美展20余次。获全国奖7次(

一金二银四铜)。获省级奖10次以上,并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

会"爱心荣誉证书",《澳运金牌榜》系列活动"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全国重要刊物及权威性画册发表作品200件次以上,出版有《郭北平油画艺术》、《名家精品·郭北平油画人体》、《郭北平油画技法实录》、《郭北平花鸟画集》等八种。八次任国家级艺术委员、评委。

主要著作

出版画册:《郭北平油画作品集》、《名家精品郭北平油画人物》、《名家精品郭北平油画人体》、《现代素描》等。

发表论文:《作画人独白》等五篇。

艺术成就

获奖情况

1984年《高原千秋》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7年《战地乡音》入选“建军60周年全军美展”。1989年《瑶山居》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1991年《归》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年展”。1992年《正午》入选“纪念5.23全国美展”,《晚境》入选“中国油画艺术展”获优秀奖。1993年《旱冰》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论文《杯中闲话》发表于《西北美术》刊物。1994年《冻土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仁者》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论文《作画人独白》发表于《西北美术》刊物。1996年《大提琴手》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角落里的老人》入选“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安西随想》入选“全国高等美术师范教师作品大赛”获铜奖,专着《郭北平油画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论文《我说文湛》发表于《光明日报》刊物。1997年《祭海的日子》(合作)入选“97年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男人体》入选“中国当代学院素描艺术展”,《1938·香港保卫中国同盟》入选“中国艺术大展”,《女射击手》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铜奖,着有《现代素描》、《名家精品·郭北平油画人物》、1999年《林则徐视察澳门》“迎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获金奖,《长安石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 着有《西安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素描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冻土地》入选“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2003年作品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巴黎中国艺术展”,“汉城中国艺术展”,“国际当代素描艺术展”。作品曾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法国、瑞典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曾发表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79-1999中国当代油画》、《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等各大重要杂志和报刊。郭北平的油画艺术

郭北平的油画艺术

在当代中国油画界,郭北平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貌的艺术家。他的独特,不是指他具有一种固定的画风而令人易于识别,而是指他能在中西两种文化中自由出入,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具有很高难度的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同时又很好地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的心灵。一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评论家克里斯·索伯这样评价郭北平:"有些中国画家在忠实于"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传统的同时,已经掌握了西方人物画的风格。"他将此归功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郭北平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确实,郭北平的油画体现了内在质量与价值理想都不尽相同的东西方文化的教育与薰陶,他的画风不拘一格,在操纵色彩和人体线条方面尤其熟练与巧妙。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富有神采和魅力,既有西北黄土地的纯朴与豪放,也有西方古典油画中的充满人性关怀与柔情的细腻表现。

对于赭石的运用

克里斯·索伯称赞郭北平在《弘一法师》(1996)和《石鲁》(1999)这两幅作品中对于赭石的运用,注意到他在古典式的模特写生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和多种色调的复色调合向与丙烯画法相联系的印象派画风的转变。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郭北平与印象派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并没有因为熟练地运用了印象派式的重叠笔触与库尔贝式的直接画法而削弱他对于空间与造型的关注。在印象派那里,自然界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转换为一张反复交织与铺垫的色彩之网,一个在画布上具有装饰性的色彩平面。在郭北平那里,他仍然保持着对于空间与质感的敬畏,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在他看来,阴影和明暗,都是表达空间与体积量感的有力手段,我们不应轻易地将其抛弃,但是郭北平在长期的实践中寻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空间表达方式,这就是以有力多变的笔触将人物形象融化于丰富多彩的空间中,使之在雄浑的合唱中获得一种厚重的视觉力度。另一方面,郭北平以他对于普通平民的形象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厚重,这也构成了他作品中的另一种量感,即视觉心理上的凝重与大气。

笔下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类

郭北平笔下的人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陕西人民的平凡形象,在这些以陕北老农和中年汉子为主体的人物画廊中,郭北平着重突出了他们与黄土地的自然联系,从色彩与笔触上,他都将他们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为一体,特别突出了黄土高原上明亮的阳光下,人物所特有的坚实与凝重,以及对于生存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在我看来,郭北平的这一部份作品是最为朴实的,是陕西油画家中最接近中国农民精神状态的经典表述。郭北平的人物长廊中另一个重要的成就是他对于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如爱因斯坦、王子云、石鲁、赵望云等人物的表现,在《仁者》、《丹青无言》、《满目青山》这些作品中,他将人物置于室内的环境中,不再以结实的体积塑造将人物置于阳光下成为具有纪念碑性的雕像,而是以自由多变的用笔,表达人物内在的丰富情感,从而他在这一过程中温习了人类科学与艺术的伟大传统,自觉地将自己与这一传统在内在的精神上接续起来。在某些方面,他超越了传统肖像画的一般模式,将写实性要求较高的肖像人物画提升到表现性的高度,借肖像人物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将客观的"再现"置于激情的"表现"之中。郭北平的第三类人物画创作,是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城市平民与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在这些作品中,他自由地运用了多种油画艺术语言,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与他的复杂感受,为此,他不仅在色彩与用笔方面具有多种探索,而且在造型方面适度地采用了变形,例如在《两个花剑手》(1992)、《旱冰》(1993)、《女射击手》(1997)等作品中,他将人物适度拉长,如贾柯梅蒂笔下的人物,在空间中获得一种雕塑般的凝重。当然,他描绘自己的妻子、学生等作品也在保持写实性传统的同时,引入了一些超现实的梦幻手法,在2003年所作的《室内风景之一》这幅作品中,人物背后的植物叶子在无声地落下,而背景空间具有大卫·霍克尼式的摄影式的组合平面,题材也置于梦幻的或历史的背景下,历史感很浓重,很好地以静谧典雅的梦幻空间表达了生命流逝的时间。

人体作品分为两部份

当然,我必须提到郭北平大量的人体作品,这些作品又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具有古典趣味的女人体,他们被画家安排在具有梦幻感的自然场景中,但又能看出画室的特征,例如《安西随想》(1993)、《遗城》(1994)、《断城梦》(1994)、《三危山下》(1995)等。在这些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光影造型其实与背景的组合显示出了某种并不吻合的空间逻辑关系,这令我们感到困惑。这些古典式的女人体在自然环境中舒展其形体的姿态,虽然在西方古典油画史上已经有过这种构图的历史,但不同色彩的画布铺在她们的身下,仍然显示了一种人为组合的构图痕迹。根据郭北平的自述,他有许多人体作品,并不是画室写生的结果,而是在画布上凭着多年的写生积累与视觉经验默写的,这固然表现了画家扎实的人物塑造能力,但也流露了某种概念化创作的痕迹。对此,我宁可认为,这是画家自觉的"离物写生",一种在"默画"中加强绘画主观性的实践方式。我得承认,我不太喜欢《山泉》(1992)这样的作品(尽管这在郭北平的画作中只是极少数),不仅是作品的甜媚,更因为作品所反映出的学院油画脱离生活所普遍具有的苍白与空洞。

谈郭北平的油画艺术

出版社经过了近一年多的酝酿,郭先生的书终于有了个结果。郭先生高兴,我也很高兴。说心里话,郭先生的油画肖像画得真的很精彩,在当今的中国油画界,郭北平教授与中国油画艺术的进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独到的艺术视角和劳动态度,让他清醒地选择了以油画肖像为创作的切入点,在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精华这一点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娴熟的技巧,在西部、在中国,真是影响了一代人。他在教学之余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并通过在西安美院的教学和创作将他的艺术影响到了社会,他不但将中国油画水平向纵深推进,丰富了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的表现,他的中国样式的油画语言也有了新的突破。油画界同仁们都知道,西安美院有位很棒的油画家--郭北平。

教学习惯

由于教学的缘故,郭先生养成了一个习惯,他将平时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步骤都一一作了拍照,留有详实的记录。这种原汁原味的创作过程,包含了他的一些重要获奖作品的如实记录,无疑对于各个层次从艺者的学习借鉴,交流研究都弥足珍贵。鉴于此,我才有了编辑这本书的冲动。

绘画领域

郭北平在绘画领域里涉猎极广,油画、色彩、国画、书法等等,他都作为摄取营养的重要手段。但他最有成就的当属他的油画人物肖像。1983年,他研究生毕业时创作了大幅群像作品《高原千秋》影响巨大,我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关注他的创作的。他陆续创作了《大提琴手》、《瑶山居》、,《角落里的老人》、《冻土地》、《弘一大师》、《石鲁》等作品,并参加了全国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并七次获奖,名声鹊起。让他感兴趣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物本身。那一道道皱纹和岁月的沧桑痕迹,很能调动他的创作激情。说心里话,我是让他的技巧感动了,他的造型能力很强,而且对画肖像有特殊的敏感,对驾驭人物性格有种天生的能力。《晚境》、《角落里的老人》、《长安石鲁》等作品中,他把人物个性浓缩到了慑人魂魄的程度,而且十分耐读,这也成了他让人们敬重的地方。

顺乎本性

由于顺乎本性,也由于他多年锤炼的高超、多变的技巧,使他的肖像画创作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在严谨中求整体流畅,在单纯中求微妙丰富,在平实中求典雅优美,他将中国画含蓄的意境融合于经典意味的油画创作中,使观赏者能一眼就能认出是他的肖像画。

善于挖掘

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技法,所以他的肖像画能常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郭北平熟练地掌握了色调控制和意笔塑形的精湛技法,在《冻土地》、《两个贝司手》、《角落》、《两个花剑手》等作品里体现得十分完美,也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语言强有力的展现。我们推介油画技术经典精美,功力深厚,同时又要显著的本土意识和审美个性追求的艺术家,郭北平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成就的优秀画家。郭北平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技法上的变化,它涉及审美趣味、观察方法、艺术素养以及题材等多种因素。由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受与技巧的统一,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采。

物为我役

一般说来,人们注重肖像对象的个性,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态,即注重对象的肖似性。这种认识大部分来自多年来俄罗斯绘画学派的影响。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里, 郭北平一直处在这种体系之下。从技法上说他也只是偏重用笔触塑造形象,注重形体和空间的虚实处理。但在社会创作实践中,他强烈的感觉到一种想要表达美好的理想审美的愿望,强烈的情感需要一种本民族自己的油画表现的 形式。在悟到了"物为我役""依神写形"的艺术精神以后,郭北平作品的内驱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空被打破,形质和色彩的约定也不再是彼时彼地的客观再现。尽管他的作品中谨慎地保留了写实绘画的传统元素,诸如光影,色差以及坚实的造型感等等,但是他作画的自由度却得以大大的拓展,主观加工程度非常之大。形体、明暗、轮廓线的处理,都经过高度概括加工,超越了对象的局限,带有理想化色彩,更多地表现了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个人情趣。他开始明确了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他要在肖像画上体现出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的看法,从而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审美理想、生活抱负融为一体,创作个性得到更鲜明的发挥。

黄金期

90年代后期,郭北平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期。仅1999年一年,他就创作了三幅巨作:《石鲁》、《丹青无言》、《林则徐视察澳门(600X300)》,其中两幅作品分别获得"九届全国美展"和"中国艺术大展"的铜奖和金奖。之后的《室内风景》、《相扶的人》、《两个贝司手》、《和风南疆》、《天下黄河》等一系列深受欢迎的精彩作品相继完成,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精美的人体作品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郭北平在创作肖像画的同时还创作了不少精美的人体作品,如《断城梦》、《遗城》、《红背景》、《临窗》、《烛光》等,大都反映出一种单纯、宁静、安详的气氛和情绪,如果说在肖像作品中需要注重一定的社会属性及性格特征,那么在人体表现中则可以摆脱这些,情绪表达更为抽象,从而更自由地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

复杂的造型简约和单纯化

在这些人体作品的表达上,除了充分运用肖像创作中的色彩及塑造技法外,他还着力通过边线整体的洒脱处理和环境的有机组合,把复杂的造型简约和单纯化,追求洗练、流畅、纯净的境界。他的人体作品的特色还在于色调变化丰富而色阶变化微妙,经常把复杂的色彩变化统一在安静的基调中,形成一种纯洁的崇高之美,这与他在肖像画创作中对理想美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他的肖像作品的内涵力。

当代表现写实主义的艺术

家 对于一位当代表现写实主义的艺术家来说,郭北平教授的艺术成就与他艰苦的艺术劳动是不可分的,他数年如一日地不懈探索,严肃对待生活,严格要求自己,不取巧,不苟且,创作态度就象治学态度一样严谨,正是这样的锲而不舍,使郭北平艺术地位的最终确立,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艺术成就

郭北平教授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他把油画艺术精髓及其它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较好地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精神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当代油画新写实主义浪漫学派,并在肖像画这个领域进行了颇有启示性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郭北平先生的艺术实践,对于推进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积极贡献。

记书画大家郭北平

2007年,两件震惊轰动西北画坛的盛事在陕西悄然发生,而且,这两件大事的主角都是郭北平。一件是郭北平创作的巨幅油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一举中标签约"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填补了西北画坛的油画空白。另一件是郭北平创作的巨幅油画《林则徐视察澳门》,以869万元被拍出,从而跻身《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拍品排名》第82位,创造了当代西北画坛艺术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郭北平,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在当代中国画坛,郭北平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家,虽然土生土长在文化积淀深厚的长安大地,但他艺术的触角却横跨中西,在国画和油画领域创造了双峰并秀的艺术奇观。郭北平的国画,尤其是花鸟画颇具中国画风特色,题材取自生活,构图布局精巧含蓄,花鸟用线勾勒,淡彩渲染,笔法洗练,在简单的笔墨和清爽的画面中,表现出一幅深邃而轻松优美的意境。郭北平的油画,在忠实于"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同时,探索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从写实出发,向写意深入,将体积性的造型与写意性的笔触融为一体,以肖像画为主攻,把色彩表现与光影对比、形象的典型性和绘画的表现性巧妙地结合,创作出大量凝重大气,独具一格,神超物外的佳作。 郭北平最早以国画出名,而以油画成名于世。郭北平的写意花鸟画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国画领域的中坚地位。郭北平的油画艺术,使他成为西北画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引领着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开创了中国当代油画"新写实主义浪漫学派",被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誉为"当代中国油画第一人"。

西安美院附中的"小才子"

土生土长于古都西安的郭北平,祖上几代人都没有以书画为业,而他与书画结缘,完全是兴趣所至,在不情愿与情愿中,他逐渐走向艺术的殿堂。 郭北平的家在西安市骡马市,与著名秦腔剧团"三意社"和多家画室相邻。"近朱者赤",从小喜欢写写划划的郭北平,经常出入于剧团和画室,看美工画海报,学画家画画,天资聪颖的他竟然成了他们共同的朋友,美工们时常给他教一手吃饭的绝活,尤其是百灵画室当画家的同学父亲,经常传授他画画的技巧和方法。听之于耳,记之于心,动之于手,在美工和画家的点拨熏陶中,郭北平的画画水平突飞猛进,小学时就戴上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郭画家"。 初中时期,各门文化课全优的郭北平依然没有卸掉"郭画家"的帽子,兴趣广泛的他不仅担任原西安市21中美术组长,还兼任乐队队长。初中毕业前夕,学校接到通知:凡参加体音美考试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支援"夏收"劳动。郭北平于是选择了参加美术考试,在歪打正着中,一张预备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他被西安美院附中提前优先录取。 郭北平考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的理想之梦,被西安美院附中抢先搅醒了。1965年9月,在叹息和失望声中,他不得不走进西安美院附中的校门。壮志未酬的郭北平,身在西安美院附中,心却在北大、清华,他常常打探调换专业的途径,询问老师附中有无转行报考其他大学的可能。梦想难灭的他,曾含泪写出一篇《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他的内疚和痛苦。当时,西安美院附中的数理化教材比较简单,一心想考重点大学的他,常常向老师请教更高深的知识,为"脱离苦海"做准备,曾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异类"。 在事与愿违,不情愿与情愿,理想与现实的痛苦抉择中,文革突来,中国所有大学停止招生,郭北平那颗骚动不安的心才趋于平静。在西安美院附中毕业的前一年,郭北平终于潜心学习美术,认真地画素描、静物和国画,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超人的天赋,他迅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成为学校的"尖子中的尖子"。在中央美院、鲁迅美院和西安美院当年组织的学生作品交流中,郭北平技压群雄有2幅作品入选,而且获得一致好评,他也由此得到了"小才子"的荣誉。

聆教名家的成长之路

其实,西安美院附中的几年学习,只是郭北平在艺术领域的实践,而在参加工作后的10年内,他的艺术创作才开始拓宽,直到日益成熟,登峰造极。 因为郭北平在文革初期"不识时务"地钻研专业,不热心参加组织活动,而且喜欢读书特别是外国"资产阶级流毒"书籍,他被戴上一顶"白专"帽子。1969年,西安美院附中毕业的郭北平被"流放"陕北,分配到宜川县文化馆接受继续教育。处于艰苦环境中的郭北平没有气馁,生活的磨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拿起画笔画陕北的风土人情,画身边的生活故事,开始了真正的以美术为业的创作道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画画才能出众的郭北平两年后被借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专门从事画领袖像和设计展版。1971年,他又被抽调到由石鲁担任顾问的陕西省美术创作组,与刘文西、蔡亮等名家一起进行集体创作。 在美创组的一年里,郭北平和各位名家研究创作技巧,切磋各种创作方法,特别是和石鲁的多次接触学习中,大师的言传身教让他在艺术创作中受益终生。修改《褒河夜战》和《山区放映队》两幅反映夜晚生活的国画作品时,他目睹了石鲁用一整天时间以焦墨为主色重新创作出版画《褒河夜战》,画面的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而在《山区放映队》中,石鲁以淡墨入笔,加入没骨技巧,表现语言更加新颖。接受石鲁等艺术巨匠的艺术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启发,郭北平不仅拓宽了创作思路,创作技巧和方法也日渐丰满。当年,郭北平创作《边区小姐妹》时,他先用油画再用国画,在写实与写意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开始尝试。他和王有政(现为著名国画家、陕西省美协常务理事)创作的巨幅国画《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参加了全国美展,郭北平一举成名,时年他仅22岁。

一年以后,省美创组解散,郭北平按规定必须回宜川县文化馆,爱才惜才的省上领导费尽周折,才把他正式调到高手云集的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在以后的七年多时间里,郭北平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其间开始了对花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的全面涉足。西安特艺厂这个群体以国画名家康师尧为师,其中有崔振宽、江文湛、王炎林、史永哲、侯声凯等当代名家,他们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纯正的学术研究群体,一起外出写生,一起遍访名家,一起纠缠着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奠定郭北平对中国画及中国文化的全面领悟,正是这宝贵的七年。

多年的艺术积累和创作实践,已经在国画领域站稳脚跟,而且稍有成就的郭北平又要实现他的人生转折,文化基础好、素描功底实、造型独特、悟性极高的他决定改学油画。1980年,郭北平考研于广西艺术学院阳太阳导师名下,专攻油画。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和画坛巨擘,阳太阳先生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国画和油画,晚年带研,他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横跨中、西的新民族理念,当然,阳先生已经从事国画多年,于是郭北平的这种同步研究,自由出入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治学方略也就成为必然。3年读研期间,郭北平铭记导师教诲,多习作夯实油画基本功,多读书开拓知识面,跟随导师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写生,遍访刘海粟等国内画界大家学习交流。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同时,融汇西方的表现手法,郭北平的这种主攻油画,兼容并蓄的成长模式也就一直持续至今。

双峰并秀的国画油画艺术

油画最像自然,追求相似,而国画更像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国画与油画,原属东、西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中国的油画家属于"引进西学"的浪潮中首当其冲的角色。但有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就是,其中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如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阳太阳等人,或改良、或合壁、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自己根本的课题。

郭北平出名于国画,成名于油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国画、油画穿插进行,对他来说,这既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两种艺术相互促进发展的实践探索。郭北平的油画作品,在酣畅淋漓的写实中,气韵深厚师法自然的基调,高度概括的笔墨等都得益于他国画的丰富底蕴和学养。他的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油画的造型进行创新,写意融合写实,画面既有含蓄的超乎想象的悠远意境,又有真实的令人共鸣的心灵震撼。

油画是通过透视、解剖、色彩等自然科学,把逼真地再现自然当作最主要的手段和目的,而国画则是从社会科学出发,重人文和意象,"外造师化,中得心源",绘画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写形来达意抒情、借物写心和抒志畅神。郭北平很早以前就起步于国画,从宜川县文化馆时的《山区放映队》、《胜利炮声》、《知心话》入选省美展,到省美创组时的《边区小姐妹》、《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入选全国美展,再到西安特艺厂时创作《延安新春》、《时光》等获得业界的赞许,他的国画题材广泛而全面。虽然他后期潜心于油画,但从2000年开始,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郭北平,在间隙中又拿出了数量颇丰的写意花鸟画创作,而且品位上乘,引起当代画坛的一片关注。

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意随笔到。郭北平的花鸟画,一直都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走着,水墨混色的魅力,使他的作品滋润迷离,引人而又感人的视觉冲击,充溢着冲和的色彩与时代的韵味,赋予传统一种新意。《紫藤花》、《春色将阑》、《鸟语图》、《结庐在人境》等,崎岖新颖的构图,水墨淋漓的自由着色,虚实相间的反衬,以小见大言情壮物的立意,不仅符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也暗合了中国古语"境由心造"的艺术信条,看似信笔而画,实则显示出作者浓厚的国画底蕴和坚强的创新精神。艳丽但很协调、沉着而又明静、浓淡层次分明的用色,以精简之笔勾勒物之神态的写意,将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地嫁接,静中有动,朴实热烈,笔墨潇洒的花鸟画,以其浓郁的传统意识和时尚的现代气息,给人们带来一种妙尽自然荡涤凡尘之思的美。

画者心也,书者情也,所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也是国画艺术独有的特色。那题诗的书法,点划和字行排列更与画面珠联壁合,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题诗书跋不仅对绘画意境的升华产生强烈的映带之致,还会更加强化其感染力和表现力量。郭北平年少时曾学习临摹欧阳洵、孙过庭等名家的书帖,书法成就非同小可,他喜欢写字,西安街头常能发现他给商家题写的牌匾。郭北平的夫人李望平教授为西安大唐芙蓉园仕女馆创作的《连廊组画》,在大片留白处,他的长段书法题跋,更是增加了组画虚实相映的高深韵味。虽然油画不需要题跋做记,但在花鸟画创作中,他的书法艺术却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郭北平在"写意"、"畅神"的艺术创作中,或引用古诗,或抒发感受,而呈现给读者的不只是精美的艺术作品,还有美妙的意境和字如其人的笔墨!郭北平的花鸟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绘画中融汇了书法线条的中国画技巧的艺术特色,花的枝条,鸟的腿脚,都以简约而恣肆交错的线条勾勒而成。他以书入画,横面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入情思意境的创新手段,创作出一幅幅洒脱空灵、气象万千的绝品佳作。在不断的探索中,郭北平尝试着把中国艺术精神和艺术特征,纳入到自我意识诗化的必然之路,这种创新使他逐渐步入中国画的高难境界,他也因此奠定了在当代国画坛的中坚地位。

郭北平是油画大家,也是一位高产的画坛宿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他的油画重头作品连续出击,几乎囊括了20年里所有的全国大展。仅1999年以来的全国美展中,他就夺得了一金二银四铜的佳绩,而且新作源源不断,大有一点"艺术常青树"的味道。

郭北平油画,森严中尤见随机,酣畅的"写意精神"令人称奇叫绝。他的油画作品,给予人的美感是整体之美,是和谐之美,是结构之美,同时具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气势。1983年,研究生毕业的郭北平回到西安美术学院,在生他养他的家乡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他陆续创作出《高原千秋》、《瑶山居》、《角落里的老人》、《冻土地》、《弘一大师》、《石鲁》等作品,连续参加了全国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并20多次获奖。郭北平从西安走向全国,从此名声鹊起,令画坛注目。

郭北平堪称"才情型实力派"的油画大家。他在中西两种文化中自由出入,娴熟地驾驭着具有高难度的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又精湛地表现着中国当代人物的心灵。郭北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且富有神采,既有中国淳朴与豪放的大秦之美,又有西方柔情与细腻的人性关怀。郭北平深得西方油画的内在精髓--将油画视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在自由的创作中敞开自己的灵魂,他的极具写意的肖像、人体、静物和风景,都在有意无意地表现着中国人对待自然与生活的态度,即散淡怀抱、畅神抒怀、情志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从写实向写意深入,将造型与写意相融汇,郭北平纵横捭阖的用笔、用色技巧,使作品既有动态的气韵,又有耐人寻味的色彩,既有厚重与力度,又有轻松的视觉快感。欣赏郭北平的油画,留给人的是一种神超物外、远离世俗的亲切从容的心境。

震惊画坛的两件盛事

陕西画坛大师云集,西北画坛更是群星灿烂。而在2007年,两件轰动陕西震惊西北画坛的盛事悄然发生,使得业界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郭北平的身上。 2007年,"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公布招标结果,郭北平创作的油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成功中标!在20多幅油画作品中,郭北平是西北地区的惟一。这一盛事不仅填补了西北画坛的油画空白,也再次让郭北平扛起了西北画坛代表的大旗。 "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启动于2005年,由中国文化部立项,已纳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工程"。该项目国家投资1亿元,每个创作工程100万元,2006年面向海内外招标,2007年开始签约创作。截至2008年3月,郭北平已经完成了这个4×2米巨幅油画创作工程的初稿,正在等待国家专家评审组修改定稿,2009年初正式交付。

2007年6月10日,郭北平创作的油画作品《林则徐视察澳门》,被北京荣宝拍卖公司以869万元成交价拍出!这件盛事使他跻身《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拍品排名》第82位,成为西北画坛第一人,他也因此创造了当代西北画坛艺术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1999年,文化部主办"迎接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核心命题作品就是创作《林则徐视察澳门》。3月份,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首先和郭北平预约,但是考虑到当年既要创作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的《石鲁》,又要完成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丹青无言》的创作,教学任务繁忙的郭北平不得不委婉拒绝了盛情预约,创作任务最后交给了澳大利亚一位华裔画家。然而时间到了9月,华裔画家创作的作品因为偏离主题,被专家评委"枪毙",文化部再次请求郭北平出手"救场",盛情难却的他只好受命于危难之际,研究史料,搜集素材,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之中。 1999年,50岁的郭北平在亢奋中连续创作完成了《石鲁》和《丹青无言》两幅大作,没来得及休息调整的他还得继续创作6×3米的巨幅历史油画《林则徐视察澳门》。在艰辛的创作中,郭北平夜以继日,每天爬上爬下百余次,一次不慎从高空仰面摔下,他在地上静躺了许久,各关节动过方知并无大碍,于是咬牙重新披挂上阵。每天14个小时的忘我工作,在挑战自己和享受心智的100天中,郭北平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艰巨的创作任务。这幅巨作在文化部专家组全票通过,而且获得第一金奖,随后在北京和澳门展出,均产生轰动效应。 澳门文化局曾计划收藏《林则徐视察澳门》,但计划最终搁浅。这幅画随后被出售流入市场,2005年曾被上海一家拍卖公司以176万元拍出,2007年则身价飙升以869万元拍出西北画坛艺术品的最高记录。

勤于探索的画坛大家

郭北平是一个实践多于理论表述的画坛大家。他多年所坚持的写实绘画的灵性表现和经典意味,不是出于固执,而是喜爱。画布上法度精严的探索使他兴奋,宣纸上的渍化化和文人笔意也使他兴奋,他从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中发现,虽然国画与油画是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作为艺术,二者之间最多的是相通。

不论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标国家重点创作工程,还是《林则徐视察澳门》创造西北画坛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郭北平依然如故在艺术的瀚海中不停地探索。郭北平认为,作品填补西北画坛油画的空白,是对他艺术探索的检阅,而作品被高价拍卖,只是社会对他艺术探索成绩的肯定,身兼画家和教授的他,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地探索创新,为当代画坛推出不朽的艺术作品,引领学术队伍为学生传授真正的艺术知识,助推当代中国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西北画坛代表性画家的地位无人撼动,艺术成就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已经功成名就的郭北平并没有沾沾自喜止步歇息。感受西部、感受北方和感受中国是郭北平艺术探索的主题,在繁重的教学和芜杂的行政事务之余,他2008年的创作计划安排得艰巨紧张而有条不紊。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外,还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一幅3×2米的历史油画《12月会议》,创作6×3米《林则徐视察澳门》的姊妹篇巨幅作品。

"画画多年,未曾大变,至今仍不欲大变,只是忙于津津有味地挖掘深井。至于打出来的是水、是油、是煤或是岩浆,因为乐在其中也就无暇顾及了。"这是执着的郭北平艺术探索的理念。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郭北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间是在西安,十三朝历史古都底蕴厚重的传统,对艺术发展来说,既是滋养又是包袱,生活的慢节奏造就了普遍的正统观,崇尚含蓄,较少对潮流的关注和跟风,所以为写实画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郭北平是一个杂家,他的题材选择和画种的涉猎太泛太宽,但他的多方位探索和风格演变,始终却没有偏离过表现性写实的坐标。 俗话说,通则达,达则久。勤于探索实践的郭北平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相通的艺术规律,他于是游刃有余地在国画和油画领域纵情驰骋屡建功勋,他于是一次又一次成功地书写着璀璨的艺术人生!

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龄的郭北平,正扬鞭策马纵情驰骋在艺术探索创新的征途,我们期待他重铸艺术经典,再写艺术辉煌!郭北平-纵横捭阖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解读郭北平先生的油画艺术

艺术欣赏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要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似乎变得十分困难,这是由于艺术的评判标准越来越模糊和逐渐泛化的缘故。于是,一些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庸俗之作,披着艺术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从这种现象看,在艺术领域似乎已经没有了二元的好与坏、优秀与平庸、高尚与卑贱之分,艺术的评判标准好像真的已经模糊。其实则不然.在艺术领域人们还是有一个心知肚明的标准.它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人们去辨别艺术作品的好与坏、优秀《室内风景之一》162×130cm 2003年与平庸、高尚与卑贱。可以肯定的是,如今评判好的艺术作品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继承;二是对传统的开拓。前者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传统技巧的掌握,后者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时代的顺应和对创新的诉求。在艺术创作中只有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优秀的程度。这点也印证了苏轼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见艺术创造是在传统基础上和时代背景中的创造,是传统与现代的高度结合,郭北平先生的油画创作就突出地体现出了这种艺术的创造规律。他的作品既承载着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彰显着当今时代的审美追求洋溢着现代风采,他徜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抒写着彭湃的激情和对艺术的独到感悟与理解。 当我们直面郭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时,会被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油画语言的纯真之美所感动。大刀阔斧的笔触感、丰富华实的色彩组合、以及画面的整体韵味所透出的"灵光",都成为感人至深的审美元素。我们看到了油画的历史被凝缩在一幅幅画面之中,既有传统的审美趣味,又有现代的形式美感,传统绘画所要求的形体逼真和色彩丰富同现代绘画所张扬的视觉冲击力被熔为一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样画面蕴蓄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和厚重的人文关怀,使观赏者在品味油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往往也被画面所表现的人物所感染,无以言表的崇高之感油然而生。我们从他早期的《高原千秋》(1983)、《两个花剑手》(1989)等作品中已经明显地看到了这一点,画面是在油画语言的充分凸显中,言说着思想,一切意愿、情思都以审美关照为基础得到了充分的诉诸和表达。在《高原千秋》中,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是众多人物幻化为挺拔而浑厚的黄土高原.巧妙地表达了对铸就高原灵魂的人民群众的歌颂,达到了既有象征又有展现的表现目的:画面中,高原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悠悠岁月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血肉与共的联系,谱写了一首赞美伟大和勤劳的英雄诗篇,使观者在得到美感享受的同时,也生发一种肃然起敬之感。如果说在《高原千秋》中画家主要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达到象征的表现目的,油画语言的追求是不自觉的,而在《两个花剑手》中画家对油画语言的追求则是自觉和理性的。《两个花剑手》以引人入胜的刻画和趣味十足的处理使人感动。画面明显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因素,以"传神写照"为最高宗旨,画面中的一切造型因素都围绕着传神而展开,都被统帅在一种妙不可言的整体气韵之中,以一种随意的笔触处理画面,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有意的高妙处理,使画面经营显得松动而灵巧。难能可贵的是画面把具象与抽象因素相结合,具象使画面所指得以确定而变得真切,抽象使画面的能指无限扩展,增加画面趣味,目l发无尽联想:同时画家把激情和技巧有机融合,激情借助技巧得到张扬,技巧依靠激情而得到淋漓的发挥。画面人物因此而被表现的有趣而不失真实,整体氛围非常突出。可以说在《两个花剑手》中.由

于画家把具象与抽象、激情与技巧有机地融合,画面也不失传统与现代的两极,而且使他的油画语言变得老道,渐入佳境,开始成熟起来。

郭北平-厚积薄发郭北平

看郭北平的花鸟画,很多人都感到意外。郭北平是油画大家,也是一位高产的画坛宿将。从80年代初至今,他的油画重头作品连续出击,几乎襄括了20年里所有的全国大展。

仅1999年以来的全国美展中,他就夺得了一金二铜一优的佳绩,而且新作源源不断,大有一点"常青树"的味道。圈内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已非常不易。谁曾想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郭北平,在间隙中又拿出了数量颇丰的写意花鸟画创作,而且品格上乘,引起关注。

中国画与油画原属东、西方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中国的

油画家属于"引进西学"的浪潮中首当其冲的角色。但有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那就是,这其中的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阳太阳等人,或改良、或合璧、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了自己根本的课题。

郭北平的国画研究起步其实很早。七十年代初期他在省美创组期间就曾与人合作大幅国画参加全国美展,时年他22岁。在以后的七年多时间里,他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其间开始了对花鸟、山水、国画人物的全面涉足。80年代以前的这段时间,除了生活的艰困以外,其实是一个心态很平静的时代

。这个群体以康师尧为首,其中有崔振宽、江文湛、王炎林、史永哲、侯声凯等人。他们的结合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纯正的学术研究群体,一起外出写生,一起遍访名家,一起纠缠着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奠定郭北平对中国画及中国文化的全面领悟,正是这宝贵的七个年头。1980年,郭北平考研于阳太阳导师名下,专攻油画。作为一代国学大家,阳太阳先生晚年带研,他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横跨中、西的新民族化理念(阳太阳先生其时已从事中国画多年),于是郭北平的这种同步研究,自由出入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治学方略也就成为了必然。他的这种主攻油画,兼容并蓄的成长模式也一直坚持至今。1990年以后,一个特殊的机会,使他的中国画创作的数量骤增。郭北平天资聪颖,悟性颇高,又颇能沉潜下来把事情作到火候,随着大量的实践

积累,他的笔墨修养和国画品位也渐入佳境。

看郭北平当年的一方闲章,他自谦为"客墨堂主",有"客串""玩票"的含意,似乎是玩玩而已。但郭北平的这一玩却玩得认真,玩得深刻,玩得"非地道、非诚恳、非火候分寸不足以罢手"。也正因为此,他的多年蒙养和积累也得以显出来。郭北平在很多年里对他的国画耕耘秘而不宣。用他的话说,他只不过是特别羡慕中国人"因心成画"的高明,窃学而已。难怪偶见他作品的人诧评他:出手见性,直指核心,并认定他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观看郭北平油画,森严中尤见随机,酣畅的"写意精神"和"全龙意识"。观郭北平国画,其舒展平实的笔墨把玩和写形意识的举重若轻,又显露出洒脱空灵的意味特征。

郭北平说他认为那些才力过早枯竭的小画家,多耽于一招一势的狭隘。郭北平说:"聪明人会较快自我定位而立地成佛也即知天命,有人则不然,长时期不知止会使他飘乎不定如游魂野鬼,兴趣广泛或终无归宿而老死他乡,或厚积薄发而终有独步也末可知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