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滚板山歌 |
释义 | 纳溪民歌独具特色,而纳溪民歌中的滚板山歌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而是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 “太阳出来嘛一点红喔,那月亮出来哟都像弯弓喔,那星星啦出来喔都悬吊吊哎,那雷公忽闪哟闹哄哄。”走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将军村的乡村道上,不时会听到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山歌,幽默、诙谐且形象生动的歌词,让人忍俊不禁。这便是纳溪民歌——滚板山歌。 滚板山歌震天吼 “第一次听村民唱滚板山歌是在下乡插队时,那场面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纳溪区文化馆馆长曾令雄介绍说。1970年,年轻的曾令雄在乐登公社(现在的天仙镇将军村)插队,当地会唱山歌的农民很多,那时候都是集体劳动,大家集聚在田地里,边干农活边亮开嗓子唱山歌。满山遍野山歌此起彼伏,动人心弦,大家干起活来就更觉有劲。 滚板山歌一人唱,众人和,清唱无伴奏,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当地有个叫牟二爷的,薅秧歌唱得最棒。其石包腔、老鹰腔、大河腔运用自如,还能见子打子,随机编词,且高音过人。薅秧歌须一人领,众人和,牟二爷自然就成为领唱者:“(领)大田薅秧稗子多,(合)哟,依哟哟嗬嘿,(领)扯了一窝又一窝,(合)呀嘿嘿哟依哟……”看见田坎上走来一俊俏的姑娘,牟二爷马上随机编词:“对面走来个花姑娘,脚上穿的花花鞋,身上穿的花衣裳。”众人和:“哟哟依哟嘿。”看见稻田里的秧鸡,也唱,而且逗趣,“大田插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中间捡到秧鸡蛋,晚上按倒秧鸡娘。” 唱山歌俘获美人心 “大河呃,涨水嘛,起漩涡呃,你看那情妹妹,好心伤呃,想留我情哥哥吃晌午,又怕那米筛做门呃,眼睛多呃哟……”滚板山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关在书房里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米筛做门眼睛多”这么生动的比喻来,这一首首情歌也成就了一对对有情人。 天仙镇将军村老农陈开才,是唱滚板山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开才自小酷爱民歌,听人唱一遍山歌就能记住,他会唱的民歌不计其数,并能自创歌词。1958年,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郎毓秀到将军村采风,对陈开才进行了指点,使他唱歌的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年三月三,当地首次举办民歌节,陈开才登台演唱,技压群雄,一举夺冠。从此,陈开才会唱山歌的美名在当地传开了。陈开才的老伴周帮勋,当年是将军村的一枝花,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喜欢,但她痴迷唱山歌,对在民歌节上一展歌喉的陈开才另眼相看。陈开才对周帮勋也心仪已久,经常在周帮勋房后放牛、砍柴时唱上一段山歌,周帮勋便躲在门后偷听。动人的山歌终于打动了美人的芳心,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两人已年过花甲,对山歌依旧一往情深。 《撵野猫》的由来 说到滚板山歌,不能不提《撵野猫》,《撵野猫》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上,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撵野猫》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征服了评委获得金奖。那么,《撵野猫》是怎样在众多的山歌里发掘出来的呢? 1958年深秋,泸州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建中等人到纳溪大里、龙车等地搜集、挖掘、整理民歌。一天上午,王建中一行正行走在乡间,猛然听到山间传来阵阵明快、高亢的山歌: “十七十八年娇,小妹也! 你在房中挑花绣朵绣花哟——鞋!” “斗大一股黄风(儿)吹进来, 这股黄风(风)吹得哪个老表儿带信喽来?” 猛然一顿,又听到对门山上有几人一齐唱到: “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郎郎不(欧)来!” …… 几分钟过后,民歌声戛然而止,但王建中还沉浸在婉转悠扬、动听优美的民歌乐曲中。他好像置身于春暖花开的二三月,耳边响起情侣阵阵对唱,那含蓄的情话,或吟或唱,撩拨得心上人心情荡漾。王建中从歌声中“醒”来后,马上请那10多个男女一句句地教唱,他则一句句地记谱和词。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词全部记好了,王建中又从头到尾地唱给那些“师傅”听,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句一句地和,但就是没那韵味。在听“师傅”唱了几十遍之后,王建中发现是自己没有用韵味和感情去表达,只好重学行腔。一番“折腾”后,“师傅”才比较满意。后来,王建中调查发现,原来这首歌名叫《撵野猫》,是大里一带最有特色、最出名的民歌。这一发现,让王建中兴奋不已。 回到泸州后,王建中又请来当时宜宾音乐方面最有权威的王立三,一同对《撵野猫》的词曲进行整理。当时,带队到泸州指导文艺采风的郎毓秀在听了这首歌以后,同样兴奋不已。她觉得这首歌很有地方特色,有意境,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卖点”,建议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对修改提出了意见。 2002年,刚刚调入纳溪区文化馆的曾令雄再次对《撵野猫》进行了改编,并大胆尝试将独唱曲目改编成了男声四重唱,使《撵野猫》在各种比赛中连连夺魁。 原生态与现代文化的交锋 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使原有的生产方式转变,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少有人会唱山歌了。纳溪区将军村66岁的老农郭章福说,近几年再也没有放开嗓门大声唱山歌了,只是干活时自个儿小声哼哼。“为什么不放开嗓子唱呢?”笔者问。“现在大家干活都是各干各的,没有过去那种唱歌的环境了。即使你大声唱,也不会有人来应和。” 郭章福告诉笔者,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了,在家的也只喜欢唱唱流行歌曲。据纳溪区文体局调查,目前,能演唱滚板山歌的不足30人,且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 为让滚板山歌这块文化瑰宝重放异彩,纳溪区对纳溪民歌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将滚板山歌真实、全面、系统地保存下来,并编辑出版《纳溪民歌精选》,共收录滚板山歌76首。2007年3月,纳溪滚板山歌进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纳溪区正大力推广滚板山歌,正在编制滚板山歌的地方教材,今后将进入校园,让学生们了解滚板山歌,当地还成立滚板山歌小型专业演唱队,设立滚板山歌传人保护基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镇文化干事、旅游餐饮服务行业人员培训等各种手段,让滚板山歌走出“深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