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
释义 | 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前身为贵阳棉业实验场,于1936年始建于贵阳长坡岭,1955年迁移到思南县塘头镇,1980年调整研究方向改名为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2006年整建制划归农科院管理,2006年10月更名为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所在思南县塘头拥有土地1025亩,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金阳)受让土地43.5亩,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油研科技园。2007年部分迁所至此。主要从事油料作物品种资源、油菜遗传育种与栽培、花生育种与栽培、油料作物分子生物学、油菜制种技术、新品种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领域,是公益型省直事业科研机构。 1998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贵州省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由农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油菜原原种基地;2002年农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2007年建设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投资控股成立贵州油研种业有限公司。购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近红外快速无损分析仪、实时定量PCR仪、基因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凯氏定氮仪、脂肪抽提仪、凝胶成像设备、全自动酶标仪、蛋白核酸分析仪、DNA序列分析电泳仪等品质分析与分子生物技术仪器设备370多台套。 2007年我所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现有在职职工86人,其中具有研究员4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29人,现有博士3人,硕士10人。科技人员中有贵州省首届最高科学奖1 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荣誉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首届贵阳创新创业人才1 人,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1 人,5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个人奖励。 自198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包括国家“863”、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建设、国家油菜原原种基地建设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948”项目、跨越计划等;承担了国家和省“七·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6项、省长优秀人才专项资金项目8项、国家和省重点推广项目6项、国家新品种后补助及重大后补助项目3项、省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项、省重大专项2项、省体改项目2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基金4项、省后补助6项及省其他项目20余项。 近20年来,我所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70余项,先后选育审定油研1-11号、油研1220、宝油85、绵新油19、农华油101、德新油18、盛油15、油研50、三北98等油菜品种共计41个,其中常规品种种3个,杂交品种38个;黄籽双低高含油率杂交油菜新品种33个,含油率高达46%以上的品种达8个。油研7号是国家油菜育种攻关首批育成的四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之一,其推广的范围和面积在优质油菜推广上在国内居领先地位。2004年育成的“三高两低”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10号是全国第一个同步通过长江上中下游三个大区审定优质油菜新品种,含油率平均达44.5%,居70多个参试品种的首位,同年获国家杨凌高科后稷特别奖;一大批优质油菜新品种的审定,标志着我所高油分黄籽双低优质杂交油菜育种在国内位居前列。 近20年来,先后获各级科技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四等奖8项、厅级科技奖11项、其它奖7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有9篇被国外转载,出版专著2部。 我所在出品种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组建公司作为成果转化平台,公司在贵州的思南、德江、石阡、玉屏县,海南三亚等地拥有种子生产基地3万亩。10多年来“油研”系列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在贵州的贫困山区累计制种面积达20万亩,为农户增收近6000万元;“油研”品种在长江流域的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12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通过优质油菜种子产业化开发创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创建了“油研”和“宝油”品牌,“油研”商标获贵州省著名商标。 我所将继续以贵州省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为依托,利用已购置的品质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仪器设备,通过优良基因聚合、小孢子培养、基因定位等手段进行高含油率、高产、高抗病、低芥酸、低硫甙、高蛋白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继续深化和加强优质油菜育种研究及成果转化,利用选育的高油分油菜新品种开展相关产业化的研究。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完善实验室建设。 今后在国家部委、省相关厅局、主管单位的关心支持之下,我所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