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民族学院 |
释义 | 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中文名:贵州民族学院 外文名: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校训: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创办时间:1951年5月17日 学校类型:民族 主管部门:贵州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王凤友 所属地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主要院系: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 硕士点:37个 邮编:550025 贵州民族大学概况贵州民族大学(原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由原贵州民族学院更名而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下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校园占地面积88.31万平方米,有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规划面积为2500亩,其中为花溪区党武乡新校区1500亩,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134.34万册,电子图书13500GB。学校设有19个学院,先后输送人才70000多名。截止2011年10月,有教职工1155人,拥有多个民族文化研究,并多次出国交流。学校多次受到国务院和贵州省政府的奖励,贵州民族大学是贵州省民族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也是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 院系设置经过60年的实践和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为主要学科,人文、社会、理学、工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科技学院等19个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设有56个普通本科专业,37个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8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建立了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9门省级精品课程。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55人, 其中专任教师718人,外聘教师1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06人,其中正高职称113人,副高职称29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6.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4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有146人,硕士学位有342人,占专任教学科研人员数的68%。硕士研究生导师22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多集中在青年教师中。教师中有1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6人入选贵州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2人,有6人获贵州省政府津贴;有省管专家17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6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贵州省十大优秀科技人才1人,有8人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科学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等8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省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该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 近五年来,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4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37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200余部。 学术交流学校一直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英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威斯康星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韩国祥明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及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学校2011年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周,并与东盟几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校园文化学校校训“自强不息”指自己自觉地努力向上,开拓奋进,永不懈怠,造福天下,振兴中华。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强制自己,努力奋进,坚持不懈,造福天下。 “全面发展”指自己自觉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出自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强不息 全面发展”作为校训,意为贵州民院人要时时刻刻激励鞭策自己,自觉地努力向上,开拓奋进,永不懈怠;要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富民兴黔、振兴中华、造福民众,作出贡献。 “自强不息”,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核心。五千年来,它深植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之美,塑造了绵延于世、坚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之魂。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核心。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强不息 全面发展”作为校训。既体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又坚持了与时俱进,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 校园精神贵州民族大学在艰难曲折中重建和发展,数十年如一日,凝炼成“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奋发蹈厉,庄敬自强”一语,就是对贵州民族学院在艰难困苦中奋进和拼搏精神的高度概括。 所谓“奋发”,是指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所谓“蹈厉”,是指手足齐动,踏地猛烈,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有成语“发扬蹈厉”,语出《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孙希旦集解:“发扬蹈厉,以奋其武,将帅勇决之气也。” “奋发蹈厉”,与“发扬蹈厉”同义。 所谓“庄敬”,端庄持重,踏实敬业。语出《礼记·乐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所谓“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永不懈怠。有成语“自强不息”,语出《财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校园精神与校训,同出一脉。它们一方面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一种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与校训,对内能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对外则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历代师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内容,使该校办学精神发扬光大。 学院标志学校标志最大的创意特色为用象征民族字母“M”组成一个永远前进的视觉符号,17条多姿多彩的发展线条(贵州省常住主要民族17个),寓意了我省少数民族日新月异的进步,外形的圆象征民族大团结,也上贵州字母“G”的含义。整个标志,形式美丽,个性突出,含义较为深刻。 历史渊源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贵州,推翻了压在贵州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贵州各族人民从此得到了翻身和解放。全国解放以后,全国城乡进行了政权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各条战线需要大量干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统治长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经济、文化的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试行方案》和《关于开办民族学院的决定》,着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贵州成立一所民族学院。1950年初,省政府派人到重庆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管民族事务的王维舟同志请示汇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省委指派徐运北、朱煜如等同志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选定贵阳市普陀路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了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贵州民族学院创办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普通政治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从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为全省培养、输送了847名少数民族干部。 1953年,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从1953年起,相继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学校的任务侧重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1957年开办了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开办民族语文系。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民院的校址,贵州民族学院被撤销。 贵州民族学院开办初期,暂借贵阳市普陀路(立新路)原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随后,省委决定在贵阳市风景区——花溪,选址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指派贵阳市市长秦天真、省军区副参谋长何光宇和贵州民族学院教育长朱煜如到花溪选择校址,最后决定在离花溪一华里的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区),1952年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在八年的时间里,共修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大礼堂、办公楼、饭厅、医务室、幼儿园等大小校舍49幢,建筑面积达28,480平方米,连同原有的10幢校舍,总面积31,790平方米。并有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若干个。全校师生员工共植树120000余株,校园基本上绿化。 发展沿革恢复时期1959年秋,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后被撤销。除民族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全部图书、文物并入新建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以外,所有校舍、教职工、图书设备等均并入贵州大学。后来的恢复重建,几乎从零开始。 1971年,全国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于1973年8月10日向省委写了《关于恢复贵州民族学院的请示》,同年9月26日中共贵州省委再次研究决定恢复贵州民族学院,重新成立筹备组。1973年11月用电报正式向国务院请示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4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将原来的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朱煜如从四川调回贵州,任贵州省革委会科教办副主任,负责贵州民族学院的筹备工作。 1974年6月4日,国务院同意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7年1月,在粉碎“四人帮”的大好形势下,贵州民族学院全体教职工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借用龙洞堡原省委统战部政治学校的两幢房屋作为临时校舍,积极准备招生工作。 1977年3月,贵州民族学院招收了恢复后的第一届政治系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156名学生,学制一年半。 1977年秋,全国高等学校恢复了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贵州民族学院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招收了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和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届本科学生各50名。 1977年9月8日,省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办公会议同意贵州民族学院院址定在花溪区花溪公社螺丝冲。同年,同有关部门对螺丝冲新院址进行测量、设计、规划,并开始平整地基,将部分施工材料运入工地,修建校舍,但省革委又通知停建。此后,贵州民族学院会同省革委有关部门,各处奔波,重新选择校址。 全面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是贵州民族学院的全面建设时期 1977年成立了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本科)和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招收了首届本科生86名。 1980年6月,在董家堰新校址破土动工,开始修建校舍。 1981年部分新校舍竣工交付使用。 1981年成立了数学系数学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1981年,成立数学系数学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1982年,成立了干训部,同年开始招生。 1983年,成立了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同年开始招生。 1984年,成立了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本科),1985年开始招生。 1986年恢复成立了民语系苗、布依、侗、彝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民语专业划归民语系),成立了法律系法学专业(本科)、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专科),均于同年开始招生。 1988年,将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将预科文科班更名为预科部,同时增设预科理科班,成立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本科),1989年开始招生。 1990年成立了外语系英语专业(专科)和中专部,同年开始招生。 2001年举办二级学院清溪学院,后更名为人文科技学院,并开始招生。 2004年经教教育部批准,该校和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4年学校进行学科重组,把以前的系部改为学院,有18个学院。 2006年,该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研究生的教育。 2007年,通过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2007年,该校成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开创学校高速发展的轨道。 2008年,该校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的高校。 2009年,该校获得法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2009年,该校再一次进行学科重组,将以前的学院,部,中心整合为19个学院。 2010年开始筹备六十周年校庆,并成功申报6个一级硕士学科,该校硕士点增加到37个。 2010年,该校院长吴大华调离任贵州社会科学院任院长。 2011年2月,原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凤友博士任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1年,成功举办六十周年校庆,并启动贵州民族大学的工作,开始进行新校区建设工作,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变。 2012年3月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曲折时期1991—1995年期间,贵州民族学院由于学校个别学校主要领导办学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导致了“三个失控”即“成人教育管理失控、校办产业管理失控、预算外资金管理失控”,使学校走了一些弯路,造成了不良后果,给学校造成问题重重、债务累累。给学校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治理整顿时期1996—1998年期间,是学校治理整顿的三年,也是贵州民族学院建院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在处理遗留问题的同时,积极理顺内部关系,加强内部管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调整专业结构,认真总结办学的经验教训,明确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贵州民族学院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完成教学计划的审定工作,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健康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在全校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的大讨论。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的定位,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和质量的核心地位。加强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1999年,学校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主题,出台了《贵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了学校世纪之交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贵州民族学院2000-2005年发展规划》。 办学规模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法、管、理、经、工、教育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科技学院19个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辅助单位。 学校现有50个普通本科专业及6个专业方向,37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建立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有9门省级精品课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机化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音乐学等为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有旅游管理、社会学、法学,统计学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134人,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另有函授生、业余生3839人。学生的民族成分涵盖31个民族。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输送60000多名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等8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学会、贵州省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该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 现任领导高万能 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 王凤友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博士、博士后 刘黔生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唐建荣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教授 刘 雷 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杨昌儒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民族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吴晓萍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范允龙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教授 所授荣誉学校四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 “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先后十二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外界评价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同志、胡耀邦同志、江泽民同志、温家宝同志、李瑞环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同志、杨静仁同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仪·艾买提同志等都曾先后到校视察。1991年12月25日,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来该校视察,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该校题写校名。2001年5月17日该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该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贵州省历届省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贵州民族学院的发展, 2007年4月,将贵州民族学院列为贵州省重点建设大学。 目前,全校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和“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为中心,努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将学校建成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成果序号 获奖人 成果名称 奖励 1 吴大华 论民族习惯法的渊源、价值与传承——以苗族、侗族习惯法为例 一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2 王天海 《荀子校释》(上下) 一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3 张艾清 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兼论欧美国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4 吴秋林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二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第一 5 高万能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成功 三等 省人民政府 2007.9 独立 6 杨昌儒 民族理论论纲 三等 省人民政府 2007.9 独立 7 莫子刚 贵州企业公司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第一 8 龙耀宏 侗族——黎平县九龙村调查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第一 9 杨正万 死刑的非司法性程序限制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10 安 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伊朗电影美学观初探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11 唐志明 国外旅游政治学研究述评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12 曹 鹏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结构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13 谭振亭 信托法比较研究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独立 14 孙兆霞 屯堡乡民社会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第一 15 杜国景 赵树理文学的文化契合 三等 贵州省政府 2007.9 第一 16 吴有富 Traffic object detections and its actio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 一等 贵州省科协 2007.8.18 第一 17 周相卿 黔东南雷山村苗族习惯法研究 一等 贵州省教育厅 2007.12 独立 18 吴大华 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 二等 贵州省教育厅 2007.12 独立 19 杜国景 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二等 贵州省教育厅 2007.12 独立 20 周相卿 省管专家 21 王天海 省管专家 22 周相卿 省政府津贴 23 马 骏 《唢呐声声过山梁》 二等,收录 省人民政府文艺奖\\中国当代油画 2006.1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